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述评

2021-11-18 08:40张天李胜凯
邓小平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张天 李胜凯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囿于对文本宣传的解释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还需从内涵研究、历史发展微观层面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和方式的创新等方面不断深入。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5-0113-10

〔基金项目〕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建设研究”(2020MYB040)

〔作者〕张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李胜凯,航天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北京101416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总体建设布局,并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党的政治建设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党建研究领域的热点。截至2020年12月底,在中国知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有2300多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章近1500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80余篇。围绕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主题,国内众多学者在历史追溯、概念辨析、路径探索、宣传引导、意义阐释等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文章。

回顾与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研究动态,梳理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有助于促进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研究。

一、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不仅是在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变化下党对自身建设的统筹考虑,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现实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并将其摆在首位,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与政党发展的内在规律、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党的执政能力提升的要求三个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张书林从内在原理、统领地位、现实问题、现实需要等方面论述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研究课题提出的主要原因。任晓伟将党的政治建设确立为根本性建设的原因归纳为三点:一是反腐败斗争过程中政治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二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在探索思想建党的过程中逐步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分为两个部分认识和把握;三是为适应新征程伟大斗争作充分的政治准备。

(二)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追问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理论支撑。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有着鲜明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论述。如齐卫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引领革命中政治定位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思想依据。蔡文成、张艳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党建设理论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根本性质、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信仰等政治主张的论述;列宁对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民主、党内监察的主要看法,这些都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探究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以及党的政治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角度。

(一)基本内涵

学界对党的政治建设概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内涵的认识大致包括以下三种视角。

目标说。实现党的政治目标是理解与概括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内涵的核心要义。唐晓清、钟宪章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围绕坚持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进行的自身建设”。彭正德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方面所进行的建设性活动”。李莹、郑传芳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在全党得到贯彻落实,使全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王炳林、房正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正确制定党的纲领、政治路线及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

系统说。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集合概念,涵盖诸多方面。任晓伟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它是由政治目标、政治纲领、政治制度、政治纪律、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构成的一个体系化的建设形态。刘红凛认为,当前党的政治建设呈现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与内容结构:第一个层面是對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要求,可将其称为狭义的政治建设;第二个层面是对党的领导的要求;第三个层面是对党的执政与治国理政的要求。

要素说。一些学者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阐释,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涵划分为多个要素,界定其内涵。齐卫平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基于政党属性对政党组织进行规范性建设的总称,它包含政治信仰、宗旨、立场、方向、原则、纪律、规矩七个要素。刘锋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认为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体制机制与政治生态、价值观、党性修养、政治意识与政治立场、政治能力与标准等要素。

(二)价值意蕴

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不仅是对百年来党的建设的经验的理论总结,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现实回应,更是对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成效的未来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要把黨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价值意蕴。一些学者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一判断进行了详细阐释,普遍认为其丰富与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如肖贵清认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论断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促进了无产阶级政党党建理论的发展,既是强化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郑敏认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的价值意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丰富的思想体系。因此,有学者将“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丰富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宽度。如王可园、齐卫平认为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具有三点理论创新价值: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党理论;二是创新了党的建设内容;三是创新性拓展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郝丹梅、杨文选认为,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这一思想不仅推动了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还提供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视角,为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其发展轨迹。当前学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研究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于三个时间范围。

(一)以建党以来的100年历史为时间跨度

根据历史重大事件的发展脉络,学者将建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如王可园把百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此外,葛宝森将其分为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五个发展阶段。

(二)以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历史为时间跨度

学界对这一时间跨度内党的政治建设发展阶段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有三种划分。

三阶段说。谢卓芝、刘秀萍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而彭正德将其分为新中国前期、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

四阶段说。有学者突破传统三阶段的划分范式,将这一时期的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细化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全面执政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四个时期。

“三+N”阶段说。“三+N”阶段是在传统的三阶段说的基础上,对某一阶段又单独分为两个以上的具体阶段。如梁静、张新华将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分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而在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下,分别细分为两个具体历史阶段。王世谊、周楠也比较认可这种大阶段划分,认为改革开放前是党的政治建设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与创新阶段。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49年到1956年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正常延续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是党的政治建设渐入歧途并在曲折中徘徊阶段。此外,还有学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更多阶段。如柳宝军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分为六个阶段。

(三)以改革开放以来近40余年历史为时间跨度

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分期也存在不同看法,呈现多元化的显著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一是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历史划分点,分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阶段。

二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划分为依据,将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如王世谊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分为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探索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深化与提高(党的十五大以来到党的十八大)、飞跃与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

三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划分依据,将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分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四个主要阶段。

四、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实践路径

以基本经验与实践路径来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是当前学界两个主要研究角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将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到了党的自身建设之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命题,对党的政治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任务与实践要求。因而,对于党的政治建设基本经验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经验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对某一历史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凝练总结,也是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思考。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视角出发总结基本经验。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为依据,围绕政治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经验总结。如刘先春、王今超总结为七条经验:把准政治方向是根本举措;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最大政治原则;以夯实政治根基为着力点;以涵养政治生态为基础性工作;以防范政治风险为一贯命题;以永葆政治本色为重要落脚点;以提高政治能力为关键突破口。

二是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释义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如邸乘光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坚定政治信仰,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注重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王可园总结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三是从现阶段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着手总结经验。部分学者根据党的建设中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来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如张士海、宋晓燕认为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义,站稳人民立场,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任晓伟认为主要经验集中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注重党性修养、加强党中央权威这三点。

(二)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者们围绕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研究与探讨如何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一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本身,以构建建设体系为目标进行路径探讨。如袁建伟认为,必须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学思践悟常态化、具体任务清单化、制度保障体系化、标杆效应层次化、组织基础政治化、文化滋养生活化来构建建设体系,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发展。宋俭、魏维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路径主要包括加强党性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加强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四个方面。邹庆国认为,党的政治建设体系构建要从党内政治权威体系、党内政治价值体系、党内政治制度体系、党内政治生活体系、党内政治文化体系、政治能力体系、党内政治生态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

二是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要求相统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如罗永宽、朱静芸认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应当从增强“四个意识"、完善党章法规制度体系、培育党内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及不断探索和总结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三是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相关要求、任务以及现实问题来探讨。樊明方、门超认为,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政治原则;增强政治生活的“四性”,打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刘红凛认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坚持系统的党建观,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以党内法规制度为保障,通过打好管党治党“组合拳”来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有的学者从“結构一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从党内价值认同、政治角色扮演能力和党内制度执行力三方面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五、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者对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步深化,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推动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学理性研究。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贯穿融入”关系。党的政治建设不仅要贯穿于党的其他建设之中,更要融入到党的其他建设之中,切实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如马云龙认为,党的政治建设已深深融入其他建设之中。

“服从贯通”关系。党的其他各项建设都要服从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相互贯通、紧密联系,两者在功能地位、生成逻辑和具体内容上有很强的同质性,同时,二者在具体的任务、作用的方式和针对的问题等方面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主导决定”关系。有学者提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着主导决定的作用,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着标准线、控制阀、定盘星、指南针、内核的作用。

六、简要评析与研究展望

根据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现阶段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重视,也得益于相关学者与学术刊物对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新课题的时刻跟进与倾心关注。同时,囿于对文本宣传的解释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如前所述,党的十九大以来,绝大多数学者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多维探讨,探究其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区别,形成了如“目标说”“体系说”“要素说”等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任务指向。但是,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即如何更精炼地体现党的政治建设的独特意蕴与根本指向,如何更突出地体现其首要地位与统领作用等。

内在涵义层面,党的政治建设实质就是关于党的政治的建设,核心关键词是“政治”。明确“党的政治”内涵是理解与弄清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内涵的必要前提。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的“政治”,更是显著区别于资本主义政党中的“政治”。相关研究应继续深入地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本质等理论内容。

概念外延方面,党的政治建设既不等同于党的所有建设,又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紧密联系。进一步研究党的政治建设的范围、功能、特征等应是学界未来研究的侧重点。此外,一些学者仍然停留在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面解读,存在宣传话语多、学术话语少的情况,应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学理性研究。

(二)历史发展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待细化与具体化

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大多数研究也是按照传统宏观历史层面的历史分期来展开的,而历史发展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应进一步细化与具体化。换言之,绝大多数学者按照传统党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从宏观上掌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脉络,概括并展现各个时期的主旨与差异。但是,这样的历史分期容易忽略某一时段内党的政治建设的特殊性与具体内容。

一方面,要加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的具体时期、阶段的研究。相关研究需要由“宽”变“窄。即由“大而全”向“小而精”的研究思路转变,增强对某一具体时期的发展过程研究,探究其发展演进逻辑。另一方面,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研究需要进行拓展。在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影响无疑是最突出的。针对某一领导人相关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成果。同时,增加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之间的相互比较,探究理论发展的异同之处,有助于彰显党的理论演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理论创新特征。

(三)研究方法与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丰富多样,但仍受制于问题研究导向与学科归属的影响,在研究方法、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与丰富。

在研究方法上,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传统方法,鲜有新颖的研究方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的解释与解决势必需要新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因此,需要进一步破除学科归属壁垒与研究方法瓶颈,将更多学科领域的方法融入到党的政治建设研究当中。换言之,做好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时代新课题需要更多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方法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创新。

在论述方式上,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多采用历史叙事、引文佐证等论述方式。一方面,这些论述方式虽然能够凸显研究的理论思辨色彩,但却往往与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状况存在脱节;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对策型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启迪意义,但在论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事实、数据作支撑,论述往往流于理论上的思辨,而不是紧密贴合现实情况。因此,相关研究应创新论证方式,采用走访调研、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观察与思考党的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获取研究的一手资料。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处理等分析方式,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实际建设情况进行量化指标分类与分析。还可以通过个案、事例论证研究等方式,提高党的政治建设对策路径研究的可行性,增强相关理论研究的说服力与亲和力。

(责任编辑付国英)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旗帜鲜明讲政治
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探析
中国共产党科学运行党内政治生活的成功范例
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维度与空间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