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娟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耐力素质既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青少年的耐力素质对其心肺功能和核心力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向好趋势,但我国青少年的耐力素质普遍较差。近年来,我国着力进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但青少年耐力素质并未获得实质性改观。本文主要就提升青少年耐力素质的耐力跑训练进行研究,探究青少年耐力跑科学化训练手段与策略,以全面提升青少年耐力跑训练成效,有效解决我国青少年耐力素质较差的现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耐力素质是人体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人体抗疲劳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强青少年耐力跑训练,提升青少年的耐力素质,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能全面地获得我国青少年耐力跑训练的实际情况和青少年耐力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以“青少年耐力”和“耐力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总结。研究显示,相关文献主要指出了目前阻碍我国青少年耐力跑训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首先,各级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普遍对青少年耐力跑的重要价值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导致青少年耐力跑训练活动开展不力;其次,学校开展的耐力跑训练重心在体能和下肢力量训练上,缺乏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
耐力跑是一项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运动,其不仅运动持续时间长,且对青少年个体的体能消耗、心肺功能及肌群的配合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根据耐力跑的项目特点,在每一个训练单元中,都应包含运动技术与运动理论2部分教学内容。但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检索结果发现,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受体育教学课时与过高的师生比的影响,在日常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过于关注训练技术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在实际训练中体育教师普遍存在重耐力跑的训练技术,轻理论知识和运动原理的现象,导致青少年不能系统地了解耐力跑的相关运动原理,运动中相关关节、肌肉、骨骼等器官的参与方式,及身体机理等体育理论知识,难以获得主动认知与成长。
当今,在过度关注的养育环境和课业负担下,青少年普遍缺乏正常的体育锻炼机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注重培养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情感,激发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自主锻炼意识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耐力跑训练手段上却缺少适用性。当前青少年耐力跑训练主要手段有男生1 000 m跑、女生800 m跑和50 m往返跑的强化训练。从整体上看,这些常规训练手段呈成人化、过度训练的趋势,缺乏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设,不能充分激发青少年的耐力跑训练兴趣,也不利于青少年的运动情感培养和长效参与动机的激发。
耐力跑训练不仅需要青少年具有较高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基础,更需要青少年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探索青少年耐力跑训练的科学化手段与策略必须立足耐力跑项目的主要特点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特征和身心发育特征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前,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物质条件较优越,普遍缺乏较强的意志力和充沛的体能,但却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青少年的时代特征,从思想认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3个层面进行耐力跑训练的科学化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2点进行立体化耐力跑训练策略探索。首先,提升学校耐力跑训练思想的科学化建设能力与水平,使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和青少年3个主体真正明白耐力跑训练的价值,明确耐力跑训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从多个层面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动机与长期坚持意愿,为耐力跑训练长期高效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提高体育教师和青少年2个教学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与应用能力教育比重。耐力跑训练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整个过程中青少年参与运动的器官与肌群较多,包含多个运动技术与运动理论,特别是运动过程中体力的分配,关节、肌肉、骨骼等器官的参与方式和机理等体育知识理论的运用能力和结合水平,将直接对青少年耐力跑训练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和青少年的耐力跑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耐力素质水平和每周平均有效锻炼时间,必须从课内外一体化训练机制对青少年耐力跑训练进行探索和拓展,才能落实耐力跑的有效训练量,提升耐力跑运动在青少年的课外活动中的影响力,帮助青少年建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从而提升耐力素质。应“阳光体育”政策要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第三课堂,并用于音、体、美等学科素质拓展教育。因此,耐力跑训练可充分抓住第三课堂的有限时间进行科学化训练,与课堂教学形成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补充和耐力素质上的拓展与延续。当前,随着我国群众性健身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和我国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的不断投入,特别是社区健身指导员的培养,使社区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成为可能。有条件的社区和学校可尝试与社区体育、社会性健身俱乐部等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办学,以保证青少年能在周末及节假日进行一定强度的耐力跑训练,让青少年充分重视自身耐力素质的持续提升的同时,这种连续性训练链条的搭建还能使青少年的耐力跑训练习惯和训练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帮助青少年获得坚定的毅力与精神品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
我国青少年耐力素质连续下降,仅靠有限的学校体育教学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加强青少年自主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长效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运动机制,特别是应加强包含思想品质建设、运动氛围创设和体育运动意识培养等多个层面的教育,而这些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校园运动氛围的创设。青少年耐力跑训练的科学化探索,不仅是体育教师的分内之事,更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多个学科综合配合的事情。因此,学校应坚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教育改革,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校体育教学价值认识,营造全方位参与氛围,使学校成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使学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从“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真正让青少年从思想、心理、身体、意志力等多个层面得到充分的激发,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耐力跑训练与提升自我综合身体素养中,以获得全面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体当前的身体素质状况和成年后体质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基础。耐力素质是个体进行生命活动和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素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预防疲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必须要关注青少年耐力跑训练,进行青少年耐力跑训练的科学化探索,通过耐力跑提升青少年的耐力和其他综合身体素养,以达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