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琴
[摘 要]图文结合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这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文本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以图识物、以图悟情、以图促读、以图生思等策略,引导学生对接文本插图,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认知。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图文结合;以图悟情;以图促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1-0037-02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21500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插图,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时,教师要有图文结合的意識,让学生以图识物、以图悟情、以图促读、以图生思,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插图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与课文的连续性文本形成有效互补。教师科学利用插图展开教学引导,能使学生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认知。
一、以图识物,启动对接思维
阅读文本时,学生最先关注的是插图。教学时,教师应对此有清晰的了解,以做出最适合的应对。以图识物是最常见的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涉及世界万物,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材编写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规律,为文本配上了形象生动的插图,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较浅,形象生动的插图,能为他们提供辨识世间万物的机会。
文本插图有多种形式,有绘画、照片等。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注意对接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描绘的景、物等产生直观、具体的理解。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有两张照片插图,对钱塘江大潮进行直观的展示。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钱塘江观看浪潮的经历,对浪潮缺少直观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学生具体观察时,进行了必要的引导:“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从照片中不能看出它的变化。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浪潮的气势。大家仔细观察浪潮的变化,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学生开始观看图片,对浪潮的形状进行分辨。课堂交流互动时,很多学生都能够对浪潮的基本形态做深入解析,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展示它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钱塘江大潮属于自然奇观,其气势浩荡,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观察这些插图,我们可以想象到浪潮来临时是何等的壮观。”“从课文中插图中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真是声势浩大,给人带来的既有视听的冲击,也有深度的思考。”教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方法。学生大多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有针对性的提示,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没有亲眼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但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使他们形成阅读认知。图文结合的阅读学习,需要教师有融合意识,将观察与阅读结合起来,以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
二、以图悟情,深化阅读感知
文本插图不仅能够带来视觉的冲击,还能引导学生对接文本内容,对文本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直观认知,这样让学生进入读图悟情的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整合优化意识,利用文本插图进行引导,使给学生快速进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中。插图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具体引导时,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图文结合的学习状态中,从而对文本获得深刻的感悟。
学生对插图是比较敏感的。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教师不仅要给出一些提示,而且还要从情感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如,《秋晚的江上》这首现代小诗,写出归鸟的形态。作者通过对归鸟进行正面描写,以芦苇、斜阳、江面等背景进行衬托,将鸟儿归巢的情景展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插图和背景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鸟的情感。于是,学生阅读诗句,结合插图进行个性解读,课堂学习进入良性状态。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怀,教师提出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作者为表达欣慰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小诗。请大家借鉴这样的写法,尝试写几句话,组成一首小诗,表达一种情怀。”学生听说要写小诗,感觉有些为难。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尝试。经过一番具体的思考,学生大多能够找到一些感觉,尝试写一写。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斜飞的燕子/是不是迷路了/为什么围着园子转圈/我推开了门/希望给燕子指路/让燕子回到自己的巢穴。”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小诗画一画插图,这样能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教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体会诗歌的情感。在诗歌欣赏中,学生感知到画面是精美的,情感是唯美的。教师要求学生仿写小诗,并给小诗画插图,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获得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以图促读,提升阅读品质
文本插图表达的内容往往是课文中最感人的一瞬间。教学时,如果让学生为插图配上描述性的语言,就能对学生内心的情感形成冲击。以图促读,能让学生轻松进入文本核心,在图文结合中形成阅读认知。观察插图,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此时,教师要发挥桥梁作用,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找到图文的结合点,使学生在深度阅读体验中理解文本的深刻思想。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讲述文本内容,这样助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如,在教学《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课题下有一个大大的风筝,在空中飞舞,还有两只小鸟在伴飞。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风筝呢?为什么会飞得这样高呢?这个风筝的放飞过程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于是,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结合插图进行具体梳理。课堂内,有的学生默读思考,有的学生小声讨论。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对这只风筝背后的故事有了一定认识。为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出课本剧创编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创编演绎文本故事。学生听说要演绎文本,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学习小组组长进行分工,学习活动顺利展开。教师来到学生中,对课本剧的创编演绎进行指导,学生的演绎热情更为高涨。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对插图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发掘,成功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特别是课本剧的创编演绎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心灵冲击。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本剧的创编和演绎活动之中。课本剧创编离不开深度阅读,也离不开对插图的观察。教师从这个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四、以图生思,促进认知内化
想象是阅读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进入文本之后,要综合分析文本的内容。而插图是重要的信息源,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考。在教学指导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插图资源,让学生根据插图展开深度思考,启动联想和想象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度推演,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文结合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树立图文结合的意识,利用插图展开引导,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中,让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全面。
学生在观察插图时,不仅要对接文本内容,而且要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然后对插图进行观察指导:“女娲是拯救人类的神仙,她的行为感动天地。我们阅读神话故事时,要进行深入思考。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些神话故事呢?他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心理诉求呢?”学生开始观察插图,并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并深入对话,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点评、引导。有的学生认为:“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以拯救人民,让老百姓不受到伤害。”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阅读认知,教师要求学生深入观察插图,以读后感形式,写写自己的观察和阅读体会。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快速行动起来。
神话故事带有虚幻性,需要读者对接现实生活,对文本的内容、情节进行内化、感悟,这样才能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图文结合,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全面。案例中,教师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阅读,再通过插图写读后感,这样借图思考、借图表达,给学生深入、全面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文本插图进行深入观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思考,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诉求有了一定认知,有了读写的冲动。写读后感,促进了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图文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文本插图和文本内容进行对接性研读,找到学生与文本思维的对接点,并以此展开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插图时能够联系文本,在文本阅读时也能够联系插图,在图文结合中形成阅读认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陶利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
[2] 王建佳.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課文插图”运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