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韶关学院 图书馆,广东 韶关 512005)
在网络与多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术文化交流与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纸质阅读深受冲击,但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仍然十分兴旺。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纸本藏书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可替代,纸本阅读仍然独具优势和价值。因此,围绕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任务,适时对纸质藏书结构与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依然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基础业务与任务。在纸质图书经费大幅削减,图书借阅量逐年下滑之时,更有必要对纸质文本的馆藏结构与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期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有限的空间,不断改善图书采访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提高服务效益。
笔者以韶关学院图书馆入藏2011-2018年间出版的中文图书为研究对象,统计数据取自2020年2月更换启用的金盘系统,数据导出时间为2021年5月。根据图书馆新书采购特点,图书出版年份与入藏年份大致同步。因此采用出版日期为统计时间段导取数据。导出入藏2011-2018年间出版的各大类中文图书藏量(210 337种644 840册)与借阅数据,依此统计出各大类图书入藏比例、利用率、流通率及零借阅率。图书大类的类名类号按《中图法》划分规定。
在2011-2018年段内,各类图书入藏量差异较大,入藏量较大的类别有T、I、F,G,分别占总入藏量的21.20%、13.47%、12.20%、9.68%,入藏量相对较大的类别有D、K、J、H、B,分别占总入藏量的7.48%、6.40%、6.08%、5.37%、5.18%,入藏量较少的类别有O、C、S、R,U、Q、X,分别占总入藏量的2.57%、2.25%、1.57%、1.31%、1.05%、0.95%、0.89%,入藏量相对较少的类别有P、E、Z、N、A、V等,见表1。
表1 入藏2011-2018年出版中文图书量排行
续表1
社会科学类图书入藏443 220册,占入藏总量68.73%,自然科学类图书入藏66 817册,占入藏总量30.59%,综合类图书入藏2 761册,占入藏总量0.43%。总体而言,这批入藏图书完全覆盖我校各二极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包括近年新增专业),各类图书入藏比例与学院各学科与专业结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图书利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图书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借阅)的册数占可外借收藏图书册数的比率①计算公式为:图书利用率= 被读者利用(借阅)图书的册数/可外借馆藏图书册数×100%(同一册图书借阅多次也只算一次,本文所有各类图书的可外借馆藏册(种)数,是指可流通馆藏,数值略小于表1所列的相应各类图书入藏数.。馆藏图书的总体利用率(30.47%)不高,各类图书利用率排序由高到低呈平缓下降均势,级差较小。据统计,社会科学类图书利用率(32.25%)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26.57%),这与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广泛适用性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专业性局限有关。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类图书入藏量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与两者的利用率差异是基本相匹配的。
表2 馆藏2011-2018年出版中文各类图书利用率排名
文学类图书利用率最高,接近50%,利用率较高的图书类别有I、H、B、J、C、O和A类,利用率介于50%~32%之间。利用率相对较低的图书类别有K、R、T、Q、G、F、D、P和Z类,利用率介于30%~20%之间,利用率较低的图书类别有X、E、U、V、S和N类。
将各类图书入藏量和利用率进行比较发现(见表1、表2),社科类图书中F、G、D类入藏量较大(分别排第3、4、5位),但整体利用率较低(分别排第12、11、13位)。A、C类图书入藏量较低(分别排第21、11位),但整体利用率较高(分别排第7位、5位),读者需求量较大。J类入藏量排第7,但利用率位于第3位。自然科学类图书中,T类(工业技术)入藏量最高(排第1位),但整体利用率较低,低于平均利用率(排第10位)。
图书利用率实质反映的是馆藏图书中有多少册曾被读者借阅过,它是馆藏图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馆藏图书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也侧面体现了图书馆图书宣传导读工作效度。但是图书利用率统计中没有次数的概念,即使某一册图书曾被多次借阅,计算时也只把它看作为一册。所以从藏书利用角度看,该指标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通过统计流通率加以补充。
图书流通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被读者借阅的数量(册次)与可外借收藏图书数量(册)的比率①图书流通率计算公式为:图书流通率=累积借阅图书册数/可外借馆藏图书册数×100%.。图书流通率实质反映的是平均每册图书在一定时间内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其计算结果可以大于100%,但流通率不能反映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有多少册从来没有被借阅过。由于各馆馆藏结构、读者结构不同,不能以该指标来评价馆藏利用情况,只能供参考。只有将利用率与流通率两个指标结合起来,方可较全面完整地反映馆藏的利用水平[1]。
从表3可知,入藏图书的总流通率为114.36%,社会科学类图书流通率普遍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各类别图书流通率差异较大。流通率最高图书类别是I、H类,均超过200%,流通率较高的图书类别是B、C、O、J,T,流通率介于150%~90%之间。流通率较低的图书类别有K、R、Q、A、G、F、D类,流通率介于90%~50%之间。流通率低于50%的是Z、P、X、U、E、S、V、N类。
表3 馆藏2011-2018年出版中文各类图书流通率排名
1.各类图书零借阅率统计
零借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未被借出的图书总(种、册)数占可外借图书总(种、册)数的百分比。零借阅率又可分为种零外借率和册零外借率两种形式(种零外借则是指某一种可流通图书所有复本无一次外借现象,册零外借是指某一册图书未被外借现象)①计算公式为:种零借阅率= 零借阅图书种数/可外借馆藏图书种数×100%;册零借阅率=零借阅图书册数/可外借馆藏图书册数×100%.[2]。
这批馆藏的种零借阅率为48.73%,册零借阅为69.53%,意味着,接近一半品种的藏书和近七成册数的藏书没有被借出过,这说明馆藏图书的利用水平普遍较低。自然科学类图书零借阅率普遍高于社会科学类图书。各类图书零借阅率排序由高到低呈平缓下降均势,级差较小。最高零借阅率为68.54%(S类),最低零借阅率为30.67%(H类)。
从表4可知,种零借阅率高于50%以上的从高到低依次为:S、N、V、U、P、X、Z、D、E、F、G、Q和T类,表明这13类入藏图书中,有一半品种以上没有被读者借出过,其中8类为自然科学类,4类为社会科学类,1类是综合类。种零借阅率低于50%的由低到高依次为:H、I、B、J、A、R、C、O和K类,这9类图书种零借率相对较低,其中7类为社会科学类,2类为自然科学类。数据表明,读者对于社会科学类的图书的需求度明显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
表4 馆藏2011-2018年出版中文各类图书零借阅率排名
一般认为,零借阅率越低,馆藏与借阅引导方式对读者的适用度和有效度越高,藏书的知识信息被开发利用得越充分,所以其馆藏利用度也就越高[3]。零借阅率与利用率、流通率一道,构对馆藏质量优劣、馆藏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但不是惟一指标。馆藏图书利用水平还与校园阅读氛围、课程教学模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2.T类(工业技术)图书零借率统计分析
T类图书涵盖工业技术众多门类,是自然科学类图书中内涵最大的一个类别,T类图书与我校工科专业相关度很高的二级类目有TB(一般工业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TU(建筑科学)、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M(电工技术)、TN(电子技术、通信技术)、TH(机械仪表工业)等8类。
统计表明,T类图书藏量在各类图书藏量中高居榜首(表1),该类图书一方面流通率较高,另一方面,零借阅率也较高、利用率相对较低(表2、表3、表4),这种情况值得关注,要在深入统计分析各二级类目图书入藏和借阅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削减一些利用率不高、与本校学科专业关联不大的子类图书的采购。因此,有必要对入藏T类二极类别图书的流通与零借阅率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
从表5可知,T类图书中,种零借阅率高于70%的二级类别从高到低分别是TE、TD、TV、TF、TJ、T-、TG、TK、TM、TL,其中,TE(石油天然气工业)种零借阅率最高(97.40%)。这10个二级类别中,除TM、TG两类与韶关学院开设专业课程有一定关联度外,其它8个类别与韶关学院开设学科专业无关或相关度较低,入藏册数比例也普遍极低。结合对应的册零借阅率及流通率分析,这10个类别图书的入藏量与读者需求度是基本匹配的。
表5 馆藏2011-2018年出版工业技术类图书种零借阅率排名
种零借阅率低于70%的T类二级图书类别,从低到高分别为TP、TS、TH、TB、TN、TU、TQ等7类。这些类别与韶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英东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英东食品工程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高度相关。其中TP类种零借阅率最低(32.74%),流通率最高(162.99%),远远超出T类图书的总种零借阅率和总流通率(51.32%、93.8%)。数据表明,这7类图书的入藏量与读者需求度、重点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上是相匹配的,但其中TS、TU两类值得关注,TS类主要关涉韶关学院食品类相关学科专业,其种零借阅率和流通率数据显示,读者需求度在T类图书中排名第二,仅次于TP类图书,但其入藏量比TU类低10个百分点。而TU类的种零借阅率反超出TS类18个百分点,其流通率也比TS类低近6个百分点。这说明TS、TU两类图书的入藏量与读者需求度呈反匹配关系。
TU类图书与韶关学院专业相关的主要是园林景观设计与土木建筑工程两类,经过对TU类图书详细借阅数据粗略考察可知,园林景观类图书(TU98)借阅量远远超过土木建筑类图书。而园林景观类图书藏量占TU类不到6%。这说明,TU类图书采购今后应精减土木建筑类,适当增加园林与景观设计类,食品类图书也可酌量增加采购。
馆藏图书利用评估及图书采访策略优化受多重因素制约。在高校图书借阅量持续下降,网络阅读、浅阅读盛行的大背景下,纸质图书采访优化工作,要在做好入藏量比例、利用率、流通率、零借阅率等指标统计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多重因素加以考量。
1.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馆藏图书资源利用评价是做好图书采访优化工作的基础,馆藏结构、利用率、流通率、零借阅率等指标统计,有助于客观分析馆藏图书符合读者需求的程度。但是我们既要重视统计数据,也不能唯数据论,要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如,对于流通率高的文学类、计算机类、考研考证类图书,要充分考虑其娱乐性、流行性和时效性,不可盲目加大经费比例和复本量[4]。工业技术、农业、生物、建筑科学等图书类别,因专业强而零借阅率偏高,采访人员要做逐层细类统计分析,结合本校学科专业学科设置,多与教学科研人员沟通交流,找出借阅率较高和零借阅率较高的细类,在细类之间进行增减调整。此外,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既要贴近读者需求和趣味倾向,同时还应承担阅读引导功能,一些科普类、人文社科类、地方文献类经典著作、优秀新书,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也应适时适量择优采购,同时加强宣传介绍。
2.高校评估有关藏书统计指标的规定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月)规定,韶关学院有15个专业的图书量必须符合年生均图书新增规定数额要求,这是每年纸质图书购置学科比例与册数的最低要求。教育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规定,高校图书藏量评估中,纸质图书册数占比不得少于60%,数字资源折合图书册数占比不得超过40%[5]。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可以推定,本科高校总体纸质图书年生均进书量可由原来的4册减少为2.4册。以上教育部两个文件是图书馆申请购书经费的政策依据,应以此为指导,合理分配各类图书采购经费比例。
3.保障重点学科与专业认证
韶关学院于2018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图书总藏量已顺利达标,今后文献建设的重点是电子资源,纸质图书采购经费的精准使用显得更加必要。图书采访人员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大力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战略规划的思想内涵,瞄准学校重点学科(如“冲补强”项目,如“现代农业与生物资源利用”“师范教育”“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学科群建设)和阶段性重点任务(如申硕学位点建设、专业认证),用好有限的经费。
4.支持通识教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具有跨界融合思维和实践行动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6],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美育塑造大学生和谐健全人格[7]。图书馆要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关注文、史、哲、艺术类、科学思维等方面优秀图书的采购和宣传。
1.各大类图书采访优化策略
通过利用率、流通率、零借阅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对比分析可知,22个图书大类中,文学(I)、语言文字(H)、哲学宗教(B)、艺术(J)、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社会科学(C)、数理化(O)、计算机(TP)等9类图书最受读者欢迎,其它类别图书因专业性较强、专业面窄或本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借阅量偏低。为节省篇幅,有关韶关学院大学生阅读倾向特点将另撰文作分析,在此不展开讨论。现仅根据入藏量统计比例,结合上述图书采访优化应考量的若干因素,提出各类图书采访优化策略。
表6 各大类图书馆藏优化策略
2.工业技术类图书二级类目采访优化策略
如前所述,根据多项指标统计结果,发现工业技术类图书入藏量最大,入藏比例超出排名第2位的文学类图书近8个百分点。该类图书种、册零借阅率均超过平均值,利用率、流通率均略低于平均值。由此可知,与韶关学院多个工科学科专业有密切关联的T类图书,其入藏量与利用情况不成正比关系,因此,笔者对入藏T类图书的流通与零借阅率进行了二级类目统计,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采访优化策略。事实上,入藏各大类图书中,凡与韶关学院学科专业有密切关联的类别,均应对其借阅情况做细类逐层统计分析,见表5。
表7 工业技术二级类目图书采访优化策略
3.更新采访理念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新趋势下,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融合的云采购平台建设正趋成熟,使“以读者为中心”“读者需求驱动”的图书采访理念有了切实的技术保障,图书馆应更新观念,逐步树立图书采访纸电一体化协调思维,推动新技术平台的运用,积极争取二级学院教师参与专业图书云采购,以提高图书采访针对性和工作效率。此外,保持图书采访人员队伍稳定,鼓励业务研究和学术交流,也是优化图书采访工作的基本保证。
馆藏图书利用及图书采访优化受多重因素制约。在网络阅读、浅阅读盛行,高校图书借阅量普遍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纸质图书采访工作,应坚持做好入藏结构比例、利用率、流通率、零借阅率等指标的常规统计。既要重视统计数据,又不能唯数据论,必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考虑多重因素,通过严控学科专业图书资料专项经费预算、精选权威出版社,加强与教学科研人员沟通和统计分析等途径,不断提高图书采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