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彭一苇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湖北亟需疫后重振。2020 年4月,中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做好“六稳”“六保”,需要企业复工复产、有效运转;企业有效运转,则需要一份份订单。如何保订单、抓订单、追订单,成为眼下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点”。
2020 年6 月9 日至6 月24 日, 湖北日报经济中心策划并陆续推出8 篇“追订单”系列报道。 多名记者深入企业,通过讲述八家企业不同的“追订单”故事,以小见大,记录企业奋力前行、创新求生的作为,探寻湖北经济重振的强大力量。
市场主体众多,如何选择报道对象?这要靠记者们对各自战线行业的积累和挖掘。
为了让系列稿件更具有代表性、丰富性,在确定报道对象前,记者们通过日常跑线过程中的积累和观察,从各自战线的不同行业中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奶茶杯上的“巧文章”》报道中,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华中分公司开发奶茶杯专用料的故事,是跑线记者从2020 中国石化十大优秀品牌营销案例中发掘而来。
跑线记者在得知这个案例后,立即与该公司联系,得知公司牵头开发的超高流动性注塑聚丙烯专用料MT75 已经获得市场成功,2020 年5 月底他们开发出新一代磨砂奶茶杯专用料M75N,推出几天就卖出200 多吨,且后续订单不断。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聚丙烯做成奶茶杯,讲究极多。既要考虑成品杯子的外观、透明度、握持感,还要考虑到杯子厂家的生产成本、设备工艺特点。 公司贴近市场一线,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迅速组织开发,这才有了成功的产品。
淘金者众多, 发财的却是那个卖牛仔裤的人。 转换思维,不跟风、不盲从,在“大潮流”中发现潜在新需求。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故事应能给生意人很多启发。
《“全能”追日 梅开二度》报道,则是跑线记者长期关注高科技行业‘收获’。记者了解到本身块头不大的追日电气,却力压同行,拿下大兴机场飞行区高压电动车辆充电桩、光储充系统及充电运营管理系统项目。追日电气的窍门,依然是紧跟市场需求,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快速创新。在充电桩细分市场——机场板块深耕不辍, 以全能的综合优势挑战行业巨头,在机场充电桩领域已拿下了20 多个项目订单。
回看这八篇系列报道中的企业,从行业类别来看,包括制造业、批发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从企业性质上,既有国企、民企,也有私营企业;企业规模上,既有大公司、大集团,也有中小微企业。
不同类型的八家企业,尽管追订单的策略各有千秋,代表着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努力经营的方向。这些案例,既有企业个性,又有行业特性,能反映各类企业遇到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反映经济重振, 宏观叙事和日益喜人的经济指标等相关报道固然重要,但记者也要走出办公室,深入企业一线,见人、见事,让经济报道三贴近,从一个个企业故事中提炼出其独特的生存路径,找到经济重振的力量。 报道刊登后,一些被报道的企业负责人都深感意外:“我们自己认为很平常的经营行为,通过记者的报道得到了升华”。
该系列八篇报道,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企业如何追得订单,力求生动可读。每篇报道的开头,通过场景描写,引发阅读兴趣。
“又一笔订单,205 吨! ”“手机响了。 ”“王书林最近很忙,忙着……”。 “喂,是冯所长吗? 你们那边还有现成的‘桥塞’吗? 我们这边的井急等着用。 ”……
在采访中,记者们也被企业的故事感动着。记者在采访80 后女老板周悦时,发现周悦日子过得很操劳,既要经营商铺,又要当带货主播,只有找到新的订单,企业20 名员工、乃至20 个家庭才能维持生计。记者跟踪采访周悦,先后去了两次汉口北,甚至晚上还跟着她去社区摆地摊推销。
艰辛之外,记者还看到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一次性餐具供不应求,周悦却不投机、不涨价、保供应,宁可自己少赚钱、也要在湖北餐饮企业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这个小老板追订单的故事,没有高科技赋能,也没有金融大鳄幕后撑腰,却格外贴近生活。
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讲,这些“转化”为故事的新闻报道更具有可读性,更贴近读者,有助于经济报道从大众化视角找到更广泛的受众。 通过记者讲述,展现企业身处困境,不等不靠、积极自救、灵活转型,找市场、追订单,最终掘出了求生路。
追订单系列报道中的企业故事, 通过一个个湖北企业面对困境不放弃,奋勇拼搏、全力活下去的故事,记者将采访中的感动融入笔触,传递出湖北奋力重振的信心和决心。
有读者表示,一个“追”字,表现出湖北企业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质。 一个个勇于“追订单”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
除了讲述订单故事,传递顽强拼搏的精神,还需从故事引发思考。
“追订单”系列报道,每篇都配有“记者手记”,以企业追订单的故事为蓝本,结合经济学知识,理清故事背后的“道道”,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关键路径和逻辑,画龙点睛,引发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长期从事交通行业报道的跑线记者, 在湖北交投智能检测公司采访时, 偶然知晓其子公司湖北交通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在云南拿下一个1300 多万元的“超级订单”。高速公路检测,跨省中标的不多。 即便中标,一般不超过500万元。 今年受疫情影响,能够拿到超级订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记者意识到这个订单的意义,通过深入发掘,为读者展示出一幕没有硝烟、 却事关企业生死的商战 (见湖北日报2020 年6 月16 日7 版《西南边陲,拿下最大订单》报道)。面对央企和大型民企, 公司从全国调派人手奔赴现场实地勘察,做出完美标书。一份订单,不仅让企业得以继续发展,还闯出了一条新路。“记者手记”《比对手多做“一点”》,点明了拿下订单的关键。
《“牛仔裤”思维掘商机》,从牛仔裤的发明故事说起,点出转换思维,不跟风、不盲从,在“大潮流”中发现潜在新需求的重要性;《二线企业的“全能”策略》,将企业比作体育赛场上的全能冠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最大程度增强自我优势、超越对手的策略;《快一拍,就是“杀手锏”》,灵活运用经济学理论,指出商品同质化泛滥的市场上,只有领先一步,才能战胜对手……
有读者表示:“在表现形式上, 每篇报道先讲企业追订单的故事,然后通过“记者手记”剖析订单背后的方法举措、创新思路及精神力量,均给企业、读者以启迪。 ”
系列报道刊发后,有读者来信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湖北日报积极关注育新机、开新局,为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湖北日报在经济版推出“追订单”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企业,追踪一份份订单中奋斗、创新的故事,让读者看到疫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决心和毅力,看到恢复经济的动力和前景。
一组受到社会关注、读者认可的系列经济报道背后,需要记者们日拱一卒的专业积累, 更需要每位记者平时习惯性下基层,收集鲜活素材,多跑多问多思。 如何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主题,还须从“小”处着眼,深挖素材,讲好故事,加强思考,提炼思想,如此做出的新闻报道才能更有深度、广度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