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
摘要:团队精神文化、教师自律水平和学生、家长反馈的态度等因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师德养成教育作用明显。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教师自我修养,强化家校协同机制建设,对县域师德养成教育来说,是非常有探索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县域师德;信息技术
2020年2月4日至4月26日,我们因新冠病疫情防控阻隔而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师德养教育管理经验,全县师生近8万人不能面对面,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沟通。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我对此现象进行跟踪分析,获取经验,梳理成文。
一、前情回顾
(一)突然“转正”带来焦虑。如果没有疫情来袭,按照惯例高三年级正月初八左右来校复课,开始正常的在校学习生活。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灾祸,部分富有经验的高三老教师以班级为中心召集全科教师,以微信通讯工具为基本交流方式,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在此阶段,通过年级微信群进行遥控管理。此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大致为:年级部收集各班教师线上指导出勤情况,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第一个星期,面对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由辅助角色突然“转正”,师生都莫名焦虑,教师和学校处于无序、试探和凌乱状态。
(二)从初试身手到渐入佳境。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和高考、学考时间压力的步步紧逼,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原来单纯的“单班作战”也变成“班班互通”的协同模式,班級之间的管理经验开始频繁交流。学校年级部开始线上“排课”,即按照往年正常的教务排课方式开课设节,明确作息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统一安排教师开展“线上直播”教学。运用信息挂牌进入有序作战状态后,教师全面进入中介性的“两头通”:一是参与自身出勤的线上打卡,二是对学生开展线上考勤和要求学生将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在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情况下,教师群体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规律的作息时间,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三)在坚守对峙中成为“核心”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活动适应度越来越高。教师明显成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影响教学成败的“核心”因素和高效因子。我县采取二至八年级全县统一网上直播课,一、二年级和九年级、高一至高三年级各级自行组织网上指导。教师们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进入“疯忙”状态。据县一中不完全统计,从第三个星期开始,该校教师日均批改作业456人次,线上答疑1059次,接受电话、网络咨询39人次;放在平时,这就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神话,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就是事实。2020年高考、学考、中考数据充分证明,我县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师师德成功的通过了考验。
二、经验与启示
(一)团队精神面貌影响教师个人师德养成效果
好的团队精神文化能强化师德养成效果。全县42所学校,其中高中段学校(含职中)5所,设有初中学段的学校32所,设有小学段的学校36所,各校的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不一。究其根本,学校团队精神文化影响了教师个体的师德养成效果。以高中段5所学校的管理团队、教师可能因为考学压力,加上团队中“奋进的力量”明显,教师几乎个个都是领头羊。而在个别把网上教学当成“休假”的学校,则呈现出特别松散的状态。学校团队管理的松散,实际上直接造成了教师职业形象和师德力量的“溃堤”。学校对教师管理的“吆喝式”换来了教师对管理团队的敷衍,教师的敷衍则表明了他们对学生管理的放任。疫情期间,很多家城区家长忙于上班,乡村家长则缺乏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家校之间开始产生矛盾,矛盾在冲突中变得尖锐,如有学生家长反映教师将教学任务“甩包”,只布置不指导,只责怪不激励,造成了家校关系紧张。究竟根本,这是师德群体和个体缺位的结果。
(二)个人自律程度影响师德养成效果和教师群体形象
一方面居家办公,失去显性监督的教师必须依靠个人高度自律去对抗多重高压。因为此时的教师不仅是“学校人”更是“家庭人”,以往远离家庭琐碎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变成了在锅碗瓢盆与备课上课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学生和学生家庭的高强度的关注,教情、学情和心理辅导全部寄托在可望而不可即的虚拟网络世界。他律的明显缺位,让教师的自律作用凸显出来。自律的教师,不仅能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好,还主动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如全县96名教师在全县三至八年级的全县统一直播课中,担起重大的任务。他们能在这次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上抓紧时间锻炼了自己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了学科专业水平。
(三)教学对象反馈影响师德养成效果
家校协同在该段时间成为了一个火热的关键词,一方面它让教师和学校明显感觉到来自学生、家长的正向激励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能直接将教师的形象向社会投射。我们对高中段日均处理信息量最大的教师个人访谈中,获知该教师虽然工作负荷较重,但情绪体验良好。因为家长在这次线上教学交流中担负起学生管理工作,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不易,给了他更多鼓励和支持。师德伟大力量所展示出的教师美好形象,把家校力量凝聚在了一起。而我们在接收到的投诉信息中,往往是教师与家长配合不当,各诉委屈,忙得焦头烂额。
疫情防控营造了一个宝贵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德养成教育研究“实验室环境”,为我们打开了若干创新师德养成教育载体与方式的思路,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究的谜题,我们课题组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发掘宝藏。
参考文献:
[1] 《良善之约成就师德的路径分析》[J],高树平,郭争艳《教育论坛》,2014年8月第8期.
[2]《文化引领教师幸福成长》[J],何如,《湖南教育》2019年3A期.
[3]《师德伦理问题解析与师德制度化体系构建》[J],顾以传,《教学与管理》2020年5月20日.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县域师德养成教育载体与方式创新研究”(编号XJK20CJC056)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