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展开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行常规康复护理,B组在A组基础上落实临床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B组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低于A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下,改善了患者脑损伤情况,增强了患者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1
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生活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临床工作中,为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医护人员普遍将患肢功能位摆放放于首位,却未将康复护理看做重点,且我国康复护理操作指南缺乏公允性,临床康复训练具有盲目性,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对护理工作的合理化与流程化,使各项康复护理有条不紊展开,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下文对此展开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为A、B组,A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平均(46.02±4.36)岁,发病时间2-12h,平均(7.02±1.69)h;B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3-70岁,平均(46.59±5.01)岁,发病时间1-12h,平均(6.50±1.86)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P>0.05,可比。
纳入标准:(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能够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2)患者经过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3)患者NIHSS评分<16分;(4)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患者有精神疾病史;(2)患者伴随其他严重脏器疾病;(3)临床资料不全患者。
1.2方法
A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护理方案制定、心理干预等。
B组在A组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患者入院当天,护士带领患者及患者家属快速熟悉医院环境。加强与患者沟通,充分掌握患者基本情况,通过会诊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在适当时机,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康复训练等的认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与依从性。入院3-7d,积极与患者沟通,定期開展康复知识座谈会,为患者介绍康复训练相应内容,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的了解,并加强病房消毒、仪器设备消毒等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几率。如:为患者示范嘴型变化,引导患者锻炼口腔肌肉、面部肌肉,为患者后期进行高难度语言训练奠定基础;上肢前伸,肘部伸直,掌心朝上,五指张开,患侧位下肢向上,踝背伸,膝屈曲,刺激患者知觉,减少患肢被拉长、痉挛发生。入院2周,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综合评估,叮嘱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用药,定期电话随访,依照患者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干预2月后,分析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1]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分值越高,患者运动能力越强;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2]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使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3]评定患者活动能力,得分越低,患者自理能力越低。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患者基线资料,以t值验证,%以X2值验证,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B组NIHSS评分为(11.89±4.06)分,A组为(12.65±4.12)分,t=0.831,P=0.409;B组Fugl-Meyer评分为(45.69±13.02)分,A组为(44.78±12.35)分,t=0.321,P=0.749;B组ADL评分评分为(27.69±8.39)分,A组为(28.46±8.12)分,t=0.417,P=0.67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护理后,B组NIHSS评分降低至(6.03±3.86)分,高于A组的(8.26±4.22)分,t=2.466,P=0.016;B组Fugl-Meyer评分升高至(70.12±19.41)分,高于A组的(54.06±17.10)分,t=3.927,P<0.001;B组ADL评分升高到(46.55±8.25)分,高于A组的(38.14±7.69)分,t=4.716,P<0.001,均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致使脑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的总称。该病主要包含急性期、稳定期两类,急性期死亡率较高,经过救治后,患者易出现各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通过长期、科学的康复护理,患者有一定几率恢复正常。在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通过循证护理、质量保证、整体护理等多种理论,将护理流程分为多个层次,明确各层次护理服务操作流程,提高康复护理的规范性、精细化与人性化。可以说,临床护理路径下,通过对入院至居家康复护理的规划,康复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增强了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B组的NIHSS评分低于A组,Fugl-Meyer、ADL评分均高于A组,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与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增强了康复护理疗效,促进了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改善了患者脑损伤情况,增强了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静.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早期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8, 31(2):115-118.
[2]王萍, 王思杰, 常海霞,等.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10):177-180.
[3]李金梅,周长美,张伟伟,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2):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