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祥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方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进行了综合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要积极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入到物理教学课堂当中,让学生在精彩的物理教学课堂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实验教学;生活教学;互动教学
以往,不顧学生意愿,总是运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负担,学生根本感受不到一丁点的物理教学的魅力,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甚至有学生直接放弃了物理学习,初中物理教学一直停滞不前,难以得到良好的建设。为此,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需要拓宽自身的教学思维,积极整合多种精彩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物理教学,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物理学习,不断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极大胜利的获得。下面,我将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一、开展实验教学,提升科学素养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系统地认识物理知识,转变学生只能对物理知识有一个肤浅的认识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亲自构建物理知识的快乐,不断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热情的良好维持。
例如,以《温度》为例,在运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先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此次实验的目的,使学生有了清晰的实验方向,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能。然后,我让学生合作探索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运用课件中的内容,为学生讲述了进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巡视,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操作,并要求学生如实将读取的数据记录了下来,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最后,学生总结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快速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总之,为学生组织适宜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快速吸收了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不断促使了学生物理学习压力的降低。
二、开展生活教学,丰富学习资源
初中物理教材中收录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需要转变以往脱离学生实际进行死板教学的方式,并要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物理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从而能够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资源,不断助力学生完整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
例如,以《重力》为例,首先,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生活场景:下落的苹果、壮丽的瀑布,并让学生说了说自己看到这些场景之后想到的内容。学生纷纷表示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的故事以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呢?瀑布向下流的原因是什么呢?产生了深度探索物理知识真谛的欲望。然后,我引导学生认识了万有引力以及重力,并让学生说了说自己知道的重力现象,帮助学生深度认识了教材内容。最后,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了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探索学习的优势。总之,从学生生活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快速与陌生的教材知识熟悉了起来,很好地放松了学生一听到物理学习就紧绷的神经。
三、开展互动教学,打造动态课堂
初中物理教师转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搭建一座与学生就知识、情感等进行深入灵魂交流的桥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可以打造动态的物理教学课堂,不断助力学生非常有活力的物理知识的掌握。为此,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要积极引入互动教学,改善以往沉闷、压抑的物理教学氛围,不断促进学生进行物理探索的自觉性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为例,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家庭电路的组成是怎样的呢?各个元件在家庭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带着我设计的问题,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主动在课堂中说了说自己的答案。在这一环节中,一名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完整,此时,我运用“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呢?”“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补充一下呢?”等语句鼓励学生进行了补充,使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学习,促进了积极物理学习氛围的营造。最后,我帮助学生补充了他们没有提到的知识,并与学生一起解决了经典的练习题,进一步强化了教材要点知识。总之,开展互动教学,促进了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助力了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总而言之,广大初中物理教育实践者要对现代化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要积极将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引入到物理教学实践中,转变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定理、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进行物理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少佩. 初中物理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J]. 学苑教育,2015(7):88-88.
[2]韩跃. 探究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的有效措施[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00(002):P.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