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纲 李 艳
1.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001;2.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江苏苏州 215001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科学技术进程的加快,使这一理念更快地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智能、智慧化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管理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一背景下,智慧园林也在多地陆续展开了相关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古园管理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进更深度的体验及更高效敏锐的服务成为园林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1]。这一背景下“互联网+智慧园林”即应运而生,用“互联网 ”思维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古园相融合,建立智慧园林数据库,充分发挥园林的综合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园林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智慧化发展将是苏州古典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智慧园林”模式是以园林景区为主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专业化团队为支撑,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工具,现代生态园林相融合,建立智慧园林大数据库,把人与自然用智慧的方式连接起来,使古园旅游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达到人与自然的互感、互知、互动。让游客更有获得感,让景区管理更有效率,让智慧化的服务给游客带来更为舒服、更具趣味的游览体验[2]。
第一,“互联网+智慧园林”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高科技应用为主线。在移动联网背景下的更多技术的融合应用,尤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互联网+智慧园林”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系统中,并不是将互联网与相关工作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融合各种相关要素进行设计,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古园管理服务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互联网+智慧园林”是新技术背景下科技文旅融合的新兴模式。它的目的是提升古园内外的治理、增强精细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游客获得感。
“互联网+智慧园林”正在多地进行实践,苏州拙政园近来也在进行相关建设的尝试。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互联网+智慧园林”在拙政园的实践中,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新技术将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在智慧园林建设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在入园购票方面,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2018年9月试行的拙政园网上实名制预约售票工作(全网预约),是古园在新形势下打造“智慧园林”的创新举措,符合园林景区智慧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游客通过苏州园林旅游网、拙政园官网以及其他旅游类线上平台提前预约购票,省却窗口排队购票时间,到景区直接扫码或刷身份证快速入园,方便快捷。有利于净化园林旅游市场环境,在技术层面有效抑制了“黄牛野导”搭售、骗购等不法行为,极大增加了非法倒票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为旅游从业者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3]。
(二)在游园感受方面,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的转变。游客扫官方微信,即可体验景点语音讲解、文字及图片说明。管理方通过积累游客大数据,利用后台数据分析,根据游客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推介、旅游服务等,逐步探索新服务模式。
(三)在古园管理方面,实现了从“大众”到“个性”的转变。景区内提供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园内植物都挂上了自己的身份个性介绍,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迅速打开相应的词条,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等信息一目了然。
(四)在营销宣传方面,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将传统媒体、平台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与OTA平台合作,利用平台优势,进行产品和服务营销,提升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对于古园,如拙政园为例,当前存在的主要痛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地处古城核心区,重要节假日等节点游客量激增,入园环节存在入园速度缓慢问题;园内凝聚的历史文化要素,游客缺乏互动体验;旅游产业链缺失,门票经济以外的二次消费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应以创新思维、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从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提升。古园管理者应提升融媒体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大投入,逐步建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信息化运维能力,为古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一是搭建“互联网+古园”信息平台,通过软硬件建设,普及互联网思维,平台应具备购票、导览、互动体验、文物保护成果展示等功能;二是打造“互联网+经营”产业平台;三是构建“互联网+文物保护”展示平台,融入经营元素,将更多文物保护展示作为对古园最好的宣传。
文化景区意味着“美貌与智慧并重”,文化为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产品化升级赋予了内涵;旅游为文化提供了载体,要让文化成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要对古园文化开展梳理及融合,抓住核心主线,进行重新挖掘和包装,以“吴文化” “士大夫文化”作为切入点,形成具有景区IP的文创产品,讲述古园人文历史故事,对文化精髓进行表达,让游客把体验回家,并在互联网开文创产品旗舰店,在线投放景区产品[5]。除了设计适合大众的旅游线路,更要推出适合小众的旅游产品,契合当下旅游体验时代的个性化需求,让看重游园品质的散客通过互联网预约方式,享受鸟鸣啾啾、水流潺潺的园林声景,既静又雅,避开人潮、“私享园林”,真切感受一回园主的惬意生活。更要营造新的旅游消费业态,助推古园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形成古园产业新格局。
应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顺势而为,以云计算、大数据、融媒体等多种手段塑造拙政园品牌新形象,对外进行传播展示。一是提升古园外宣渠道和能力[6]。如在门户网站开设古园文化频道,开设专栏加深园林文化的宣传,在移动终端上打开一扇立体的“苏式花窗”,展现古园之雅、四时之宜、山水之秀、城市之美。游客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等设备,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参与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二是提升游客游园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如游客可通过手机收到相关景区的信息资料(图文、音频或视频),帮助游客进一步认识历史文化,感受古往今来社会历史人文变迁的步伐。提供、接受相关调查、评价等问卷信息,以便古园进一步改进管理和服务;也可在线查看合理的游园路线,将特色景点拍照分享,有效提高参与感。
智慧园林的建设和推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智慧园林”的建设不仅是提供给管理者的便捷的治园工具,更是让游客亲近、参与、江南、保护园林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途径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