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巧
摘要:在中小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将心理辅导作为重要的教育模块,将能够从学生的主观因素着手,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驱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阴霾,以此驱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积极情绪的直接作用下切实实现个人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困生转化目标的实现打下重要的辅导基础。为了强化心理辅导在中小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真正结合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路径,以此为后续教师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提供具体方向,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困生;心理辅导;辅导路径
学困生转化一直以来都是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重点的教育内容之一。聚焦于班级中学困生群体,并有针对性地辅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是为了班级中的每个学习成员的学习个性都能得到尊重,并在教师的针对性辅导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使其逐渐由学困生转化为普通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之中。然而当前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以来都将辅导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层面,想要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等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方式都将客观元素作为切入点,对学困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因素却缺少关注,这使得学生更加根本的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一直以来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效率较低。为此,教师应切实重视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研究工作确定具体的辅导路径,真正系统地协调学生的心理因素,为其学习有效性提高提供重要的主观动力。
一、以共情沟通为常态辅导方法
以往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个人的情绪因素,过分看重学生学习水平的转变,这导致其所应用的辅导方法十分功利化,难以真正站在学困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其所运用的方法常常不能有效地落实在实处,不利于真正带动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倡导以心理辅导为前哨的现阶段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视角,真正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通过与学困生进行心连心交流的方式形成共情关系。以这种共情沟通的方式作为常态辅导方法,教师将真正站在学困生角度思考问题,制定更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地参与到学习实践环节之中。
例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求下应该与中小学学困生建立积极的沟通关系,在育人过程中能够始终以温和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并与其沟通。在这种教师放下姿态的平等对话关系下,学困生将同样以温和的情感与教师进行真诚地相处,从心理放下自身的消极学习情绪与戒备,真诚地讲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使得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其学习问题,与其形成共情关系,并真正利用沟通的过程与后续的教学引导针对学生的问题提供教学帮助,最终真正推动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二、以双向减压为协调教育目标
学困生长期处于落后的被动学习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本身即伴随着诸多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的长期积压更容易助长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因此在当前中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做好双向减压工作,协调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多个角色,辅助建立当前更加适应中小学学困生的教育目标,使其能够在学习压力的疏导情况下开展更为高效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对各方教育角色进行协调。这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师在面对学困生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实际能力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在班级分层模式下真正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切实开展符合自身能力的学习活动,在成就中减轻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对学困生的家长进行协调,使学生家长能够配合教师对学困生的减压工作,与教师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在温和的教育环境中逐渐消弭,为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奠定重要的客观环境基础。
三、以激励机制为学习驱动手段
心理辅导工作在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不仅有着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还有着从心理层面为学生提供驱动力量的重要引导价值。这要求教师对学生主观因素在其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引起重视,并真正做好学生心理需求机制的分析工作,以此建立驱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机制,调动中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动力,以此切实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中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困生的良性竞争心理,在班级中建立针对学困生的进步榜,以榜单的形式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进行集中呈现,并适当提供榜单头部学生以简单的奖励。通过这种竞赛激励机制的建立,学生将真正以良性竞争心理为驱动力,更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之中,由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使得学困生真正在积极的学习情绪支撑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以此极大地完成学困生转化工作。
选择正确的心理辅导方向做好中小学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能够真正使学生实现学习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協调,从根本上摆正学生的学习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主观动力,由此切实助力学困生转化目标最大化地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凤英.基于学困生的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9,016(027):28.
[2]路中伟.班主任对学困生的心理疏导[J].黑河教育,2019,000(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