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茹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改革要求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针对职校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实践教学参考。
[关 键 词] 职校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014-02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考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幫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讲证据的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个人终身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内涵
针对职校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中职课标》)提出了相关的课程目标: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可以将该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了解史料的意义及其分类;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论述;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细化。
(一)学生能够辨别史料并判断其使用价值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意识到史料的重要性,但缺失对其必要性的理解。学生在使用史料时,也会不自觉地增加自己的主观见解,而一些见解存在偏颇。学生辨识史料的可信性的能力较弱。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不会质疑教师提供的补充史料的可信性。大多数图文资料给出了出处,但学生基本不会去确认。调查还发现学生在课外接触的较多史料来源为网络媒体,也包括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这些媒体平台中的史料可信性存疑,但学生很少自主地查阅更加科学的网站和书籍去确认网络史料的正确性。错误的史料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分辨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判断史料的使用价值。
(二)学生能够运用可信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学生形成的历史观点需要通过证实才能有说服力,而实际教学说明学生收集、整理史料来证明自身观点的能力不足。与此同时,访谈调研的结果说明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这种能力才逐步培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多依赖课本和教师补充的史料,一方面是自身的历史知识积累不足,另一方面也没有形成自己收集整理史料的渠道。显然,这对于幼教工作是极其不利的。访谈调研的结果发现刚工作一两年的幼教老师的历史叙事能力比较弱,这与史料收集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的联系。
(三)学生具有实证精神反思现实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幼儿的价值理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具有实证精神反思现实问题,才能向幼儿传达正确的观点。在幼教工作中,不具备实证精神的学生讲述的历史故事往往不够严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过于随意。如部分学生相信万有引力和牛顿被苹果砸到有关系,这样的观点不利于幼儿树立科学的认知。
二、培养职校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策略
通过初步实践,可以发现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不同的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不同。比如,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史料教学是比较适合、效果也比较好的策略。同时,情境教学策略也可以结合使用。
(一)运用史料教学策略,尝试辨别史料,判断史料研究价值
教学组成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辨别史料,在课前鼓励学生自己搜集史料,试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现在网络资料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而史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能否真实再现。因此,不管是教师提供还是学生搜集,都要注重辨别史料的真假,首先,要确定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材料或直接史料,是指直接真实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遗迹、遗物等;二手史料也称为间接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的史料,指经过后人对一手史料的运用所作出的解释、诠释及研究。其次,就史料作者与所述史实的关系进行判断,越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甚至直接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越能够反映历史的原貌,史料的可信度更高。
这种辨别史料的能力对职校学生来说很有挑战,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的指导,但是该能力锻炼的过程就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提高的过程。例如,在教授《五四运动》时,教师提供了牧野伸显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二十一条”具体条款,关于北洋政府的一组民间打油诗,后人研究中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评论,毛泽东同志对五四的评价等诸多史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辨别史料的研究价值,从而展现历史的原貌。
(二)运用史料教学策略,结合补充史料自主分析历史问题
这是历史课堂常见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重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之前的历史课堂教师也会补充相关史料,但形式基本是教师自己分析,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实际教学发现,职校学生对不同史料的解读能力不同,如文字史料,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史料的解读能力非常差,这与学生古代文学素养比较弱有着必然关系;对近现代史的文字史料,学生往往只能阐述史料字面上浅显的含义,能读懂但读不透。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应提供相对简单的史料,在学生分析史料的过程中予以适当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史料,鼓励学生大胆阐述对史料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时,教师提供了一组历史图片:“铁犁牛耕、土地兼并、楚王问鼎和孔子讲学”作为给学生的提示。学生结合教师补充的史料,更能充分分析历史问题。又比如,以周恩来总理外交活动的历史图片为线索串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三)运用情景教学策略,采用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史料
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某一历史人物角色或者某一时期的一群历史人物角色(历史剧),体验历史情景,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该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前教育专业在表演方面的优势。在历史剧的准备阶段,学生要搜集大量的史料并进行选择和整理,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与此同时,课堂上节奏容易被打乱,要求教师对历史剧时间要有所规定,在历史剧表演前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剧,才能有效发挥角色扮演法对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积极作用。
(四)运用情境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辨别史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可以通过创设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假设性的问题创设情境,置身历史情境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激发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理解史料的过程。在应用的过程中,基于职校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问题的设置要简单明了,要适合学情,这对历史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问题情境的设置如果能结合所学专业效果會更好,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给小朋友讲××(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将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历史课堂之中。通过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启发学生辩证思考,在不断追问中,学生不断深化自己的历史认识,对史料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注重职校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考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的重要途径。结合职校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培养职校生“史料实证”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历史教学模式逐渐向教师引导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转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史料的辨别分析、收集总结的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钱夏冰.通过史料实证 增进历史理解[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4):58-5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