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红
信息爆炸的今天,自媒体无处不在,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和主流渠道发生巨变,也让“看报”这件事变得“稀罕”。融媒体时代,怎么做好党报的发行工作?这不仅是媒体人也是各级党委都在关注的问题。党报的发行工作,是每年年底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抓的重要阶段性工作。 但在党报发行过程中,一些单位态度不积极,只订报不看报、不用报的现象比较突出。在网络高度发达,传播形式多样化的融媒体时代,笔者认为做好党报的发行工作,既要守正,也需要创新。
要想做好党报发行工作,首先必须找准发行对象。中央明确指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及所属单位,“两型”组织及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都要订阅重点党报党刊。 党报的发行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讲政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订党报不是单位和个人的喜好问题,不是自由选择的问题,更不是能否少订一份的讨价还价的问题。
中宣部在2021 年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 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落实党报党刊订阅要求,保障订阅经费,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既减轻基层负担,又保证党报党刊覆盖面。 党报的发行工作是传播渠道的重要环节, 我们必须站在政治高度来认识党报发行工作。在很多关于党报发行的“红头文件”中,都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如厅级干部、县级干部、科级干部等)带头自费订阅党报的品种、份数。但在实际订阅过程中,一些党委、 单位都是把党报发行任务数简单地包干分配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单位,只要总任务数完成了,上级也就不闻不问了, 因而出现文件要求带头订阅的领导干部很多都没订阅到位,该按领导职数订阅的党报任务没有分解到位,反而把很多订阅任务数分解摊派到基层。基层同志颇有怨言:上级领导干部职数多,工资收入高,反而订党报数量少。 越是基层任务越重,这是很不科学的。
找准党报发行的核心对象,按各级机关人员编制、内设机构、 领导职数及各级党组织数等将党报发行任务科学分解。 改变党报发行任务常年不变,计划数一份都不能减,一份也不能加的僵化局面。 上级对党报行政订阅计划任务下达做到科学、实际。每年增加有依据,减少有道理,就能很好化解基层对发行任务的矛盾,不能动不动就拿“历史原因”来搪塞。 保证党报的覆盖率是根本,但任务数字是相对的,可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党报发行工作主要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主管征订,邮政发行部门(有的党报由报社发行部门)负责办理征订手续和投递服务工作。 发行工作一般通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召开党报发行会(视频会),下发文件,分解任务计划,层层督办等一系列工作来完成。这些年年使用的老办法,让基层对党报发行工作怨言很多。 在党委宣传部门、报社、邮局三方联合完成的发行工作中, 党委宣传部门把发行工作看作是一项非完成不可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但报社、邮局则还要算党报发行工作中的经济帐, 因而在早些年代曾经出现过用酒量决定发行量,由感情深度决定缴款进度的“酒水发行”的无奈场景。笔者认为,党报订阅可从如下几个方式进行改进,达到弃繁从简,高效增量的目的。
省级财政直接划拨。 党报主要靠行政订阅, 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订阅党报一是通过“财政划拨(代扣)、集订分送”,二是靠财政经费“兜底、买断”。 不管是“财政划拨(代扣)”也好,还是财政经费“兜底、买断”也好,其资金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财政”。因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党报的发行工作,先明确好各级财政在订阅中央党报、省级党报、市级党报的资金额度比例和发行量,直接通过省级财政预算,一次性由省级财政划拨到发行单位。 改变现在较普遍的由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甚至是单位部门级,层层都搞“财政划拨(代扣)”的订阅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各层级开票、对帐、领导审批、划款等重复手续,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半价优惠订阅。 对于企业、个体、党员群众采取政策引导(买赠)与个人自愿订阅相结合的方式。 这些非财政资金订阅党报的,可以实行半价优惠的政策(这部分订阅数不算行政订阅任务数),鼓励他们多订阅党报。 对于看上去很美的“私订公助”方式,在操作上很繁琐,也建议直接用半价优惠订阅(不算行政订阅任务数)的办法进行操作。
通过以上二种方式, 可以确保该订阅党报的对象一个不漏,该订的品种一个不少。杜绝“任务完成不够数,财政买断兜底凑”的局面。
转变办报观念是党报生存发展的前提。 党报发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都是硬任务,也是民间所说的“摊派”。 因而在办报质量方面, 很容易被忽视, 形成一种党报发行的惰性。认为党报发行有“红头文件”,不怕别人不订。久而久之,读者的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 甚至对党报发行引起反感情绪。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更要靠办报质量来吸引读者。 党报因政治属性, 给人的印象很 “呆板”,但党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有很多独家新闻、政府会议消息,只要我们把这些优势做活,写出深度,从实用性,可读性上下功夫,自然而然会积累很多党报“粉丝”。
现如今, 读者由纸媒转网媒、 由固定转移动的越来越多,但网、微、端、短视频等融媒体的报道,往往都是从文字稿开始的,然后各类媒体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呈现的形式较以往党报单一的文字更加丰富罢了。 让党报和新媒体客户端有机融合,在一些重大热点事件的报道,党报可以在显著位置做导读提示, 并印上相应的客户端稿件二维码。 反过来,在网、微、端、短视频等新媒体的报道时,也加注一些关于 “** 事件的评论或深度报道请阅读** 报** 日** 版”等,这样可成功实现报纸订户和新媒体用户的互动和转化。同时,利用新技术也可让读者对党报爱不释手。 “报纸+AR”所带来的新颖读报方式很值得探究。 它运用AR 技术生成视、听、触等虚拟环境,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让党报与读者连接更紧密。只有读者认为报道权威有用,资讯有趣,获取方便,才会去订阅,党报才会吸引和留住更多的读者。
党报发行除了行政发行这一主渠道外, 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发行的多渠道。 依托行政订阅主渠道,开拓新领域,延伸新服务,走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实现“行政订阅保存量,市场开发做增量”。 我们可对党报的市场开发做如下的一些尝试:
申请专项经费订报赠报: 申请全省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订阅党报赠送给困难企业、农村党员等,或向各级组织部门申请拿出一定比例党费, 订阅党报, 赠送给基层党员、党组织等。
企业买赠:通过鼓励企业积极为贫困村、贫困党员、烈军属、先进模范人物、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订阅党报,或向窗口行业、高端场所免费赠阅(如“党报上动车”、“党报上飞机”),以此提升党报的影响力。企业用于这方面的订报支出可视同公益救济性捐赠,按规定比例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
以订代奖:把党报作为奖励先进的一种方式。一些党组织、单位在表彰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等先进个人时,可赠送党报作为对先进个人的奖励。
把党报作为文化产品送下乡: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安排专项经费,把党报作为公共文化产品,赠送给“农家书屋”、张贴到“阅报栏”等,让党报也走文化下乡的发行之路。
加强宣传,让党报的政治影响力去争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各类人群自愿订阅党报。
由于党报发行的特殊方式, 让很多人形成一种订党报是单位和组织的事,与个人没有关系等错误观念。 殊不知,党报发行只是过程,学党报、用党报才是最后的结果。 党报因以公费订阅为主,报纸一般仅在办公室阅读。笔者在某局级单位做了一个党报阅读情况调查,发现该单位只有2.4%的人经常看党报,51.6%的人偶尔看一下, 有46%的人没有看过党报。 虽然这只是一个单位的现象,不能代表全部。 但窥斑见豹,经常看党报的人确实比例不高。 问其原因,就是没时间、不好看、在网上看了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说过,他每天早餐时要看十几种报纸。面对习总书记所坚持的这一阅读习惯, 那些不看党报的理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学党报、用党报,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党报是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方针、 政策以及各级党委重大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渠道。不仅是传递信息,更传递着一种方向。 要让党员干部认识学党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醒“阅读党报意识”,才能解决党报订而基本不看的困境。如果只是花“公家的钱”,把党报订回来,完成发行任务,不看不学,那就是花钱买废纸,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所以党报的发行不能仅仅只考核发行任务数字, 还要考核学报用报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阅读党报制度、阅读党报学时积分、规定时间集中学习党报、召开学党报交流会、奖励用党报典型等举措,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阅读党报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看党报新风。 营造出日常化的读党报氛围,征订党报就会成为一种主动行为,成为一种责任意识。
今天,报纸确实已经不再是人们依赖的信息来源,但党报的权威和深度,不是其他媒体能代替的。 党报为“根”,新媒体为“花”,“根”深“花”芬香。只要党报发行坚持以行政订阅为支撑、以党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平台、发行渠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强发行网络建设、增强发行时效,定能在有效覆盖、有效传播上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