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

2021-11-21 05:17
当代旅游 2021年15期
关键词:红色思想大学生

明 慧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引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和改革进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及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革命信念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充分凝练,体现革命精神鲜明的文化样态[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优质的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2]。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活教材,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3],如何用活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的价值更加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融合形式过于单一

从授课模式来看,目前通常是以课堂或讲座的形式开展,由教师、专家单向讲授的传统形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内容也大多为学生认知中“老生常谈”的知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忘记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潮流,如果不以时代性来要求和发展自己,这种文化就将缺少发展和创新的动力[4],红色文化及其传播融入也应与时俱进,关注传统的同时,吸收时代内容,找准时代需求,传递时代精神。当前,高校从大学生主体性需求的现实条件出发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及成效都不甚显著,通过对2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教学过程单向灌输,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有84.62%的学生是出于“课堂教学、思政教育或党课培训需要”才对红色文化进行学习。虽然权威的单向传输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及其相关知识,但这个过程大多仍是在被动接受现有活动的外部激励,缺乏学生的主动探索,缺少内驱力,长期以这种简单的途径进行教育,容易让学生因受教疲劳产生抗拒,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融合内容缺乏吸引力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与诱惑,这是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必然问题。作为接受社会新潮流、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大学生充满活力,热衷探索,容易被新鲜猎奇的事物吸引。由于时空的客观限制,作为革命年代产物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话”壁垒,相较于目前快速更迭、多彩夺目、更接地气的大众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的信息与深层精神相对严肃,内容相对固化,在铺天盖地的快餐式阅读资料中间,难以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尽管有部分高校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背景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但达到教育初衷的并不多,不少探索仍然停留在形式层面,或出现过度注重技术上的改革创新,忽视红色文化内在精神融入的“舍本逐末”现象,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过于窄化,忽视鲜活的内核,显露出教育内容同质化的尴尬难题。

(三)面临网络领域多元文化冲击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或“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支持者,这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在互联网及新媒体兴起的语境下,铺天盖地的信息肆意传播,削弱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网上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疯狂袭击着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各类网络平台上对红色历史、热门事件的评论与分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体现出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但需要警惕其中不乏有大量肆意抹黑革命英雄、编造红色历史的言论,在这些信息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内心的红色文化认同感难免有所削减。其次,信息的多源传播削弱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势。“自媒体传播带来异质文化和思维,造成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价值理念和话语方式的消解”[5],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多向度、多中心的传播逐渐取代了以往传统的单向度传播,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流优势逐渐被消解。

二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路径

建立红色文化与学生的主体性相融的常态化机制,保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构建学校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路径,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借助互联网传播红色声音,依托基层支部增强实效,在新形势下讲好红色故事。

(一)师生共建框架,实现入脑入心

红色文化进头脑,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而实践则是当下较为普遍的参与方式。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如何选择更有效的实践形式,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主动适应并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因势利导。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师生沟通,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等特点,寻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召开集体备课会设计个性化实践教学主题,形成选题素材库,供学生参考、选择,共筑选题框架;其次,学生参考选题库,根据实践教学主题,拟定具体题目、选择实践形式,形成实践报告、走访实录、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成果;最后,进行多样化的成果发布形式,如举办演讲活动、剧目表演、报告会、小型辩论会、实践体验交流会等,公开交流展示实践体验,接受师生评委团的提问与评价。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感受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激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真正触动心灵、知行合一[6]。

(二)精雕校园文化,实现隐性传播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与活动场所,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能够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浸润学生日常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是开展专题系列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如开展红色征文比赛、红色人物讲述、红色主题演讲、红色歌曲演唱等活动,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感悟革命精神;二是在校内建设红色文化学习中心或学习基地,建立可供查阅的红色资料数据库,并以时间为主线将留在贵州的红色足迹串联起来,建设红色文化展示长廊供师生参观学习,实现学习的可视化、电子化、数据化,直观感受红色精神的浸润与洗礼。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主旋律弘扬

全媒体、智能化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应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各类媒体平台上的有益材料,借助新媒体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结合。一是开展线上红色主题活动。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观念和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平台。学校可利用两微一端,设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专栏专项,如以“我的红色故事”“红色基因传承”等为主题,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线上征集活动,定期推送优秀稿件,并制成电子册再进行推广宣传。二是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培育大学生UP主。学生UP主来自大学生队伍,更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偏好,在网络上宣传红色文化时,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更有亲和力与感召力。采取师生结对培养的方式,在大学生党员、团员中挑选UP主,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并引导他们在各类平台上为红色文化发声,引导大学生循着正确的红色文化学习方向前行,凝聚共识。

三 结语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战斗堡垒。以主题党日或组织生活会为活动载体,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如将遵义会议精神作为主题,让学生党员在研讨中探索遵义会议的学习价值,或读一篇经典原著、写一篇读书笔记、讲一个典型人物等,开展“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的主题活动,倡导开放式、互动式组织生活,将红色文化趣味化、具象化,从而更好地唤起学生党员的感性体验和思想共鸣,充分增强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红色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