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勇
摘 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研究者甚多。《诗经》的出处说法众多,流传较广的说法为孔子及其后人编撰,但近几年也有学者认为西周太师尹吉甫是《诗经》的采集者和编纂者。本文从《诗经》编撰者的角度出发,对《秦风·无衣》主题进行解析,探讨其思想表达的多种可能。
关键词 《诗经》;主题;编撰者
学术界对于《诗经》的来源说主要有三种: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相传周朝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前往民间采集各地诗歌献给太师整理,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周时国家养活贫穷无子老年男女,到乡间采取新诗歌,从乡送到邑,从邑送到国,国送到天子。天子有掌音律的大乐官叫做太师。《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都表明民间所采诗歌最终都交给一个叫做“太师”“大师”的乐官,这个乐官最有可能是《诗经》的编撰者。但是对于现今流传的诗歌版本,大多认为是孔子及其后人编撰。《论语》中有“《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故“删诗说”认为孔子删三千诗为三百诗而成《诗经》。这是因为学界对于乐官“太师”的身份无法确定。近年来,随着一些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尹吉甫为《诗经》编撰者的说法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
一、《秦风·无衣》歌颂战争主题
战争主题毫无疑问是对《秦风·无衣》最直观、最普遍的解读,这种观点先于尹吉甫编撰说。但是不论是孔子编撰说还是尹吉甫编撰说,对战争的歌颂都是该诗最抽象的主题表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表现了不惧战争,共御外辱的豪迈之情,也表现了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在先秦文学中,一直存在着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的现象,诗歌是音乐,文字即历史,因此《秦风·无衣》是对当时历史的描述,描写了秦国即将或者正在发生战争的场景。同时,《秦风·无衣》还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战歌,全诗分为三章,重章叠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便于歌唱。读此诗仿佛可以看见无数战士整理着武器装备,磨刀霍霍,大声唱着战歌,即将奔赴战场,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齐诗》云:“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谓。”是说秦国风俗强悍,喜欢战争,因此此诗采集于秦地,表现的应该是乐于战争,歌颂战争的思想内容。王夫之《诗广传·秦风》:“秦无燕婉裹情之诗,秦之夫妇犹正也……阴之域,血气之所乐趋也,君子弗能绝……善治民者,思其启闭而消息之,弗能尽闭也,犹其弗能尽启也。……秦人乘之,遂闭之于情欲、而启之于杀伐……秦风所以为天下雄也。”同样说秦人善战、好战,秦国的诗歌没有表达哀婉的,秦国的妇孺同样如此,秦人少情欲而好杀伐,所以秦人的风骨最为雄壮。如果《秦风·无衣》是采于秦地,描写秦风的,那么此诗歌颂战争的主题最为适宜了。
二、《秦风·无衣》讽刺战争主题
讽刺战争一说基于孔子编撰说。《诗经》一词始出现于汉代,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是当时传授《诗》的经典的合称,主要有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并称“四家诗”。由于前三者尽佚,仅有史书记载,因此当今流传的《诗经》即为毛诗。毛诗尊孔,其注释思想继承孔子的“思无邪”之说,因此《毛诗序》中“刺秦”的说法奠定了该诗讽刺战争的主题。
《毛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是说《秦风·无衣》这首诗歌,是讽刺用兵的,秦国人讽刺他们的国君喜好攻伐战争,急切用兵而不和臣子百姓一条心,因此该诗表达的是讽刺战争的主题。孔颖达《毛诗正序》:
毛以为,古之朋友相谓云:我岂曰子无衣乎?我冀欲与子同袍。朋友同欲如是,故朋友成其恩好,以兴明君能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致其死。至于王家于是兴师之时,百姓皆自相谓:修我戈矛,与子同为仇匹,而往征之。由上与百姓同欲,故百姓乐从征伐。今康公不与百姓同欲,非王兴师,而自好攻战故,百姓怨也。郑以为,康公平常之时,岂肯言曰:汝百姓无衣乎?吾与子同袍。终不肯言此也。及于王法于是兴师之时,则曰:修治我之戈矛,与子百姓同往伐此怨藕之仇敵。不与百姓同欲,而唯同怨,故刺之。
这是将该诗放入时代背景中去解释的。一般认为,《诗经》成书于周朝末年,春秋中后期,此时周王室的统治风雨飘摇,礼崩乐坏,各大诸侯国虎视眈眈,战乱不休,百姓对战争厌恶至极。孔颖达认为当战争是正义的时候,为了抵御侵略,保卫国家,这时候百姓与国君的意志是一致的,因此百姓愿意为国君出战,当国君兴兵作战时,老百姓都积极响应,修复战甲,准备奔赴战场。但是在周朝末年,“春秋无义战”,此时国君发动战争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在平时,国君不会问战士们有没有衣服穿,说自己要和战士们穿同样的衣服,共赴战场这种话,只有快要发动战争了,才会假惺惺的对百姓说要修整武器和战士们一起讨伐宿敌。表现了秦君虚伪狡诈、自私好战的人物品性,讽刺了秦君穷兵黩武,心无百姓的错误做法。
三、《秦风·无衣》反映自身经历的主题
此说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尹吉甫编撰说。《中华“师祖”——尹吉甫》一书对尹吉甫食采房陵,编撰《诗经》的史实进行了大量论证。认为尹吉甫为西周(周宣王、周幽王)时期的太师,房陵人,文韬武略,是实现“宣王中兴”的重要人物,除了赫赫战功之外,尹吉甫还编撰《诗经》。《旧治》说:“尹吉甫,房陵人,周宣王时,食采于户,诗人为之赋六月,卒,葬于房之青峰山。”记载了尹吉甫的生平。尹吉甫采诗、作诗都有据可考,学术界普遍认为《诗经》中的《烝民》《崧高》《汉江》《韩奕》四首诗为尹吉甫所做,但是尹吉甫编撰《诗经》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尹吉甫编撰《诗经》的学者认为,尹吉甫在当时的一个官职为太师,即掌管音乐的大乐官,在房县发现的“周太师尹吉甫之墓”也佐证了尹吉甫的职务。因此尹吉甫编撰《诗经》的说法就较为合理了,即使目前的《诗经》不是尹吉甫编撰的版本,但是尹吉甫作为《诗经》的第一任编撰者是十分有可能的。这种说法也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朱自清和台湾学者李辰冬赞成此说。
《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歌颂了尹吉甫奉命出征,大败玁狁,保卫国家的英勇事迹。《兮甲盘》铭文记载了兮甲吉父伐玁狁的事迹:“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此处的兮甲吉父即为尹吉甫。可以看到,尹吉甫还是一个善于作战的将领,具有十分了得的军事才能,因此尹吉甫作《秦风·无衣》等一系列战争诗反映自己的战争经历也说得通。《诗经》中除了《秦风·无衣》,还有《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将两首诗结合起来,可以模糊的反映尹吉甫的战争经历。《秦风·无衣》描写了尹吉甫才开始参加战争的场景,这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雄心勃勃,士气高昂,与战友们一起唱着战歌奔赴战场。到了《唐风·无衣》时,尹吉甫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通过与仲山甫一起南征北战,逐渐成为七等侯、六等侯,此处的“七兮”“六兮”即为此意。《诗经》中还有很多反映尹吉甫自身经历的诗,如《大雅·烝民》就是尹吉甫为赞扬仲山甫而做的诗,“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通过回顾仲山甫的功业来宽慰、激励仲山甫再立功业。《大雅·崧高》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语,是尹吉甫为赞美申伯而作。
当前的主流认知是《诗经》的编撰者为孔子,因此对《诗经》主题的认知也基于这一说法。对此出现了“美”和“刺”两种观点,“美”即孔子赞美和周朝统治者有关的内容,“刺”即孔子“讽刺”其他诸侯国的内容。但是《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作于宣王和幽王时期,而此时正是“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时期,若能将《诗经》的作者或者编撰者代入尹吉甫的视角来解读《诗经》的内容,就又别有一番天地了。
[作者通联:人大附中深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