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安徽省滁州市第三小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我班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尝试“自育自学”课改,如今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一年半中,我们实验班的老师在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通过集体学习、讨论、自学和撰写学习心得等多种方式,研读了《从教育原点出发》一书,为课改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了进行课堂改革实践。下面就“引导自学”型课堂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收获。
想要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首先就要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在一般的课堂当中,老师们也时常会运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样的“小组”往往都是临时组建的,具有不固定性,小组讨论的过程一般也流于形式,而且如果哪一组里碰巧能力强的孩子多,那这一组在课堂上就会特别出挑;相反如果哪一组里能力弱的孩子多一些,那这一组往往就“默默无闻”。为了打破这样传统的“临时小组”,根据《原点》上的操作建议,我将全班34人分成8组,每组四到五人,需要时,坐在前排的孩子一转身便可以与后面两个孩子进行合作,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这四五个孩子是固定的,他们中有能力较强的孩子,有中等的孩子,也有学困生,这样分组,平均了每组的实力,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小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能不能有效地进行,能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果,常规训练很重要。
2.1 尽职训练。根据《原点》所阐述的,四人小组一般分为这样的四个职务:小组长、记录员、秩序检查员、报告员。期中能力最强的学生为组长,笔头快的孩子为记录员,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孩子为报告员,一般能力较弱的孩子为秩序检查员。如果是五人小组,可根据孩子们各自的特长,灵活分配职务,可选取两人做报告员。这样小组里人人有职务,人人有事干,人人肩上都有一份责任,能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2.2 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训练小组讨论时的“十要十不要”。我主要运用的是“示范组”的示范作用来训练的。选择一个小组做“示范组”,根据《原点》上提出的“十要十不要”进行“讨论常规”的训练,让其单独在班上示范,让别的小组学习。
2.3 发言训练。在小组合作的训练中,我规定在发言时,一律让小组中最弱的学生先说,然后其他的组员再补充,最后组长做总结。如在小组讨论观察“坡”字时,
组长:“观察‘坡’字,你发现了什么?”
后进生:“‘坡’字是提土旁。”(说出偏旁很容易)
组长:“还有要补充的吗?”
两个组员:“右边“皮”字的撇穿插到提土旁的下面。”(说出这一点就比较难,后进生不一定能发现。)
组长:“‘坡’字偏旁是提土旁,左右结构,右边‘皮’字要写得稍大一些,并且“皮”字的撇穿插到提土旁的下面。”(组长总结)
如果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说,他们可能一口气就把“坡”字的特点说了出来,后进生自然没有可说的了,长此以往后进生在小组中会有失去信心,造成自卑感,不利于小组的进步。
在进行发言训练时,我还专门准备了一套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发言模式”。像前面举的那个例子中小组长的一连串提问就属于一个基本模式。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入全班交流环节,小组中的“报告员”起来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时,会说“经过讨论,我们小组……”,他的发言就是代表了本组所有组员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他一个人的学习成果。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的同时,我还开始着手小组长的培养。一个学习小组能否快速地成长,能否使所有的组员共同进步,关键要看小组长的能力。我把八个小组长分成两组,让他们扮演小组成员,模拟小组讨论,并且轮流试当组长,训练组织能力。在模拟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长都能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深刻地体会到小组中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从而能更好地为每一个组员着想;在模拟中,大家也逐渐熟悉小组长的角色,面对各种模拟出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突发情况,各个小组长们群策群力,商讨着怎么样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如今我班小组长已经基本成长起来,在小组讨论中,小组长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组长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带领组员读课文,回答自学提示中出示的问题。
能力强的小组长,不仅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织好小组学习。还能团结小组成员,使组员之间关系融洽,大家学习目标一致,互帮互助,尤其关心本组中的后进生,这样不仅能帮助后进生进步,还能减轻老师的负担,更锻炼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品德。
“自育自学”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我应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发扬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让学生在“自育自学”的课堂上真正受益,让教师在“自育自学”的课堂上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