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在体育常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21 12:58张炜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
灌篮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罚暴力体育教师

张炜 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出台诸多相关文件及会议传达学校层面重视青少年体质发展的精神指示,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越演越重,所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倍增,既要抓好质量,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校园体罚事件不断被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不少学者就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研究,本文就体育常规课有关教师的角度来谈如何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主动表达自身发展的感受及提升内心的具体需求,避免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触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体育常规课体罚现象呈现的原因解析及策略

(一)主因剖析

首先从体育教师角度思考,法制教育领域的学习意识淡薄或教师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否缺乏;是否存在我们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或少部分教师存侥幸心理暗中作祟以身试法;抑或是处理不严、变相放纵、考核失察、监管不力和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学生言行举动随着水平段递增越显粗狂及教师心理情绪波动问题导致教育行为失控等真因。

(二)客因解析

1.家校沟通的频率与方式,构建和谐畅通环境,曾有言道:“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技术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人际沟通能力”,实现信息或思想传递以及情感交流的过程。体育课是高风险活动,学生难以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因而我们的诸多年轻体育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难免缺乏正确的沟通方法,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问题处理不当。

2.我们在与家长沟通中是否坚持了的四大原则,表述事态整个过程是否信息准确、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沟通是否及时迅速快捷、在表达过程中是否态度技巧和效果得当。说服家长或孩子时,是否情感投入、换位思考、事实对比、照顾感受、声音形象,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往往就在一瞬间因为一个用词不恰当或场合环境不对称,使沟通陷入尴尬或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导致家校沟通无法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三)避免体罚现象策略

1.加强区域校方监督机制建设及预防网络信息宣传力度,结合真实体罚案例实行评价性动态管理;注重教师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定期举行构筑正确育人防线;学生违纪惩戒“立法”减轻教师管理危机,通过理论实践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和人格尊严。

2.体育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基于教育目的注重育人效果,对违纪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及引导,重视与学生沟通帮扶、杜绝暴力言语及过激体罚行为,给予学生表达具体需求的机会和自身发展的感受,塑造良好师表形象,适应时代赋予教师的高标准和新要求。

三、有关“非暴力沟通”的提出

“非暴力沟通”作为沟通交流方式和人生追求方向,由美国 Marshall B.Rosenberg 提出[1]。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人们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沟通模式致力于指导人们转变谈话沟通模式,放弃潜意识的条件反射,认真体会自我的观察感受等,突破负面情绪思维,用和善、充满爱的方式待人接物[2]。

四、暴力与非暴力沟通要素分类

(一)暴力沟通要素

1.道德评判,它是人们以对方是否达到自身所期望的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主要依据,平常在谈话沟通时会常常用道德判断作为开场白,这类表达不仅不能使我们有效沟通,还会让交流双方陷入停滞尴尬。

2.进行比较,作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广泛存在于师生教学关系中。在平时体育常规课当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班级文化、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比较心理,见贤思齐的是好事,但无意识的将优质生与差生用比较的沟通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受挫,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致使师生关系产生裂痕,学生对体育学科失去内在意义,无法做到以体育人的目的。

3.回避责任,往往容易被异化沟通的表达方式蒙蔽,淡化了自我责任意识,教师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充足的准备,以防不稳定的因素干预课堂质量,尤其考虑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独立,对诸多事物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尝试体验,易犯低级错误,教师应该高度关注课堂中一系列细节矛盾,正确规避和引导学生言行,促使学生正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分清自我责任而不逃避责任。

4.强人所难,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鼓起勇气借事推脱时,暗含威胁的、不健康的沟通方式非常不利于维护师生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在教授小组合作、个体独立完成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之间性别、兴趣、任务难易程度等因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自身感受和需要,提升表达具体需求的能力,从而达到在课堂中体现处理与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有效地避免教师用语言的暴力和行动触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非暴力沟通要素

1.观察,要求沟通者在表达中秉持客观、中立的信念,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去描述自身所观察到的事物本身。在体育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全方位注视学生的学情,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纠正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感受,学生以平和、诚恳的语言向教师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避免主观臆断期间可以适时配合使用肢体语言作为辅助并恰当,教师学会聆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反馈感受调整策略,掌握学生学习动机。

3.需要,学生在常规课中应正确认识、探究自我需要,了解哪些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当前感受并向对方如实表达,特别要注意的是情绪的产生是由于自身当前的需要未被教师满足,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对方承担。

4.请求,依据上述需要,明确提相关出请求,请求最好具体,以便于对方理解并作出相关行动。

五、体育教学中“非暴力沟通”应用价值

1.客观表述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要求谈话内容能被谈话者通过仔细观察后清晰、客观的表述出来,不提倡绝对化评论。

2.真实表达自身感受,人们对内心感受长期的忽视,也是无法合理区分感受和想法的结果。

3.师生之间注重表明彼此的需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和行为等外部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可能与我们当下的感受有关。同时,更要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来自内心的需要和感受都来源于自身,而非他人的言行。

4.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提出对应请求,学生向教师提出请求时应主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要明确本次交流的最终目的,能得到教师相应的回应为目标。

六、结语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尤其是身边的语言暴力易触及到内心较脆弱敏感的群体;小学生天性单纯,心理抗压能力有限,喜欢教师用积极向上的表扬言行相谈,教师需掌握非暴力沟通并试图干预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其达到迎合教学规律和教学的意义;教师学会正视每节常规课特殊个体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帮助主体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保障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稳定师生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当前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相结合必不可少,建立严格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利用和谐的语言,建立师生之间帮扶、心意相通的桥梁是未来学校教育与体育教学引导者必掌握技能,达到避免发生语言暴力沟通与体罚并存的现象。

猜你喜欢
体罚暴力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反性别暴力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暴力的班长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