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蒋红枫
“三教”改革是指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分别解决教学实施中“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呼应“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其实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因为从教育理论视角,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教法)等要素构成。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打一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教材是载体,教法是途径,“三教”改革需要整合、协同、联动才能推行,而它们之间的桥梁是课程。也就是说,“三教”改革只有通过课程才能落地。因此,本文以“三教”改革为背景,探讨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修理类专业汽车构造课程建设思路,对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汽车构造课程是汽车修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在学完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汽车修理类各专业学生掌握汽车结构、汽车工作原理及汽车各总成的拆装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汽车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该课程教学通常被安排在第2学期、第3学期进行,一般与汽车电工电子、汽车使用与维护这2门专业类平台课程配合,开展专业课教学。
随着汽车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汽车服务与维修类行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本位越来越凸显,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而展开。因此,本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汽车构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服务现代汽车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持。
“职教20条”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为汽车构造课程结构的重构明晰了方向。面向汽车维修工、机动车检测工及汽车营销员等职业岗位需求,对接汽车修理类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涉及汽车行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兼顾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环保质量知识,反映现代汽车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主流性、实时性、适用性原则,构建本课程结构。本课程由汽车总体构造认知、汽车发动机认知与拆装、汽车底盘认知与拆装、汽车电气设备认知与拆装、汽车车身认知、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认知等6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下面又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针对各个学习任务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1)汽车总体构造认知项目下的汽车组成认知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本任务能够掌握汽车的基本组成,能在实车上指出各组成部分的位置;熟悉汽车各组成部分的特点,能归纳其功能;了解汽车废弃物处理法规,能列举汽车组成零部件或电气设备废弃物的监控方式。这部分内容旨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安全环保意识。
(2)学生通过学习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认知项目下的驱动电机认知任务,能够了解驱动电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能查找和确认驱动电机的代码和编号;能在实车上指出驱动电机的位置和高压保护设备。通过学习动力电池认知任务,能够了解动力电池的特点与工作原理;能核对动力电池标签信息与原厂规格是否一致;能在实车上找到动力电池组的高压部件。这部分内容表明了本课程紧跟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融入了新技术、新工艺。
(3)汽车车身认知项目下的轿车车身认知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汽车修理类专业中能够选择多个岗位,以及鼓励学生选择跨专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要跳出学科属性,凸显职业属性,设置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为此,依据本课程重构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汽车构造教材进行如下改革。
(1)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小资料展示大国工匠、国之重器和中华文化等素材,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发挥教材培根铸魂作用。例如,车轮学习内容中添加小资料:SMPT平板载重车这一大国重器,通过介绍它的车轮结构、功能及技术水平,彰显了国际领先的“中国创造”,激发学生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又如,冷却系统认知任务中的小资料是中国大运河,让学生在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感悟“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取向,鼓励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2)依据1+X证书制度要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汽车维修行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采用“项目—任务”体例,在确定的项目下,以学习任务引领知识储备与任务实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例如,教材中,点火系统认知项目下的拆装火花塞任务,对应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初级)下的点火系统一般维修职业技能。其任务描述为:一辆桑塔纳2000 GSi型轿车发动机抖动异常,经检查为一缸无点火信号、火花塞不点火,应检查更换火花塞。因此需要掌握火花塞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实施拆装火花塞任务,并保证工作质量。由此,教材安排了知识储备:火花塞的作用、类型结构及检查火花塞的方法;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指导学生实施了检查、更换火花塞的任务,并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内容质量。
(3)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互联网+”发展需求,创新教材形态,开发了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工作页式、立体化教材。工作页独立装订成册,方便学生学习使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材“任务实施”的相关技能点附近设置了二维码视频链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怎么教”和“怎么学”提供了优化的教学方案。
根据“职教20条”,借鉴“双元制”等优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实施项目式教学,促进“课堂革命”,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如下。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汽车构造知识教育、汽车拆装技能教育各环节,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养成,采用情境式、活动式等教法,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和职业精神。
(2)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汽车构造各系统的任务驱动,采取各系统相互贯通、维修资料及工具使用等反复锤炼、认知及拆装技能螺旋递进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操作规范意识、创新意识等,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
(3)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创设真实的汽车构造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用汽车专业术语描述汽车结构与工作原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汽车技术思维习惯。通过汽车各总成的拆装活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提升,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
(4)加强校企合作,密切关注汽车构造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汽车领域内新业态、新理念、新规范补充和更新到汽车构造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最新技术发展,并掌握相关技能。将汽车修理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技术要求、工艺规程等融入本课程教学过程,采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5)融合汽车构造课程与信息化技术,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为学生提供学习、评价、交流、分享的空间;提供汽车各总成拆装微课视频、汽车各系统工作原理仿真软件等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除了具有学历和教师资格等基本条件以外,还要有企业工作经验,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不匹配。新时代,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职业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谁教”的问题。
(1)灵活设置“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吸收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汽车维修技术骨干、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领域的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或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的金牌选手等,再加以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以创新的姿态广泛招募高技能人才加入专业教师队伍,彰显职教特色。
(2)对接1+X证书制度要求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聘请汽车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滚动式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互聘互通的校企双元制培训师队伍。
(3)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创建汽车修理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来推动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个体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合作这样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态,探索教师专业共同体所拥有的专业文化的成熟度和专业技能的精湛度,探索专业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跨界和融合等。
(4)通过教材、教法改革,敦促教师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跟踪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最新成果,迫使教师内修外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技能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
汽车构造课程建设以“三教”改革为动力,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开发融媒体特色教材,推动汽车修理类专业“课堂革命”,围绕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