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敏
摘要:近年来,英语网络学习APP的运用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新方式。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英语网络学习APP也在农村小学中流行开来。本文以“一起作业”平台为例,选择x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观察,了解“一起作业”APP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具有的优势和局限,对英语网络学习APP在农村小学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一起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137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可以扩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1]但是在农村小学里,语言学习的条件却没有城市里的条件好。首先,教师学习机会少,知识辐射面不广。有些课堂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英语学习方式单调枯燥。由于课堂中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兼顾到每位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其次,在农村里,家长们接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面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一起作业”APP作为英语网络学习APP适应新课程标准、适应英语学习现状而产生。那么,农村小学英语的学习困境能否因此得到缓解或解决?教师们能否运用好这个平台?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笔者作为x农村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决定对此进行实践并展开实验研究。
二、研究结果探讨与建议
(一)x农村小学英语网络学习APP使用的优点和局限
1. x农村小学英语网络学习APP使用的优点
教师对平台使用的重视,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练习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还可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知识如英语趣配音、英语绘本,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和局限,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家长可家长端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或弥补课堂的不足。
2.x农村小学英语网络学习APP使用的局限
x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经常不在家,部分学生没有手机可以用,导致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也有学生是爷爷奶奶照顾,没办法好好的监督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加上学生自控能力差,部分学生沉迷抖音和手机游戏。
(二)研究建议
1.给教师使用英语网络学习APP的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正确运用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平台使用的频率,拓展学生知识面,并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结合“学豆”等奖励手段,在课堂上也要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公开表扬,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而不能布置了却不给学生评价。其次,教师应做到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使用“一起作业”APP布置作业时,应分层进行布置。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应多布置一些课外知识,如趣配音、绘本和口语交际,全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让学生学习更觉有挑战。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布置一些基础点的任务,如词汇句子跟读,词汇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慢慢地进步。分层作业是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差异选择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辅以分层评价与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2]。再者,对于没有兴趣、不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師应多与其交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疏导帮助。另外,针对有学生没有手机的情况,教师应利用课后在校时间,给学生设备完成任务,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不掉队。
2.给家长使用英语网络学习APP的建议
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家长应配合教师,在家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后及时收回手机或奖励一点使用时间,不可让孩子一直使用手机。多表扬少批评。积极参与平台互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告知教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如遇到困难,家长应及时与老师沟通。
3.给学生使用英语网络学习APP的建议
学生应根据教师给的反馈,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进行巩固或提高。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督促自己正确使用手机。
三、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一起作业”APP在x农村小学的应用研究,侧面可以反映英语网络学习APP给英语学习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学生学习丰富了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反思,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通力协作,使学生都能受益都能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孙欢欢.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分层作业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