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孝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64
黄河滋润了中华大地,创造了中华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不仅在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更在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并存,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2]。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方式和特点的综合。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其对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节能环保的作用越大,经济结构就越合理。现代文化产业将与文化关联的产业都归纳在内,包括休闲娱乐、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也在宽泛的文化产业范畴。黄河文化是打上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种农业文化。
黄河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原始发展期,即黄河文化的起源阶段,经历了从距今8000年前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以及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这一时期文化已经有着内容丰富的精神生活领域[3]。二是独立文化系统形成期,夏商周时期随着文字的产生,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立系统从经济、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三是黄河文化发展鼎盛期,从春秋战国到宋代,文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形态齐备,内容多彩多姿,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四是从元至清,黄河文化进入迟滞和衰落期,此时黄河文化模式基本定型,以儒家学说为底蕴的理念和心理习俗等固定程式化,经济优势和区域政治优势逐渐丧失。五是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开始成为重心,但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契机,把农业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向了极端。
黄河文化产业链的顶层设计要实现高站位,首先是有效利用资源。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原始的文化资源从创意、半成品到终端产业形制的成功,需要有效转换资源,盘活其历史文化价值,以现代商业推广的策略去有效利用资源和匹配环境市场。其次是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增值。文化产业发展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凸显了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黄河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文化,它体现着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实力和经济发展程度,具有长远的文化价值。黄河文化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代表,产业融合度高,绿色低碳,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所以要适应环境变化与市场需求,深入挖掘黄河故事,适应新变化和衍生的机遇,适应匹配的环境变化,调节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间的关系。
近年来,河南新郑着力打造黄帝故里文化,每年清明节的拜祖大典,都邀请海内外政商名人,影响力日渐深远。此外,还可以继续挖掘黄河文明起源文化,以及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不同的历史渊源。如甘肃陇东南的天水一带,至今仍有伏羲、女娲、神农“三皇”活动的传说,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关中天水被史学家称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可以打造为全球华人祭祖和寻根拜祖的圣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民族交融的大走廊。当前,各省应齐心协力,加强区域统筹,探索区域融合,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化及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做好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开发、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出版传媒、影视传播等重点企业的扶持,促进黄河文化与旅游、教育、产业和国际商贸相结合,强化黄河文化的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多年来,各省都对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但是缺乏统筹,没有系统保护做支撑,黄河沿岸地域文脉的联结优势并没有很好展现。重点是以生态保护为先导,做好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整合红色文化、黄土、黄河等要素,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打造多个文化主题展示区。如以黄河中游和济水上游为中心,打造夏文化展示区[4];以黄河中下游区域为中心,打造商文化展示区;以黄河中上游区域为中心,打造周文化展示区等,每个主题的展示区项目设置要尽量避免雷同现象。对相关历史、自然、地方特产等进行符号化凝练,打造一批充分体现黄河文化的文创产品。可对黄河文化相关的本土文旅业态免费开放IP授权,形成系列化、地域化的黄河文化IP产业,夯实文化自信。
挖掘黄河文化历史记载,通过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地标城市,展示中华文化的新气象和黄河流域发展的新风貌。黄河历史地标城市可以选择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城市,以文旅融合的品牌塑造,以点带线,以面铺开,培育多地共发一个声音的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黄河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进行科技展示,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展示载体,扶持黄河文化产业立足国内,全方位开展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拓展黄河文化产业对外传播渠道。青海黄河文化产业基地宁夏依托沿黄经济区设计了黄河金岸文化旅游产业带,以黄河文化展示线推进沿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宁夏银川自1991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宁夏银行国际黄河文化节,兰州修建黄河楼,创建百里黄河风情文化旅游精品线,这些黄河上游文化的中心地和代表地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半岛城市群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黄河故道文化的挖掘利用,从菏泽、济宁、聊城、德州等地区的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故道治理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着手,推进黄河故道地质资源、建筑遗址、历史城镇、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以农业文化遗产打造黄河故道生态观光、医疗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的文化体验产业[5]。
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服务生产、传播及消费的数字化发展,强化信息产业对文化内容的支撑,推动数字艺术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如敦煌研究院与高校合作的数字敦煌,其大数据链对合成图像、历史照片、数字复原资料遗书文物、临摹微缩等多元数据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一个虚拟再生的敦煌通过全景展示非常有震撼力,既可以永久保存,也让身在远方的人民同样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辉煌灿烂。
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也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打造黄河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推动黄河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黄河文化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影响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