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忠瑞
摘要:本文立足于教育实践,主要记述了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坚守教育梦想,帮助学生进步与成长的故事。
关键词:教育教学;问题学生;教育梦想
赋能每一个孩子,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执教十六年的光阴依然默默无闻,谈不上什么建树,唯有想起自己曾经帮助过的、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那些孩子才略微有些宽慰。回首往事,不甘平庸,却也无怨无悔。师者父母心,每个“问题生”都是折翅的天使,我们就是为孩子们缝补翅膀的人。我一直坚守着我的一个教育梦,那就是“不为彼岸只为海”,不论成败得失,只愿做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常常被这句话感动着、鞭策着,从中我们足以体悟到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对每个学生平等而深沉的爱。他似乎不忍心用“后进生”与“无可挑剔的模范生”对比,而是称其为“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其实,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不过是相对而言,指的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而已。他们大多头脑并不迟钝,智商并不低下。成绩的落后,只能说是他们在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生”的存在往往不仅是对教育者教学水平的挑战,更是对教育者师德底线的考验。转化“问题生”,不仅仅需要严厉与耐性,也不仅仅需要爱心与感化,更需要讲究策略与方法!
那年班里最头疼的男孩上了一本,老师和同学都惊掉了下巴,大家都说他是我班的黑马,只有我比较清楚他平时的积累和沉淀。同学和老师看到的仅只是他的一面,谁又真正了解过他邋遢的学习态度后的种种原因呢?高三,这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一直在改变,他的进步是隐形的。因为家里情况比较特殊,母亲沉迷赌博几乎没关注过孩子的成长,每次家长会几乎见不到家长的参与。看到每个同学的爸妈都来学校,孩子的内心一定碎了一地,每次他都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其实他心里的苦我都看在眼里。每次家长会后,我都会很认真地对他说,不要紧的,父母来不了我就用电话和他们沟通,这也是一种家访的模式,对吧!~~可是他内心的那种难受马上化为灾难性的事件,每次心情不好,月考或者各种考试他就只做选择题,甚至连语文作文都写不够字数。每次老师都来质问我,这个孩子又犯什么病了,这是故意的吧?我只能先稳住班科教师的情绪,然后找孩子去足球场散步,高三的时间到底有多可贵啊,我愚蠢地陪着他在球场足足转了20圈,他不言,我不语,走着走着他哭了,说他这样糟糕的成绩怎么还不能让妈妈多关注他一下,哪怕打他一次他都觉着幸福……男孩哭得很伤心,我静静地看着他,直到他问我,老班,我的目标是一本,你相信我吗?我有点激动,一个劲地点头并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感觉我没有白费20圈的陪走时间,我感觉平日的认可有了收获,我心里清出这孩子只需安静地学上一年一定能上一本,一个只做选择题的人居然能在年级30多名,如果他把试卷做完的话简直就是年级前10了啊~~接下来的两次市统测,两次省统测,他的名字在年级前5稳定地走着,直到高考,他真的上了一本,最后去了211,他报志愿那天,给我发来一条信息,上面写到:老班,感谢你不厌其烦地为我坚守,感谢你没把我当做垃圾一样丢掉,感谢你每个鼓励的眼神和让我有归属感的话语,让我找到了拼搏的方向,找到我喜欢的专业,以后我再也不用你如此的费心了~~
这就是用爱赋能的回报,每次带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无论你的课多么精彩,他们老是低着头,即使偶尔抬起头也总是不敢与你对视。当你与他近距离接触时,你甚至会看到他迷茫的眼神,感到他急促的呼吸,听到他不均匀的心跳。他们又总是默默听着老师的指责,面对着家长的失望,忍受着同学们的漠视,深藏着自己的悲哀。
在与这些孩子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真的体会到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的内涵。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你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某个孩子赋能,当别人都笑你太疯癫地为没有前途的孩子付出,请你一定要坚持住,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一定不要放弃!当传说中的“坏孩子”成长为这个班级和学校的骄傲时,请问有绝对的“坏孩子”吗?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学微积分、点电灯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推动历史发展的往往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生”,我觉得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如何来看待这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应成为标志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砝码。
其实每個人身上都不乏闪光点,只是我们缺少了能发现闪光点的眼睛。“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因势利导呢?
“不为彼岸只为海”,本不想收获什么。虽物质清贫,却愿心怀博爱,只为了这份责任、这份良知,怀揣教育梦想,做孩子生命里的贵人!
参考文献:
[1]谷朝霞. 让每个孩子的生活都有底气 ——谈问题学生转化[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4):50-51.
[2]梁颖欣. 用爱之匙开启”真相”大门——心理问题学生转化案例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