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动态

2021-11-21 19:56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培训

★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意见》明确,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以至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年~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各类企业可采用举办培训班、集训班等形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培训评价规范开展相应职业(工种)培训。

《意见》指出,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补贴标准由各市(地)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为5 000元,并可结合经济发展、培训成本、物价指数等情况定期调整。要健全企业保障机制,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学徒奖学金、师带徒津贴(授课费、课时费),制定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认定优惠政策,畅通企业间流通渠道。

《意见》要求,相关部门要把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作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制度,加强考核评价,推动企业全面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广泛动员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职工积极参与学徒制培训,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面和提高学徒制培训的质量。

据悉,人社部与财政部于2015年~2017年分两批在22个省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参加试点企业158家,培养新型学徒制职工2万人。2018年起,人社、财政两部门在全国30个省市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要求3年培训100万名新型学徒。2019年~2020年,企业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国共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超80万人。

(高 健)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1年暑假期间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为统筹做好2021年暑假期间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和发生聚集性疫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7月2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暑期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提升校园疫情防控风险意识。充分认识疫情形势的复杂性,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筑牢暑期教育系统疫情防线,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分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动态精准、分类掌握暑期离校、留校师生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引导师生主动加强健康监测,如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向社区(村)和学校报告,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多病共防,全面细致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暑期校门管理和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强化重点场所、物品、关键环节监测和消毒消杀。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强化校园暑期生活服务保障。加强学校所在地和学生家庭实际居住地疫情防控政策精准对接,统筹做好学生离校、返校安排。强化校园服务供给能力,统筹落实暑期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留校师生措施,开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场馆等,妥善安排、有力保障留校师生学习、科研、生活、求职等需求,为毕业年级、暑期实习实践学生提供必要便利。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师生居家和旅途防疫指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和健康科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离校返乡师生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控意识,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加强居家和旅途个人防护,养成在人群密集和密闭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基本卫生习惯,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引导师生出行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主动配合交通场站做好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等防疫管理措施。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认真做好暑期值班值守。强化督导检查,确保疫情防控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正常运行。建立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一对一”沟通联络和排查机制,严控师生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活动。加强家校联系,提醒家长关注疫情防控,履行个人防控责任。制定暑期校园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确保人员、防疫物资和核酸检测能力储备等保障到位。出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做好处置。

通知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及早谋划秋季学期开学。统筹国内疫情形势变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坚持属地管理原则,遵照疫情防控要求,及早谋划、科学制定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方案,做好开学前防控措施落实、校园环境维护、人员物资保障、教育教学安排等各项工作准备,明确返校要求并及时通知师生。

(陈 果)

★北京138家职业培训机构有了合同示范文本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召开了北京市专技类培训监管工作推进会暨专技类培训服务合同宣贯大会,并发布《北京市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当天,全市81家培训机构参会,现场承诺率先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合规经营,努力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

为规范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服务,化解培训服务纠纷,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北京市人社局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手,制定了专技类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致力于解决培训机构利用夸大培训效果销售、利用服务合同格式条款妨碍消费者主张个人合法权益等问题。

本次发布的专技类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主要明确了适用范围、权利义务关系、培训服务计划和收费资金保障措施,对双方的违约责任、退费条款、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约定。为了预防和减少因冲动消费引发的纠纷,还为消费者设置了7天冷静期。如果消费者已经签订培训合同并付款,但只要在7天内没有参与培训,即可无条件解除合同并全额退款。同时,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还针对培训服务的不规范行为予以特别提示,如保过、包过、代报名、证书挂靠等,切实维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

北京市人社局还向各区集中部署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推行工作,要求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监督指导专技类培训机构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协调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查处合同使用中出现的格式条款违法行为;做好宣传推进工作,积极引导消费者与培训机构签订示范文本。

据介绍,目前北京全市专技类的盈利性职业培训机构共有138家。当天,北京市人社局还向这些培训机构发出了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合规经营的倡议,希望培训机构做到“诚实守信、规范有序、防控风险、服务争先”。81家参会培训机构代表承诺,从即日起使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依法合规经营。目前,这81家专技类培训机构已经覆盖全市近90%的培训量。

下一步,北京市人社局还将从完备台账、强化监督、化解风险、综合执法四个方面,重点推进培训监管工作,对违反承诺的培训机构,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予以查处。

(甘 皙)

★四川省以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扩容、提质、贯通、融合”的工作思路,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大改革推动大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1)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出台了《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确定30个省级部门责任分工。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高职院校5 000万以下建设项目核准权限,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分类评价,设立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巩固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全省中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38万元,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54万元。2020年全省职业教育年度总投入达222.7亿元,较上年增长6.1亿元。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联动发力,打破部门壁垒,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2020年首批面向“5+1”现代工业重点急需领域立项15个,已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吸引各类资金投入达23亿元。

(2)优化结构布局,增强技术人才供给能力。契合区域发展优化院校空间布局,2019年以来,新增14所高职学校,重点布局在川南、川东北、攀西等产业经济带,精准对接五大经济区建设。整合1 200人以下的“小、散、弱”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数量从2019年的486所减少到457所,招生增长7%,中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对接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每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个~3个骨干专业群,新增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紧缺专业491个,撤销淘汰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的专业196个。着力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部省共建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对接五大经济区建设支持成都国际职教城、宜宾国际高职园、达州“西南职教园”等现代职业城(园)建设。

(3)贯通培养体系,拓宽职教学生成长渠道。夯实中职发展基础,精准下达各市(州)中职招生目标任务,推进成都市、广安市等普通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融通改革试点。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0.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8%;按市(州)户籍人数来看,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较上年提升2.18%,实现高中阶段两类教育招生大体相当。推动高职扩容增量,扩大高职单招范围,面向中职招生计划增加到57%,中职报考录取率超过85%;扩大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招生计划从4万人增加到8.27万人;高职专项扩招对象扩大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基层幼儿教师等“八类人员”。2020年高职录取35.61万人,超额完成扩招计划,“专升本”比例达到15%。着力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启动本科层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改革试点,8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2所职教师资培养试点学校,联合7所本科高校、15家企事业单位,在17个专业开展试点。推进24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200个、示范课程400门。

(4)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全省211所学校、3 783个专业点、32万余名学生参加91个证书试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159所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持续深化“双元”育人模式,覆盖学生约10万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组建职教集团89个,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研项目数222个,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亿余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与重庆市教委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两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首届“川渝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宜宾成功举办,两地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联盟12个。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21所高职院校布点相关专业112个,组建涉农职教集团(联盟)4个,捐资和引进产业扶贫资金5 000余万元,帮扶贫困地区产业增收近3 000万元。深入开展对口帮扶,选派科技人员2 300余人,组建科技攻关团队89个,推广应用新产品64个,孵化项目74个,涌现出“巴中村政学院”“彝族金耳之乡”等典型案例。通过“送教上门”“送培下乡”,深入乡村开展专业技术指导6.2万人次,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50万人次。

(徐继光)

★河南拟设置550个左右职业院校“特聘岗位”

7月14日,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兼职教师管理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提升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河南省将实施2022~2023学年“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设置范围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独立设置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教学岗位。2022~2023学年,全省共设置550个左右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简称“特聘岗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按特聘岗位数量给予经费补助,经费按学年度一次性拨付,每个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岗位的补助标准为3万元,每个高等职业学校特聘岗位的补助标准为4万元。每个特聘岗位聘请教师的人数、承担教学任务的课时数,由聘任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自主确定。每学期每个岗位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或指导学徒天数不少于80个工作日。

特聘岗位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相关学校要制订本校特聘岗位教师的遴选、聘用、管理、评价等办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资金管理,按照特聘岗位教师实际完成的教学课时量、质量和工作协议,及时支付工作报酬。签订工作协议的特聘岗位教师不能按要求履职的,学校要按照条件和程序另行遴选人员及时补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职业院校按照产业发展状况,及时更新、动态调整岗位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设置本级“兼职教师特聘岗”,支持特聘岗位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对有关职业院校特聘岗位的教师聘用、组织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绩效评价,对绩效考核差的职业院校三年内取消其申报该项目的资格。

(英培云)

★广西年内将发17.5万张职业培训券实施技能提升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全面推广职业培训券工作,明确2021年全区计划发放职业培训券17.5万张,2022年实现面向所有参加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职业培训券。

《通知》指出,总体工作目标是依托电子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电子社保卡)发放职业培训券,构建劳动者免垫付和实名便捷享受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载体,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券以大数据高效率精准对接培训资源和培训需求的优势,实现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的合理引导、培训检索报名、实名培训服务、精确资金监管、宏观分析、就业推介服务等功能。

《通知》明确,自2021年7月起,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原则上均需使用职业培训券结算培训补贴,逐步实现其他群体使用职业培训券结算培训补贴。2021年广西计划发放职业培训券17.5万张。2022年实现面向所有参加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职业培训券,归集技能培训、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等证书信息,逐步累积形成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通知》要求,职业培训券推广工作将着重于以下3个方面。

(1)明确适用对象和项目范围。扩大职业培训券范围对象,面向企业职工、重点群体等有培训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职业培训券适用企业、高校、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及其运营机构、行业协会等培训主体,适用所有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2)全面推广、发放职业培训券。深入推进发券、用券、补贴资金核拨、培训打卡签到等应用工作,扩大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范围。推广“面值券+通用券”模式,广泛支持劳动者领券免缴费报名培训、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机构,以及通过券面值核拨培训补贴资金。

(3)完善业务政策、实名制管理、线上培训平台应用等相关体制机制。依托部属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先行开展职业培训券线上应用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职业培训券在部属或者本地线上培训平台的应用。配合人社部建设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库,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与就业、社保信息联通共享,探索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

据了解,个人可通过广西人社APP或微信、支付宝电子社保卡渠道领取职业培训券,支持卡券、活动页面等多入口领取,领取时进行身份验证。同一券一人只能领取1次,使用1次,设置使用期限。目前,职业培训券功能模式上支持有面值的“面值券”和无面值的“抵用券”两种模式;券发放模式上支持主动领取的“通用券”和发放到人的“定向券”两种模式。在线下培训前,培训机构通过工作人员登录广西人社APP进行扫码验证。在线上培训前,用户直接经电子社保卡的身份认证扣减职业培训券;培训机构远程访问部平台获取职业培训券信息或者验证职业培训券真伪。

(李鑫一)

★重庆:着眼产业发展需要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月9日,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前往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在校生1.7万余人,拥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个国家双高专业群,与华为、长安等2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9位,累计为重庆培育了14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办学成效显著。唐良智先后来到车辆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坚持产教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推动创新创业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唐良智要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在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信息安全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唐良智察看了学生自主制作的新能源赛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单元等高端设备,观看了信息安全网络攻防演练,了解校企协同创新成果。唐良智与正在参加实训教学的学生交谈,询问课程设计、就业情况等。他说,学生成才既要“高分”更要“高能”。希望同学们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孜孜不倦改进产品和工艺,将青春奉献给一门手艺、一份事业、一种信仰。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里,有关企业负责人与学校师生正在对校企联合研发的车桥机器人自动焊接工艺进行调试。唐良智强调,要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探索校企联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把学校教学融入到企业项目中,让学校像企业、教室像车间、课堂像工段、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教案像图纸、作业像产品。赵计平教授团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唐良智走进赵计平名师工作室,与教学名师团队交流。他说,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教师团队很重要。要深化教学改革,让教学紧密对接行业标准、紧跟技术发展趋势。要坚持教书育人并重,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在车辆工程学院,唐良智观看智能交通沙盘演示,强调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既要有“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实现车路高效协同。唐良智还调研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开展情况。

唐良智在调研中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全市职业院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要着眼产业发展需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要办好专业、办出特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深入推动“双基地”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为推动重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张家兴)

★“苏州方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2021年江苏省暨苏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苏州举行。作为今年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样板苏州市推进会在全省率先召开,会上发布了《苏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样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动能。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苏州特色、苏南特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样板区。“四区”的目标高远,聚力高质量、一体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振信心、鼓舞士气。

《实施方案》中的改革举措涉及现代职教体系完善工程、产教融合全面深化工程、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工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工程等五大工程并细化为20条,堪称“苏州职业教育改革20条”,不仅内容丰富翔实,有数据支撑,含金量高,而且结合苏州具体实际,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比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力争建成10个~15个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集群和优质专业,建成6个~8个五年制示范性专业集群;还如,依托苏州千亿级产业构建10个左右产教融合联合体。组建产教融合企业培育库,每年指导培育10家~15家企业参评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又如,每年建成10家左右市级“双创”基地,职业院校每年为企业员工提供不少于2 000个学位,每年为学生提供不少于2万个实习岗位;再如,建设10个左右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3个~4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等。

好举措需要好配套跟进,才能收到好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实施方案》的附件《苏州建设任务清单》,明确列出了职业教育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责任到具体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落实到位,极大地保障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全力打造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载体的职业教育高地,“苏州方案”的出台,是苏州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 丽)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培训
教师培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会议·培训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