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媛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及多媒体技术普及至日常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即以纸质课本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指导,学生在接受传统课堂模式的过程中,通过在教师讲授的辅助下,主要以理解并掌握课本上的书面语为目标,达到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在传统课堂迎来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之后,固有的学习及教学模式也被逐步打破。在传统书面语为主要学习英语教学内容的课堂上,不断引入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媒介,多模态的课堂也逐渐成为日常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间、手势、凝视、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和动画等(Jewitt,2009)。因此,多模态视域下的课堂教学也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研究内容。
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充分体现多种模态融合的过程。传统的口译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在不同种类口译模块讲授过程中采取单一的模态,如视译(Sight Interpreting)练习过程中以选定教材上的书面语为教学方式,即使在口译(Oral Interpreting)练习过程中,也是主要以教师口读或者播放音频资料为主要方式,从而辅助学生完成口译练习。到目前为止,部分院校还是将口译课排除在多媒体课堂之外。即使运用多媒体,大多也仅限于视频材料的播放,并没有真正挖掘多媒体带给口译课堂的独特功能(陈卫红,2014)。除此之外,口译课程对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传统教材历经数年未变的现状无法充分满足这一需求;过多强调听力及翻译的能力,相对忽视学生在实战口译过程中必要的百科知识及实战过程中的综合素质,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处理实战口译过程中复杂环境带来的影响。
为解决口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在多媒体及网络高速发展及普及的便利条件下,多模态手段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张德禄,丁肇芬,2013)。文章以多模态互动分析(Multimodal Interaction)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其在口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多模态互动分析:一个方法框架》(AnalyzingMultimodalInteraction:AMethodological Framework)一书中,Sigrid Norris(2004)初步构建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的基本理论,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以此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张德禄,王正(2016)提出新的多层次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多层次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
此分析框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互动话语、模态和媒介五个层次范围。彼此之间的关系为:文化语境表现为实际的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决定互动话语;互动话语体现为模态;模态由媒介来体现。彼此之间相互关系,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实际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形式可充分利用此分析框架中的各个层面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此框架包含的活动(action),分为高层活动(higher-level action)、低层活动(lower-level action)和凝固活动(frozen action);注意度或意识度(levels of attention/awareness),根据注意度的不同,可将活动区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高层活动;手段(means),包括如手势、头部活动或注视等指向具体存在事物的指示性手段,以及控制注意或意识的节律性手段;介入点(site of engagement);模态(mode);模态密度(modal density);模态结构配置(modal configuration);分为身体与非身体的媒介(medium)的各方面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现有的常见口译课堂教学模式(Norris,S.,2009)。
根据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模态和模态组合,注重课堂互动(马利芳,宁惠萍,2020),以多层次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文章从框架中涉及的五个层次范围针对口译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
根据此理论框架,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表现出来,文化语境是各类活动进行的关键(张德禄,王正,2016)。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情景设定为配备正常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桌椅、黑板、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使用的PowerPoint投影仪及放音设备,话语范围体现为课堂教学,话语题材为授课教师将课程讲授与课堂练习相结合开展的专题课堂教学,重点侧重听、说、译三个方面;讲话者为授课教师与参与课堂的学生,一般为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专业水平已有所提升;话语基调为师生关系;话语方式主要包括已备课准备完善的或者即兴的说、写形式。在此情景话语下,决定了在教学互动话语中主要包括:开课寒暄、明确当日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导入、主要内容讲述、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组织学生练习、反馈及校正、课堂内容总结以及课后练习发布。在此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属于重点,需要教师及学生较高的注意度或意识度,属于高层活动。同时,此高层活动需要协同例如交谈、演示PPT和播放音频等不同的高层活动,甚至包括站立、坐、书写等各类低层活动共同作用完成。同时,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相比,鉴于听的过程具有即时性,听的同时结合分析,对于注意度或意识度的要求更高,属于前景活动。
在模态与媒介层面,相比其他教学过程,在课堂模态需求上,口译教学活动属于高密度模态。在如阅读、写作、文化、笔译等其他基本专业英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口语在模态结构配置上处于主导位置;对于学生来说,注视、聆听处于主导模式,相对而言,在口译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说,口语模态超越其他模态,占据第一层面,而在传统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模态成为第二层,并与第一层面相辅相成、协作完成课堂要求。由于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交际目标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模态和模态组合来实现(张德禄、李玉香,2012)。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转换模态或不同模态组合转换的方式,减缓单一模态长时间处于高层次带来的疲倦,合理增加模态及其转换,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合理切分口译语料的时间长短及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阶段安排诸如视译与口译练习活动,音频或视频材料的选取,转换对于学生视觉与听觉感知的单一、长时间、高强度需求。同时,加强对于第一层面模态需求的相关能力培养,延长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文章以张德禄,王正(2016)提出的多层次多模态互动分析框架为理论依据,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互动话语、模态和媒介五个层次范围,结合口译课程的特点,从此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框架模型提出相应的建议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