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福余
(安徽省天长市永丰九年制学校 安徽 天长 239300)
初中的方程在试卷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分数,因此老师教好学生的方程部分,学生学好方程就十分必要。但是教好方程,需要正确的、适合学生们的方式方法,这样,老师教授起来就会很容易。
培养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是引导学生形成方程思想的前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转换符号,培养符号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鼓励学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律、计算公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和价值。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用n在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可能会写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能够一般而又简明地把数和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教师要对学生合理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初步感悟字母能表示数,从而体会到字母代替数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熟能生巧这个词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是行得通的,学生之所以觉得方程学习起来难,很难掌握,读不懂题意,设不对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方程这类题型接触的太少了,所以做题时感觉到陌生。这个问题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那就是多多练习,多多实践,其实题型也就是固定的几种,大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练的多了,见得多了,做起来不会手生,方程自然也就掌握了。比如类似的题型,可以进行横向联系,将一个题型反复练习,可能就是题目不同,当练习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出题者的套路,解决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例如,小明家到学校大约一千米,小明总共花费八分钟时间,小红和小明同样的速度步行到学校,比小明晚饭两分钟,问小红家距离学校有多远距离?这道题首先就先求出小明的速度,设小红家距离学校的距离为x,然后就可以解决这道问题。同样是速度时间问题,比如小红和小明相约去图书馆,小明家路图书馆两千米,骑车六分钟到达,小红以同样的速度八分钟到达,问小红家距离图书馆多远距离?解题思路和以上例子相同,像这种题型和解法类似的问题,可以横向多练习几道,这样,对类似的题型自然做起来得心应手,类似问题解决起来就不再是困难。
老师在进行方程教学实,所讲的题目多是书中已经设定好的题目,或者试卷中编排好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大距离,他们不能明白的读懂题目,想象不出类似的场景,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自然也就不能解答。老师在这种教学难题下,就要学会联系生活实践,既然学生学习方程时最大的问题是感觉到陌生,那么就将方程的学习和学生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有着解决问题的动力,甚至如果解决不了,他们会思考很久,根本不会轻易放弃。
例如这样一到方程试题妈妈买菜一共花费了九十元,其中苹果单价六元,鸭梨单价八元,香蕉买了四斤花费十六元,问鸭梨和苹果各买了多少斤,这个问题是很常见的问题,在生活中普遍,这样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会有一种亲切感,甚至把自己带去这个情境中,自然而然就知道设苹果买了x斤,鸭梨买了y斤,然后列出相应的方程解决这道问题。这种生活情景模式中的练习题,拉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习本來就来源于生活,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因此,将学生学习的方程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个良方,既解决了老师教不明白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习题陌生,缺乏兴趣的问题。
综上所述,七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融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渗透方程解决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方程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