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瑜伽与奥林匹克运动:从运动习惯看文化差异

2021-11-21 20:29杨祥全曾卫红
武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圈奥林匹克运动瑜伽

杨祥全 曾卫红

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1 ;

2.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文化圈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文化圈有不同的划分。[1]梁漱溟先生按照“意欲”的不同把人类文化分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种类型,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2]蔡德贵先生则以“餐具”为依据将世界文化分为筷子文化圈、手指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3]指出筷子文化圈是“人文精神突出的文化”,手指文化圈是“宗教精神突出的文化”,刀叉文化圈是“科技精神突出的文化”。[4]梁漱溟先生、蔡德贵先生的世界文化三圈多有重合,如中国文化与筷子文化圈、印度文化和手指文化圈、西方文化和刀叉文化圈。彼此重合的三大文化圈为世界贡献出了三大运动项目:太极拳、瑜伽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作为三大文化圈的代表性运动项目,无论运动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能典型地反映出世界三大文化圈的文化旨趣。

1 太极拳:人文精神突出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反映

“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5]太极拳诞生于河南温县,该拳以“太极”立论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为“哲拳”。“太极”与“道”“理”“阴阳”“五行”“八卦”“气”等相连,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吕绍刚认为“太极是《周易》哲学的最高范畴”[6],张岱年认为“‘太极’是儒家哲学中表示最高实在的范畴”[7],杨成寅则认为“应当把‘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精华部分的元范畴”[8]来看待。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则直观地展示了太极文化的精髓。太极拳腰的里塌外碾、逢动必旋等特点正是人体对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中国文化心理不以另一个超验世界为指归,它肯定人生为本体,以身——心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为理想、为目的。”[9]太极拳的主体技术来源于技击动作,但创编成套路后,太极拳与中医学、导引养生学融汇在一起而成为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一门学问、一种综合实用技术,强调“艺体用”三合一、远踢、近打、贴身拿靠摔。动作外圆内方,呈现出“中正安舒”的气象,体现出“巧”的追求。这是综合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典型反映。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创编完成后,技击不再是太极拳唯一的价值追求。由于套路的出现,太极拳演练的重点放在了记忆技击动作方面。太极拳的这一变化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防守反击”性质。1924年2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到法国巴黎去开会。中午吃饭的时候,法国一个大学的校长问蔡元培说:“蔡先生,你们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是不是很麻烦呢”。这个时候,蔡元培笑了笑说,“我们使用筷子非常方便。你大概不知道,很多年以前我们中国国人吃饭也用刀叉,我们那个时候的刀亦叫做匕,后来我们用了筷子。以后,还用了一段时间匕,就是吃肉的时候用匕首把肉切开,然后用筷子来夹。但是我们中国人民是崇尚和平的民族,后来发现这个筷子也能夹肉了,我们慢慢地就把匕放弃了。我们一看它就觉得有点血腥,带有战争味。”蔡校长所举的这个例子特别形象,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拿枪去侵略别的国家。同样,中国人发明了武术,但它不是用来“打人”的。

中国文化重实际、轻幻想[10],表现为典型的实用理性,“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这种实用理性不同于美国现代的实用主义。它不只是一种工具主义,……主要表现为‘参天地,赞化育’的《易传》世界观和汉代形成的早熟型的系统论宇宙论模式。这模式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指导自己实践行动的基本心态,是中国整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积淀表现。它具体呈现在医、农、兵、艺、历史、哲学之中。”[1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表现为泛和谐价值论的倾向。受此倾向影响,太极拳特别强调个体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个体方面,太极拳强调身心的和谐,要求内外并练、文武兼修;在人与社会方面,太极拳不但创造性地发明了推手这种间接的对抗方式,在不失和气的氛围中进行武术攻防的习练,而且特别强调武德对人习武、用武的约束作用,突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13];在人与自然方面,太极拳习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因时而练,注重顺应季节、四时的变化合理安排练功。

“太极”与“道”有一定的关联。《庄子·大宗师》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在这里, 道家明确地提出了道在“太极之先”的观点。后来,邵雍继续阐发了太极与道之间的关系,他在“太极是宇宙的本根”“道为天地之本, 天地为万物之本”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道为太极”、太极就是道的观点。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逻辑上具有向“道”靠拢的倾向。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认为:“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通过太极拳的修习,可使“道”彰显,并最终达到“与天地并立,与太虚同体”的“拳与道合”境界。[14]“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为实现“拳与道合”的价值追求,太极拳习练分为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在练拳知己、推手知彼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养寻求“忘掉身体”的神明境界。太极拳歌曰:“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这里的“妙手”,阴阳相济、相辅相成,正是“神明”阶段的典型反映。

2 瑜伽:宗教精神突出强调身证解脱的文化反映

印度文化重视亲证、直觉,亲证、直觉到了真实的自我,就意味着得到了解脱,而“解脱是所欲印度哲学的最终目的”。[15]在印度文化中,最主要的直觉手段是“瑜伽”。[16]瑜伽发源于印度,而风行于世界。在印度,瑜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印度河文明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构成瑜伽文化的三要素(信仰、思辨和实践)均已发展起来,且已认识到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但此时瑜伽概念并没有出现。自《梨俱吠陀》开始,“瑜伽”一词开始进入历史的舞台,特指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关系。《鹧鸪氏奥义书》开始对瑜伽系统进行阐释。之后,信仰、思辨和实践在瑜伽中逐步完成三位一体的统一。瑜伽开始用来指代使人获得与神、与自然之间联结关系的途径和方法。瑜伽的发展由此进入到经典时期。

经典时期的瑜伽分为宗教性瑜伽、哲学性瑜伽和实践性瑜伽三个阶段。其中,《薄伽梵歌》的出现标志着宗教性瑜伽体系的建立,构建了以业瑜伽、智瑜伽、信瑜伽为主要内容的瑜伽体系。哲学性的瑜伽体系是在《瑜伽经》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是为“王瑜伽”。王瑜伽之后,许多实践性的内容被添加到瑜伽中。从而又形成了强调冥想、真言和手印的密教瑜伽和强调体式、呼吸和冥想的哈他瑜伽。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少区别。如印度文化的中道之说与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从字面上看十分接近但却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核心是“过犹不及”,否定两个极端,偏重于人道,关怀点是现实人生。而印度文化的中道之说核心是“离两边,行中道”,对矛盾对立双方等同视之,试图超越矛盾和冲突,以达到解脱,是一种“出世的智慧”,指向的是“心”内,而不在心外。这种中观之说体现在瑜伽体式上,就是特别重视动作到位后的停顿以及“心的体会”,这种对拉拔长的练习方式使瑜伽展现出对“柔”的高度关注。亲证,是不能够用言语来表说的。在瑜伽看来,没有亲证,不能算是悟,必须亲身证悟,眼睛看见的只是表象。瑜伽的修炼共包括持戒、劝戒、体式、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摩地八个部分,俗称“瑜伽八支”。瑜伽八支既是亲证的步骤,也是亲证的一个整体。其中,持戒和劝戒是对日常生活的规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持戒主要包含不暴力、不悖信、不偷盗、不离道、不役于物。劝戒包括清净、满足、苦行、学习和敬自在天。体式是瑜伽身体修炼的起点,主要包括冥想体式、练习法两种。调息就是修炼如何通过掌控呼吸来聚集更多的能量。制感的意思是“引向反面”,即感官回收,是身体修炼向精神修炼的过渡环节。上述五个部分为瑜伽的外修法,称为“外支”。执持即凝神于一点。禅定是执持后的进一步延续。此时,“人们跨越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转而开始认识事物的本质,乃至世间的至理,从而为最终的解脱建立起基础。”[17]三摩地的意思是与目标合一,是禅定阶段的升华,修炼者达到了一种梵我合一、无我非我的境界。更深一层次的修炼。这三支为内修法,称为“内支”。从瑜伽的修炼次序来看,其最终的目的是“解脱”,是以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来换取对永恒精神的认定为特点的,突显出印度文化强烈的宗教精神和身证传统。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过一句非常美的诗句,叫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这正是亲证自然后才能得出的一种人生境界。

3 奥林匹克运动:科技精神突出强调竞争超越的文化反映

“古希腊的美德是追求卓越,而体育正是用身体雕刻灵魂的最佳手段” 。[18]公元前776年,首届古代奥运会在奥林匹亚举行。此后,这一传统被延续下来。就这样,“古希腊人通过毫无实用价值却无比神圣的野橄榄枝环,将以攻击性本能为原始动力的竞赛导向了文明的竞争,体育在此成为一项培育人追求卓越的德性训练。”[19]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古代奥运会开始走下坡路。公元二世纪后,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离,反对体育运动的基督教在欧洲盛行,古代奥运会日趋衰弱。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古代奥运会因有违基督教教旨,而于翌年被废止。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395年,拜占庭人与歌德人在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奥林匹亚各项体育设施被毁失殆尽。就这样,历经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的古代奥运会停办了。1896年,法国人顾拜旦将古代奥运会重新复兴,是为现代奥运会。[20]奥林匹克运动在其三大支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的协调配合下,逐渐发展出夏奥会、冬奥会、残奥会、青奥会[21]等赛事形式,尽可能广泛地吸引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体育是现代科技的橱窗”。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比赛争先、破纪录狂欢成为奥运会上的亮丽风景线。奥运冠军、破纪录者往往得到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高度赞扬。为进一步挖掘身体潜力、奋勇争先,科技力量不断被运用到跑、跳、投、自行车、游泳、网球、体操、乒乓球、射箭等体育运动中。在体育的世界里,从体育器材的更新、运动场地的改造到训练手段等的革命,无一不需要科学的配合。1991年,在日本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100米比赛的前6名均突破10秒大关的骄人成绩就得益于先进的跑道。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的奥运会赛场,已成为各国科技力量的竞技平台,体育器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呼之欲出。研究表明,运动员每迈出一步, 脚承受的重量将是体重的3倍。如果跑鞋的重量每增加100克,就会多消耗运动员1%的体能。[22]美国田径名将刘易斯仅有2两重的跑鞋帮助他大放异彩。运动鞋于是成为体育研究的重点。迪达斯足球鞋的“奇钉”设计理念则带来了运动鞋鞋底设计的革命。1984年,耐克公司开始研制Shox运动鞋。他们将哈佛大学应用力学与生物学教授托马斯·麦克曼提出的“协调”理念(即在跑道中加入减震材料,提高速度并减少运动员的受伤几率)应用到运动鞋的研究上。并在航天科学火箭助推器的形状和原理的启发下,于1990年研制出了用发泡材料制成的力学弹性支撑柱鞋。此后,他们通过对各种材料的研究和对比,又在一级方程式赛车减震系统中发现了最佳的发泡材料,最终于1997年制作出了耐克Shox运动鞋[23],并运用到体育竞赛中,广受运动员的好评。1988年,美国队采用了聚氨酯纤维和超细尼龙纤维的材质制造的“大力士”泳衣,重量大幅度降低,其双向伸缩性和整体平滑度都几乎达到完美,被人称之为无阻力泳衣。美国游泳队穿着这种泳衣,成绩大幅度提高。2000年, 速比涛公司运用仿生学原理,模仿鲨鱼的皮肤制造出了“鲨鱼皮”泳衣。该泳衣是一款能够包裹运动员全身的泳衣。其表面粗糙的V形皱褶设计可以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大大减少了水流的摩擦力。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穿着鲨鱼皮泳衣的选手共14次打破游泳世界纪录,在同等条件下,这款游泳衣能够帮助运动员减少7.5%的阻力,将成绩提高3%。[24]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撑杆跳高所用的撑杆开始由竹竿改用重量轻、弹性大的玻璃纤维复合杆。1960年, 美国运动员运用这种杆打破了“人的体力不可能超过4.87米极限”的预言,一举飞过了4.98米的高度。1985年,前苏联选手布勃卡运用新型碳纤维撑杆,又突破了撑杆跳高的6米大关。

阿拉伯谚语曰:“智慧有三:佛兰克人的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 。[25]“佛兰克的头”意思是说希腊人的头脑聪明。其聪明突出地表现为其科学精神突出、分解思维发达。在分解思维的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多强调单项技能的较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等比的是谁跑得快,跳高和撑杆跳高比的是谁跳得高,跳远和三级跳远比的是谁跳的远,掷铁饼、铅球、链球则比的是谁投、掷的远。摔跤(国际跤、古典跤)比的是“摔”,拳击比的是“打”。东方项目跆拳道,进入奥运会后,改革的基本上仅剩下“踢”了。由于奥运赛场上,比的是易于操作、易于量化的单项能力[26],比的是克服地球引力、征服自然的跑、跳、投的“外在超越”能力,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饱含中国文化精髓、讲求远踢近打贴身摔的中国武术、强调“内在超越”的太极拳进不了奥运会了。

4 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与东方体育的复兴

太极拳、瑜伽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奥林匹克运动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起始就是传承、延续和平与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精神理念。但西方文化切割自然的分析思维方式、对人文精神的缺失等导致在百余年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功利化的精英主义、金牌化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资本化的拜金主义盛行[27],致使兴奋剂丑闻不断,行贿受贿[28]不绝,奥运会沦落为“一场烧钱的游戏”[29],并最终出现了2024奥运会的遇冷、申办城市纷纷退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比较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东方体育复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有比较才有鉴别,关于中西体育,广东省社科院的阮纪正先生曾以传统武术和竞技拳击为例,从身体形态、动作特征、技术特点、生理机制、训练方式、方法论基础、战略选择、社会属性、比试应用方式、总体文化特色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比较研究。[31]受阮先生研究成果的启发,我们发现东西方体育在内外关系上,东方体育更重视“内”,追求“减法”与“内在超越”;西方体育更重视“外”,追求“加法”与“外在超越”。在上下关系上,东方体育更重视“下”,寻求重心的稳定,强调防守,认为防守是最好的进攻;西方体育更重视“上”,步伐灵活,强调进攻,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动作特征上,东方体育更重视“曲”“巧”“柔”,追求“曲径通幽”“后发先至”的效果;西方体育更重视“直”“力”,讲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体现出对力的崇拜、强的追求。西方出现的健美运动以及雕塑“掷铁饼者”正是这种文化的典型反映。在练习方式上,东方体育重“修炼”,强调练功生活化、“功夫在诗外”;西方体育重“训练”,强调“三重一大”“专项训练专项见效”。当然,同为运动项目,太极拳、瑜伽和奥林匹克运动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强调、重视“中间环节”。太极拳的“太极腰”、瑜伽对“海底轮”的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对“核心力量”的重视等均显示出世界三大体育运动对人体中间部位的重视。

美国的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科学没有宗教是瞎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瘸子。爱因斯坦的话道出了文化融汇的必要性。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两场重要演讲,紧紧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主题,进一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包容精神,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向西方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学习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产生了马良“新武术”、竞技武术、竞技太极拳等新的武术练习样式。同样,瑜伽进入中国后,也不断中国化,出现了金刚瑜伽母拳法、太极瑜伽、舞韵瑜伽、健身瑜伽、武瑜伽等富有中国特色的瑜伽练习方式,展现出中国体育运动的勃勃生机。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认为:世界文化的未来属于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必定会复兴。无独有偶,季羡林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亦指出:“21世纪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东方文化”“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的需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 。[32]太极拳、瑜伽是东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东方文化复兴的社会大背景下,在联合国已公布世界瑜伽日、太极拳成为世界级非遗的情况下,重新审视武术申奥问题,别有一番趣味在里边。

5 余论:运动技术可作为一种研究材料

古代中国,做学问主要靠文献资料。近代考古进入中国后,中国人做学问开始将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材料相结合,王国维先生将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二重证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口述材料、民俗武风又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出现了“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等不同的称谓。但就体育运动而言,不管是地上文献资料、地下考古资料,还是口述资料、民俗武风,这些材料实际上都是体育研究的间接材料,而运动技术这个直接材料长久以来是被忽视、甚至轻视的。

运动技术是体育先哲观察自然、学习自然、挑战自然的结晶,是他们精神活动的客观化。运动技术的发展演化、动作结构、演练风格同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述资料、民俗武风一样饱含诸多学术信息,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一点,通过上述太极拳、瑜伽、奥林匹克运动的分析已十分清晰。当我们缩小范围时,运动技术亦然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如在山东大地上有两个著名拳种,诞生于山东冠县的查拳和诞生于胶东半岛的螳螂拳。其中,查拳舒展大方、动作规范,与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仁者型”的鲁文化相合,而螳螂拳“移动靠腰腿、力蓄在裆腰、挡风挡雨两臂摇”,与强调“兵者,诡道也”的兵家文化、“智者型”的齐文化如出一辙。[33]再如竞技武术散打运动,虽然是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而产生,但其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风格、摔倒即停的规则规定、擂台无绳的竞赛设计等等,无不彰显出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基于此,我们认为运动技术是研究文化的一把秘密钥匙。这把钥匙具有直接、直观的特点。通过代表性运动项目的技术分析,我们可以直接、直观地体悟、研究其背后的文化。而只有将运动技术当作研究材料时,体育运动学术才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当然,将运动技术作为一种研究材料,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将肢体语言变为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而这对体育学术界来说应当是至关重要、又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

蔡德贵先生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构。自然界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架,人类社会的稳定,应当是人文精神(求美)、宗教精神(求善)和科学精神(求真)的统一。[34]太极拳代表了一种以综合思维方式为特点、以天人合一为圭臬、人文精神突出的文化;瑜伽代表了一种以身证思维方式为特点,以“梵我一如”为指归、宗教精神突出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代表了一种以分解思维方式为特点,以切割、拷问自然为主体,科学精神突出的文化。三者在全球化的今天,应当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35]建设服务。

注释:

[1]季羡林按照“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的标准将世界文化分为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希腊-罗马和欧美文化圈等四个文化圈(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六卷)》第304-305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最有影响的世界文化体系有21个;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了世界文化的八大体系: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墨西哥文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认为世界至少存在六大文明群,即奠定在天主教和新教之上的西方文明、基于东正教之上的俄罗斯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拉丁美洲和次撒哈拉非洲则是作为“文明的候选体”而存在(暗含着它们有形成它们自己独特的文明的潜在可能性)。在现存的文明中,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将是对西方文明的最危险的挑战。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33-6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按照使用餐具的不同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早就又先行者。1983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历史学名誉教授小林恩·怀特,在美国哲学学会上发表了《手指、筷子和叉子——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演讲,富有新意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4]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5]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6]吕绍纲:《周易阐微》,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杨成寅:《太极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9]李泽厚将这种文化称之为“乐感文化”(李泽厚:《课虚无以责有》,《读书》2003年第7期第57页)。

[10]在分析中国神话为什么只有零星片段、而希腊和印度的神话则相对完整的原因时,鲁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点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中华民族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恩赐丰厚,很早便以农业为主,所以生活勤劳、重实际、轻玄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1]李泽厚:《漫说“西体中用”》,《孔子研究》1987年第4期第19页。

[12]《易经·坤卦》。

[13]李泽厚在其伦理学纲要》中指出:道德不是“知”而是“行”,道德中含有知识(即观念),但并非知识,道德属于行为本身。

[14]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李鑫宇,孙晶:《试析中印思维模式的特点——兼论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差异》,《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第96页。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形式分析见长,中国的思维模式以整体有机见长,印度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印度哲学,兼有类似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有机思维模式,又有类似西方哲学的形式分析思维模式。但又都不如他们各自那样发展得完备。加之其整体思维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和唯心主义及诡辩结合在一起;以《正理论》和因明为代表的形式分析思维,不仅烦琐而且是同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求得个人的解脱作论证的。因此,印度在思维模式提高转型或重铸时,其任务比中国或西方要任重道远得多(范明生:《东西方思维模式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2期第47-49页)。

[16]李鑫宇,孙晶:《试析中印思维模式的特点——兼论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差异》,《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2期第96页。

[17]巢魏:《瑜伽文化小史》第80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

[18]张波,姚颂平:《纯粹的体育:一种培育德性的身体活动——评<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2页。

[19]张波,姚颂平:《纯粹的体育:一种培育德性的身体活动——评<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8页。

[20]1896年6月16日,巴黎国际体育会议召开,法国、希腊、英国、美国、俄国、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波希米亚(古捷克)、阿根廷和新西兰与会,日本、澳大利亚致函支持。6月23日,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86年,我国将每年的6月23日,定为奥林匹克日。

[21]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夏蒙尼举办(当时称为第八届奥林匹亚德国际体育周,1925年国际奥委会追认其为第一届冬奥会)。1904年,美国残疾人乔治·易森(一条假腿)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圣路易斯奥运会,在体操比赛中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二战后,残疾人体育在德国兴起并出现了大受欢迎的戈特曼体育疗法。因为戈特曼对残疾人体育的贡献而被誉为“残奥会的顾拜旦——残奥会之父”。2010年8月,第一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

[22]梁利平:《体育器材中先进材料的使用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第158页。

[23]谷晨:《现代竞技体育器材装备研制的发展方向》,《体育科学》2002年第6期第116-117页。

[24]甄嫒圆:《技术异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危机与挑战》,《体育科研》2016年第6期第36页。由于“鲨鱼皮”泳衣大大减小了水的阻力,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造成了运动员之间极大的不公,2010年,此泳衣被国际泳联禁止在比赛中使用。

[25]肖凌:《贾希利亚时期贝杜因人的价值观》,《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1期第59页。这里指的是希腊人的聪明、中国人的灵巧和阿拉伯人的口才。阿拉伯另有谚语曰:“人之优美在于他的口才”。

[26]全能仅仅是一项一项能力的简单相加。

[27]唐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和回归》,《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54-55页。

[28]现代奥运会“成立104年以来最大丑闻”的盐湖城申奥丑闻,使国际奥委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

[29]竞技运动从古至今就因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受到批判,古希腊的良识派早就对此大加挞伐。柏拉图也认为竞技运动“是在损害健康”。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佐佐木基一也发出洁问:为了提高纪录,肉体受到残酷的折磨,甚至残废,这对人来说合适吗?

[30]美国的波士顿、德国的汉堡、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意大利的罗马纷纷退出,仅仅剩下美国的洛杉矶和法国的巴黎。最后,巴黎获选。

[31]阮纪正:《中国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第25-26页。

[32]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11-14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33]梁启超先生认为鲁国作为“守礼之国”,“风俗谨严”而齐国“临海富庶,气象发皇”“思想异常活泼”“若以欧洲学风比之,鲁像罗马,齐像希腊”(梁启超:《儒家哲学》,见《饮冰室诸子论集》第27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蔡德贵认为:齐文化术语智者型,鲁文化属于仁者型(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第53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4]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3期第37页;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从饮食习惯看文化差异》第27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5]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一卷)》第229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文化圈奥林匹克运动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圈里事儿
练瑜伽,悠着点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