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齐飞 高效与灵动共舞

2021-11-20 13:40袁香
求知导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教学高效课堂

袁香

摘 要:灵动的历史课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通过开展有效教学,引发师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文章主要探究了如何打造高效又灵动的历史课堂,从精预设、新立意,巧生成、多反思,精练的语言表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灵动且充满活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75-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堂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等多重因素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教学设计,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发展的视角关注课堂中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对于构建灵动高效课堂和实现全新育人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预设、新立意,打造灵动高效课堂的基石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备课时,教师可以对课程标准总目标、单元目标进行全面分析,认真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历史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定位,考虑如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通过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发现单元各课时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综合特征,可以更清楚明了具体的备课目标。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总目标、单元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形成对教学活动的指导。

上课之前,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恰当的预设,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问题设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直观的问题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比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讲飞机的发明的时候,可以这样描述:“像鸟儿一样在蓝天翱翔,是人类一直的梦想。1903年,美国人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是谁实现了人类的这一梦想?”这样既有情境的帮助,问题又直观,容易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有点难度的问題,如:“美国建国以来本土遭受的第一次外来袭击是什么,该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思维习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发散性、综合性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如:“18、19世纪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两件事是什么?”学生对美国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这个问题要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从而把握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作用。教师可以继续追问:“18、19世纪在生产领域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两件事是什么?”继续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回答:“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思考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把握了美国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备学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预设,为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打好基础[1]。

历史课堂中,新颖的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统领所有教学思路的总体现。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系统设计教学的过程,必须有教学立意。为了确定教学立意,教师教学可以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与原始资料开阔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将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比作一颗颗零散的珍珠,那么,教学立意就是串联这些珍珠的金线。同时,教学立意还可以弥补中学教学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体现了价值观逐渐渗透的过程。以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的“北击匈奴”为例,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明确教学主题为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统一,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成为历史的主流。教师将教材整合为“匈奴之崛起”“汉匈之战”“出塞为和平”三个主题板块,更直观地再现了历史,清晰明了地体现出这段历史的主题线索。这样的教学立意既摆脱了教材的限制,又和教材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显得大气灵动。同时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又提高了学生关于战争与和平对民族融合作用评价方面的认识。

二、巧生成、多反思,构建灵动高效课堂的“利刃”

历史是一门与情境紧密结合的学科,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情境下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许多历史现象,不应只是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还需要给他们创设情境,让他们想象、感受和体验。教学生成主要是教学中的发展与创造,需多关注课堂中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变化。如对美国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的认识,教师提出这样的情境问题:“1929—1933年发生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如果你是当时的普通一员,请任选一种职业身份描述经济危机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困扰”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还需要他们的感性思维,更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落实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好习惯。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帮助,学生会在思考中学习历史。在设问时,教师首先应选择好设问切入点。通过有效设问,既可以构建知识的脉络体系,又可以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如关于新文化运动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问: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事件是什么?”再设问: “在中外历史上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的有哪几件事?”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外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典型事例,从而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更深刻。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设问契机。导入新课时,新奇又紧扣知识的设问能迅速抓住学生眼球;在新课结束时,有效设问也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并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期盼。在结束“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新课前,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以问题结束新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这些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和殖民地,这些大国会怎么办?”这样的设问就为下节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讲述提供了良好开端。

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对自己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一味肯定或者是否定,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对于方向不明确的学生,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引和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思考问题,“你的思路有点偏差 ,再考虑下,应该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方向是对的,答案还不完整,继续努力。”

反思促实践,上完每一次课之后,历史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课堂预设的成与败,为下一次的历史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需要培养反思意识,找出备课和上课过程中的不理想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二次备课上课,以反思促实践,继续完善课堂教学,直到满意为止,这可以被视为“磨课”。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如果能落实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教师就能不断成长。

三、精练的语言表述,深化灵动高效课堂的内核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必须用词精确,无科学性错误,意思清楚,表达到位,不能出现引起歧义的词句。教师的讲解也要化难为易,特级教师陈毓秀在总结教学如何化难为易时说:“抽象的思维,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入手;复杂的头绪可以从某一内容入手;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史实充实;陌生的文物,可以从接触实物做起;繁难的内容,可以用图表来辅助;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超越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可以从浅化教材着手。”[2]教师能将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是课堂教学需要的基本功。教师的语言表达也需要文采,以平淡的语言叙述和以精彩的语言叙述,效果截然不同。教师教学时,不能简单满足于讲授的流畅,需注重对词句的锤炼,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正确表达自己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的观点,让讲授的内容“活”起来,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历史值得回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画的分析中,处理手法通常是介绍该画的历史背景,点出耶稣说出被门徒出卖后,各个门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的表情即止。但我们还可以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出发:“餐桌、墙壁门窗和天花板的处理采取平行透视,都集中地消失在耶稣的形象上,这一切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首先吸引到耶稣身上。有意识地将两侧的门徒和耶稣分开,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实际上内在情绪和感情以及整个事件都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讲述可以大大震撼学生,让学生经历一次艺术赏析的洗礼,灵动课堂由內而发。

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无不透露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人”就是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历史因灵动而鲜活,课堂因灵动而精彩。教师教学要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戴文君.充分的学情分析是实施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学情分析”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11(3):124-126,70.

[2]苏寿桐.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袁 香(1982— ),女,江苏南通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情境教学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