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研判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新形势,围绕健康供需矛盾突出、健康安全隐患叠加、健康公平任重道远等问题,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人民健康的思想内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守公益性、公平性原则,引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思维方法、确立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此外,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从实践层面开创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提出构建防治结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动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充分挖掘健康资源、携手共建健康世界等新举措。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中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D61;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5-0086-10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委托课题“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20221slwtkt-073)
〔作者〕姜永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辽宁大连116029
健康关涉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围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升健康医疗水平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民健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系统地研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对于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问题导向:科学判断人民健康事业新形势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历史地、辩证地把脉当前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现实状况。
(-)健康供需矛盾突出
健康是人民福祉之本、建设强国之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锐意进取,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健康发展道路,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凸显,人民健康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人们对优质健康资源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从注重传统生理健康转变为关注生活品质、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美丽,从传统单一的疾病治疗发展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而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健康服務水平差异大。另一方面,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相比,涉及人民健康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则相对滞后,优质健康资源和有效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与健康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就为有效破解健康供需矛盾、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健康安全隐患叠加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地方病等“老”问题,又有涉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等“新”问题。各种健康安全隐患叠加,对人民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习近平指出:“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健康公平任重道远
健康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价值理念、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政策支持以及法律规范等方面树立起鲜明的健康公平导向,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努力确保每个人都可以公平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经过长期努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决定了目前我们的健康公平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还存在不足。这些不足需要得到有效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鉴于此,习近平强调要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抓手,“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为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健康公平提供了思想指引、找到了现实出路。
二、理论认知:系统阐述人民健康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依据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理论层面系统阐述了人民健康的思想内涵。
(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基石,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只能是空想。而“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一一社会个人的生产”。换言之,强大社会生产力必须依赖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人,严格意义上说是健康的人。所以,健康就是生产力,关心人民健康就是关心和保护生产力。基于马克思的相关阐释,习近平站在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他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方略,以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二)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指引。习近平在科学总结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精准研判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提出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相较于主要以治病为中心的传统理念而言,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它摒弃了原来的疾病治疗思维,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各个环节,以预防作为消除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的最有效策略,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而是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行为、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落实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实行社会联动,既涉及各类与人民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各类组织群体为了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要求将健康理念和实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三)坚守公益性、公平性原则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保证公平正义,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必须“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地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健康公平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发挥保障健康公平的基礎性作用,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习近平指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因此,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关系,科学界定两者的界限:一方面,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作为,通过多种方式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坚守健康保障底线;另一方面,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以优质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健康需求。两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力,共同保障人民健康权益,让健康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真正落到实处。
(四)引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思维方法
健康权是人民的一种基本人权。但是,由于人自身及其外在环境的脆弱性,人的健康及其权益也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在健康及其权益的获得与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影响、制约甚至阻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保障人民健康的难度。可以说,健康问题并非一个性质单一的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跨域问题。按照国际惯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依靠国家制定积极的公共政策来消除妨碍人民健康及其权益的影响因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就是针对这一情况,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旨在促进健康与健康公平的一种公共政策制定方法。该理念最早出现于1978年WHO的《阿拉木图宣言》,后来在2013年6月的WHO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中被正式提出,随后成为世界各国起草本国健康发展规划时重点考虑的政策方法。在2016年8月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以此为指导,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HIAP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共同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
(五)确立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径
共建共享是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健康是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基本需求,要整合各种资源,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其中,党要始终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作为国家政策具体执行者的政府,要与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保持高度协调联动,有所作为,积极履行国家健康责任。广大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利用自己的精湛医技和济世医德,自觉为促进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而广大人民群众要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重视疾病预防,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自觉承担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与义务。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把蛋糕分配好,使得卫生健康资源和服务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要实现健康公平依然任重道远,突出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对此,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通过地区联动、上下联动,有效合理配置卫生健康资源,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真正做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才能真正达到全民健康。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健康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大胆创新,逐步建设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组成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设立了深受农民喜爱的赤脚医生,满足了基层对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问题。其中,赤脚医生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之一,并作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积极向世界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的同时,始终坚持“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的基本思想,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对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大胆突破,系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明确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规划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战略等重大决策为抓手,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这一字眼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部委名称中,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健康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担当。这也是卫生健康领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我国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用较短时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成了覆盖10多亿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生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凸显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人民性价值旨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表现。
三、实践举措:积极开创人民健康发展新格局
在遵循健康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从实践层面开创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一)“三医”联动,构建防治结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事关人民健康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探索和出台医改新方案。而改革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解决人民对健康的无限需求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这一矛盾。习近平提出的构建“医疗、医药和医保三医联动”机制,为探索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在医疗方面推进医疗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解决优质资源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和患者对基层医院不够信任的问题,初步形成小病到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同时,依靠健康“守门人”制度,有效落实基层首诊和有序转诊,真正实现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资源下沉,达到强基固本的目的。
二是在医药方面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习近平指出:“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在生产领域要建立最严格的药品安全评价体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在流通领域要加大完善药品现代物流体系,让全国各地人民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管用的药品;在使用环节要加强医院用药管理,杜绝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三是在医保方面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对于这一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习近平强调:“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就目前而言,保基本、全覆盖的全民医保制度体系已初步建成。但在筹资机制、保障水平以及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需要“三医”联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而构建防治结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努力。
(二)统筹推动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必须以基层为重点、以农村为关键,重点解决好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否则,“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统筹推动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要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核心是把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中心城镇,建立起适应中心城镇发展的医疗卫生制度。
二是要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实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重点要抓好参保率、基金到位率,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医患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坚定不移地走法治化、规范化道
三是要构建完善的基础医疗卫生网络。城市地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保健体系。广大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卫生诊所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制度。四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医疗卫生同城同待遇工作。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必然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引发包括卫生健康在内的各种民生问题,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在卫生健康方面难以享受同城待遇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针对这一问题有过指示,他强调:“在就医看病方面,各地想方设法降低务工人员的看病费用,向民工发放6爱心卡',为民工提供医疗救助,使他们少花钱、看好病。在社会保障方面,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其中。”以实际行动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三)聚焦矛盾,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
抓重点、抓关键是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是制约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抓住这些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就等于牵住了影响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牛鼻子,
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人口已达1443497378人,位居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总人口的18.6%;就年龄结构而言,65岁以上人口约19063528。人,占13.5%,远远高于8.7%的世界平均值,而且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也在连年增长,预计到204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30%。日趋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以及伴随而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和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给中国健康卫生事业尤其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医养结合,逐步建立长期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使老年人更健康快乐。”
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防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损害。有效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多管齐下、多样并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期。受此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思想观念变化也明显加快,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新冠疫情暴发后,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今后要以健康中国建设助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从科研、科普宣传和预防治疗等各方面、各环节出发,构建良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四)古今并用,充分挖掘健康资源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段话实际就是告诉我们,所有创造都是基于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因此,要重视传统文化,要重视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凝结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医的立足点是“预防”,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智慧,蕴含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挖掘远远不够。2015年12月,习近平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明确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勉励科研工作人员要勇攀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相较于传统中医而言,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疗设备,具有诊断明确、用药精准和疗效快速等特点。但西医的立足点是“医疗”,对患者和国家而言负担较大,在面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清形势、明确问题,以习近平“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充分挖掘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中的健康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服务人民健康。
(五)内外联通,携手共建健康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全球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无需赘述。全球化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全球难题,健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包括健康问题在内的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困扰,整个人类陷入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困惑之中。习近平基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大历史观,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全球健康治理和健康促进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坚持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国内健康事业的穩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秉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的初心和使命的基础上,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卫生健康,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在实践中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这既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成就,也是世界卫生健康事业的骄傲。正如习近平所说,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
另一方面,提倡互利共赢,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和相关组织的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面对新冠疫情,习近平明确强调,“要全面做好同疫情防控相关的外交工作,继续做好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协调,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全面展示了我国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和谈判,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在共商共建共享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共建健康世界。
(责任编辑梁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