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模式研究

2021-11-21 10:56汤若琦潘玥黄沙里
大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学术研究生

汤若琦,潘玥,黄沙里

(同济大学,上海201804)

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领域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时代大势所趋和国家发展所需。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导师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主心骨”,起到了科研导学、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生活支持等全方位的育人作用。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模式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业质量、科研成就、个人成长及未来发展等,因此师生之间拥有和谐良好的关系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中存在一些有碍和谐发展的不良因素与矛盾,围绕问题导向,基于师生关系的内在机理,探索改进和优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路径,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亟待研究的问题,对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类型趋于多样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渐趋复杂化,进而暴露出一些矛盾与问题。本研究针对师生关系现状、影响关系的因素以及期望的师生关系模式等问题开展了问卷调研及访谈,深入分析目前师生关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参与调研的研究生中,硕士生占67%,博士生占33%。

(一)导师与研究生相互选择时认知不匹配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导师认为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是学生选择导师的首要因素,在研究生视角中,82.5%的硕士生和66.7%的博士生会首要考虑导师的师德师风和性格。可见师生之间对角色关系、互选标准等方面的认知与期待存在不匹配、不一致的现象,导师认为研究生选择导师时会着重考虑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实际上,研究生更看重导师的师德师风与人格魅力。从长远的角度看,当双方理想的标准与现实的情况出现落差甚至严重不符时,就容易诱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相关性与实效性不强

有不少研究生表示,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与自身专业及研究方向的相关性不大,对自身能力没有帮助,有11.3%的研究生甚至没有参加过导师的课题项目。关于做项目时承担非专业内容的看法,18.1%的硕士生和37.2%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不应该在这些任务上浪费精力和时间。由此可知,不少研究生非常看重所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质内容及成果实效,如果导师安排的项目任务与研究生的学术方向偏差较大或未能让研究生有所收获,容易给师生关系带来不良导向和负面影响。

(三)导师对研究生的情感与心理状况缺乏关注

据调研结果,有20.6%的硕士生和21.8%的博士生表示,除科研指导外,导师未能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给予指导和关心。针对情感交流,三分之一的博士生表示希望导师表达认同和鼓励,并助其摆脱焦虑情绪,也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不愿主动联系导师,因为他们觉得与导师交流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由此可见,导师与学生在情感与心理方面的交流远少于学术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状况缺乏关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实际上非常需要导师给予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开导与关心。导师和研究生对成长与情感需求的期望把握不准确或不到位,也易引起双方交流不顺畅甚至产生隔阂。

(四)导师给予研究生的科研经济支持不足

针对参与导师的项目获得报酬的情况,有17.5%的硕士生和10.3%的博士生表示报酬与付出不成正比。关于科研项目花销垫付情况,垫付过科研费用的硕士生占34.4%,博士生占53.9%。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经济情况存在很多微妙的关系,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模式的内涵解构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一种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多维结构体系[1],两个主体是一对相互依赖的角色。大部分导师认为自己和研究生的关系偏向朋友或师徒,大部分研究生表示导师与其相处呈现的是师长和朋友的角色。基于现状分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模式和结构体系可以从科研导学、师德引领、情感交流与经济支持这四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研导学

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最主要的成分是导学关系,即科研育人和学术引领。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主要通过对其提供科研学术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来实现,研究生通过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在科研学术活动中,双方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处于平等的地位,形成导师主导、学生协助的合作关系,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平等互助的科研导学关系逐渐成为重要的师生关系模式。

(二)师德引领

导师能否培养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与价值观、用师德魅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导师在与研究生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在思想品德、科研学术、道德修养、个人魅力、治学态度等诸多方面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2],为研究生树立榜样,激励其拥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引领其坚定理想信念。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导师应用自己的才与德影响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引导其全方位发展。

(三)情感交流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是组织者、管理者、中介者[3]。从人际关系角度看,许多导师与研究生有着深厚的师生之情,建立起了具有情感联结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导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流人生规划、情感困惑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了朋友、长辈、顾问乃至家长的作用。因此,导师在学业、思想、心理、就业等各方面给予研究生更为密切的情感交流,是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先行条件;只有当研究生尊重与爱戴导师时,师生关系才能在相互尊重理解中获得和谐发展。

(四)经济支持

导师是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巨大财富的知识所有者[4],而研究生作为科研活动中的参与者,协助导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也产出了许多学术成果。从该角度来看,导师应当为研究生的工作提供充分的设备与经济支持,根据任务分配情况给予合适的报酬以及成果的署名权。导师如果只给研究生分配繁重的任务却疏于给予相应的支持,甚至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占为己有,就容易引发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三、推动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社会变化发展较快,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趋于复杂化与多变化,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师生关系中的不良因素和痼疾严重弱化了师生间的正向有效交流,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降低。基于师生关系的内外影响因素,本研究分别从导师、研究生及制度建设三个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深入探究新形势下改进师生关系并促其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进一步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化导师的“三全育人”主体作用

1.强化导师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效性

部分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看重学业成绩与科研成果,不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社交能力等。导师作为与研究生联系最为紧密的育人主体,应在开展学术交流的同时,着力强化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效用。具体而言,导师应在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挥全程育人作用,将科研指导、师德引领、情感交流及经济支持等贯穿研究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同时在研究生的全方位成长中发挥力量,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协调培养计划与科研自主的平衡性

导师作为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和科研学术任务的设计者,需根据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和发展方向,为其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贴合研究生的兴趣特质、擅长领域等因素分配研究任务,并给予一定的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的机会,充分协调培养计划与科研自主的平衡性。优秀的导师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水平,还应熟悉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有稳定坚实的、不会被轻易取代的研究方向,才能为研究生提供科学、合适的选题方向,从而使研究生能够在学术前沿阵地锻炼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

(二)强化研究生自主赋能的目标意识

1.提升与导师交流沟通的主动性

研究生作为实现科研目标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积极主动找导师进行科研、思想、生活、情感等各方面“心灵上的平等对话”[5],让导师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推动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此外,当前师生关系中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源于双方对各类事件的观念及判断不同,导致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双方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和选择。研究生应当积极与导师就一些矛盾或冲突进行有效沟通,找到双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2.培养注重全面发展的主观意识

在研究生学习生涯里,科研学术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思想品德、情感交流、综合素质等都是研究生应持续强化的方面。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研究生应当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意识地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与活动,抓住各种机会培养自身全方位的软实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6-8]。

(三)健全并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设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

高校应重视导师的遴选工作,注重对导师各方面素质的考察,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除了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项目成果外,还要注重导师教学教导能力、自身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状况,对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建议高校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全方位的培训,特别是介绍新时代研究生个性与需求等方面的培训,使导师更深入地了解、理解学生,促进双方关系和谐发展;完善师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辅以恰当的激励机制,严格导师考核制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使导师充分发挥各自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9]。

2.深化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

高校应制定并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相关教学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培养教育,尤其针对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应放在首要地位。加强学风建设,开展研究生入学培训,介绍与导师、科研等相关的内容,做好做实学术道德教育,详细讲解科研要求与学术规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并适应研究生的科研生活,提前规避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误解与矛盾。

猜你喜欢
导师学术研究生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