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之以理 献之以策

2021-11-19 22:43钱士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质问

钱士艳

探寻适合情境任务型作文的说理方式,我们的写作需要避免的,除了自说自话式写作、强调学生的写作要有对话意识之外,还要告诉学生的就是,写作中要有读者意识,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诚恳地表达与阐述。

以退為进写作,就是基于对话意识、读者意识之上的一种尝试。这样的尝试,古人早已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我把其中最经典的做法,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示之以弱,驳之以理

“读之不落泪其人必不孝”的《陈情表》就给我们提供了“以退为进”范式之一:示之以弱,驳之以理。

聪明练达的李密,开篇先是从父丧母嫁、年少多病、门衰祚薄、刘氏卧病等四个方面陈说自己的“夙遭闵凶”。此刻的李密,心里未必不清楚,此番“卖惨式”的陈情,也许无法从皇帝处博得同情;但是他仍然选择以这样的开篇来向皇帝陈说,其首要目的,我想应是“示弱”二字,示之以弱,求其耐心,接下来的陈情才有“陈”的空间和可能。其次目的,我认为就是应对晋武帝“为何只有你能供养祖母”的质问了——家中除了李密再无一人可以供养祖母。这样的铺垫,就为文章第二段“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李密在后文中直接点明“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来正面回应晋武帝对他是否是“矜名节”才拒不出仕的疑虑,并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里暗示了一个意思——臣密尽孝即为尽忠,以此来回应晋武帝可能会有的第三个质问——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何不能舍孝就忠。李密的陈情,到此处似是已能劝服武帝答应他“辞不就职”的请求了。但是李密再次向皇帝言说了以下内容:“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这番话语,将武帝可能会有的第四个质问——尽孝和尽忠不能完全等同——堵在了喉中。

和一般的驳论文相比,这样示之以弱、驳之以理的“以退为进”式说理,少了几分鲁迅式的咄咄逼人、冷嘲热讽,多了几分谦卑温和、诚恳恭敬的友好对话,更适合当下的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二)致之以诚,献之以策

和李密《陈情表》式“温和的驳倒”相比,《烛之武退秦师》里的老烛的做法,显得尤技高一筹,我把这种“以退为进”说理称之为:致之以诚,献之以策。

公元前630年,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文公向郑臣烛之武求助,面对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推脱与牢骚,堂堂一国之君郑伯果断引咎自责,然后再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堵住烛之武的退路,终让年纪已然不小的烛之武“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给郑国赢得了一线生机。郑伯的退而自责与自省,为他打动并说服烛之武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此刻郑伯的做法,我觉得和上文“示之以弱,驳之以理”的做法应属一类。烛之武劝退秦穆公的说辞可就比他的国君高明多了!老烛面对强大的秦国之穆公的开场白——“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深得其君上真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说辞也仿佛郑文公附身。但是这样的示弱,是无法让虎狼之秦退去的,于是老烛抛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进一步引起秦伯的关注,接着老烛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为秦伯分析了存郑的好处与亡郑的害处,最终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利害分析,成功地使得“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这样的“以退为进”说理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作文,也一样能起到让人惊喜的效果。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质问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自定义的浪
自定义的浪
可爱的语气词
满奋畏寒
多功能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