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笛 郭秀兰
对人数较少、没有文字、语言又严重消褪、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不存在的少数民族来说, 他们的文化传播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民族文化的传播更为急迫。东北地区“三少民族”的文化传播就面临这样严峻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树立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和传承民族遗产的最佳利器, 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可能更有难度,但其重要性也更为凸显。
根据百度百科,“三少民族”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赫哲族等, 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民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其在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涵义。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赫哲族等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在当下即使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已严重退化,基本已退出了日常生活领域。由于没有文字,再加之语言退化,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其历史和传统文化就难以为继。
文化传承,需以生产和生活为载体,而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丧失严重阻碍其文化遗产的传承。 资料显示,东北地区“三少民族”中,拥有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技艺类型的老艺人们多相继去世,目前仅剩不到20 人,且都超过了75 岁。
“三少民族”民众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较淡漠。 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中,我们得知,就“三少民族”地区或民族聚居地来讲,民众民族身份的优势一般体现在机关民族干部配备、财政补贴、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语言运用等方面,而对民族民众个人来讲,在谈到自己的民族身份表现时,多在生活补贴、升学加分、生育二胎等方面有所感受。
民族受众缺乏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民族文化尤其是新闻传播的民族特色就更难于提炼和表达。
挖掘和提炼“三少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之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条件下焕发积累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不仅在宗教活动、节日庆典、家乡风光、风俗人情等内容里体现民族特色,更要在广泛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凸显出更鲜明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特色, 对此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做得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一,认为只有返璞才能归真,只有寻古才能归原。 一些新闻媒体传播民族信息的趋势是越古越好, 仿佛越是古旧的信息越有历史感和真实感, 历史和文化似乎划上了等号。 一味强调古老性,就存在了片面性。
其二,认为只有传播民族文化的特别之处,人们才喜闻乐见。 于是“三少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文化传统尽管已没有展示的现实条件和机会,但是在新闻传播的推波助澜之下,实际上已沦为一场表演和单纯的展示活动。
在笔者针对东北地区“三少民族”新闻传播的调查中,从报道人物的角度看, 有87%的民族新闻表现的是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活动, 不足10%的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生产信息。 可见少数民族新闻对“三少民族”的信息传播不仅还是偏向一般现象和活动的传播, 而且即使对人物的展示也倾向名人、传承人,对普通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关注不够。
东北的“三少民族”地区实际上是以一个民族占相对多数,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新闻传播的环境中,多民族共存的地域特色决定了传播的跨文化特征。 在大力传播和突出各个民族的独有特色之外, 更要重视各个民族都能够共同接受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
挖掘“三少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要注重、尊重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生态。 因为在东北地区,移民文化、外来文化、萨满文化等都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对新闻传播的顺利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多为国人所熟知的东北“二人转”,人们都认为是东北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融汇了满族“说部”的艺术特色,而且“二人转”中的“神调”就直接来源于萨满文化的祭祀仪式。 因此,展开对“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播,一定要对东北地区的移民文化、外来文化、萨满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尊重和优化“三少民族”新闻传播生态的必经之道。
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既要传递少数民族的风俗、风土、史地、文物等“常见”的信息,也要注重开掘民族文化当下的现实意义。
古时鄂温克部落也被称为“使鹿部落”,因为驯鹿对鄂温克人来讲就是一种运输工具, 进而鄂温克人对驯鹿加以保护。如今的新闻传播对这一民俗现实意义的开掘,就要由对驯鹿的工具意识转向对动物的生态意识和天人一致的和谐意识上来;同理,对达斡尔族民众古法晒制烟叶、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也要由工艺、契约意识转向现代的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同时,新闻传播的内容绝不能停留在对民族节日、宗教活动、节日庆典、家乡风光、风俗人情等内容的传播上。我们必须打破认识局限,全面开拓思维,在民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现和挖掘多彩的民族特色,从而打造出独有的地方民族特色。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尽管“三少民族”人口较少,其实在全国各地也有分布。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东北地区的“三少民族”民族创业的脚印也几乎遍布全国。 北京、大连、深圳、长春、青岛等地区的政界、国防、科技、教育、文艺、商界等各个领域,也都有“三少民族”活动的身影。
新闻传播就是要把眼光放在了凝聚时代、 社会和民族发展的人的精神和行为上来,找到了民族形象宣传的根源。要通过“三少民族民众”一个个鲜活的行为和个性讲述,从侧面反映其的社会变迁和“三少民族”普通人的心路历程,让人们对“三少民族”感到亲近亲切、可感可触,力求以人物个体的变化来见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这一我们不仅认识了他人, 警醒了自己, 还认同了一个民族,感触了一个时代,了解了一个国家。
总之,正是由于北方“三少民族”在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度上存在困境, 才导致其文化在新闻传播中存在诸多的误区, 但也正是因为其文化本身存在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才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重要。新闻媒体要根据其文化传播现状,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念,努力通过关于北方“三少民族” 的新闻传播, 让更多的本民族人民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信,增加对民族关系的认可,培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