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毅
摘要:美育是美术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小学美术课程的重点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对待审美有基本的判断力。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及思维能力都发展迅速,是智力及审美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相当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提到“美术教育的课程应当充分凸显学生自身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体现美术课程的实效性,要创新、改变,给学生更好的美术课程的体验,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着重培养美育,让学生的自身观念得到提升,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加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达到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8-293
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美育观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美育。使得学生在教材中感受美、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课堂活动中体验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品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挥天性。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促使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美术是小学阶段不可缺少的学科,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更对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培养自身审美能力,构建审美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对于美的认识,拥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虽然着力于创新课程,但也只是让学生动手绘画、手工制作的时间多了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力度仍然不够,美术课程不够接近现实生活,学生只是拘泥于美术课本中的影像与知识,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联想实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灵动性,教学氛围也不够活跃,对美的感知比较片面,单一。因此,在美术课程中积极渗透美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美玉渗透的有效措施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对美的感受首先是从颜色感知,基本上都喜欢看起来五颜六色的东西,这只是学生与生俱来最初的审美设定,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最初设定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体验更多美的划分与种类,积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的兴趣。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关于绘画的技巧和方式,更要注重鉴赏课的投入。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去体验画家眼中的美,并学习画家的画画技法,让学生理解画家在颜色的使用上就蕴含了自身的情绪表达,培养学生认识对美的多种传递方式。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身的联想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事物之间的联想,想法之间的互通。
比如在岭南版美术教材五年级的课本中,《剪出缤纷的生活》一课,教师在教授时,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与鉴定美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放映各种剪纸的视频供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剪纸的美之所在,了解剪纸的过程与乐趣,认真观看剪纸的技法,并通过观看花样的剪纸延伸自己对美的认识。使得学生不由的注意并想起生活中见过的剪纸,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增强课堂的活躍气氛,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达到美育渗透的积极效果。
(二)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充分指出美术教育应当扩充适当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美术知识,形成对美的全方面认识,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美学基础。学生更容易在实践活动发散思维,提升各项能力。美术本身其实是一种偏向于图像化的语言,生活万物都可拍成照片以供欣赏,然而美术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从图像化的思维中走出来,去切身的感受美,发现美,走出二维图像。在立体世界中去捕捉美。美术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方式的合理性,一个好的美术活动要对学生达到最佳的引导效果。美术活动的实践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具有普遍性、可行性。教师在举行美术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一方面增强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另一方面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都多了彼此之间沟通与了解的机会。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和家长组织一次郊游,在附近的景区让学生自选景点,进行绘画,还可带上颜料上色,并为自己的画面构建故事情节。每位学生与其家长沟通商议要选择哪里作为风景,如何构图,画出怎样的景象,添加何种元素来丰富画面。需要注意家长与学生沟通中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自身的想法,可以任由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教师召集学生与家长,让每位学生展示与家长合作的作品,看谁画出来的作品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
(三)小组合作、扩散思维
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美术学科也不例外。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地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合作中提升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的应用中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活跃、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更加放松,有助于思维的扩散。在舒适的环境下更助于想象力的提高。
比如,在一节手工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共同创造的方式做出手工作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互相之间想法的传递,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美的看法及制作手工作品的建议,让手工作品融合大家共同的思想。最后进行作品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分享自己小组作品的形式及作品名称,作品的制作方式及意义。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感受小伙伴所理解的美,优化自身的审美。手工作品不是试卷,做后的成果没有好坏差异之分,教师要充分维护学生的自信,不要打压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艺术作品的劳动价值,积极鼓励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找到每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达到美育的最佳效果。
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是美育的散播与传递,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应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培养其对美的感受与认识。包括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交流等,让学生在美术的知识海洋尽情遨游,提升审美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
参考文献
[1]熊璐.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6):120.
[2]李永沛. 简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N]. 黔西南日报,2021-07-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