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应用效果、肌张力指标及超声弹性成像指标的研究*

2021-11-18 11:57张广防彭雄强郭玲崧黎玉明鞠佳俊肖建斌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浮针肩部筋膜

张广防,彭雄强,郭玲崧,黎玉明,鞠佳俊,肖建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颈肩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局部肌筋膜慢性疼痛[1],主要症状包括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和活动受限等。长期维持一个动作是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2],肌筋膜疼痛可发生在身体各疼痛点,但在颈肩部发病率最高[3]。中医学将其归为“肌筋痹”的范畴,临床上通常采取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疼痛[4]。有研究指出[5],肌肉能量技术(MET)具有增加肌肉柔韧性、肌力及稳定性的作用。浮针疗法则是现代医学与中医针灸疗法结合的产物,具有操作便捷、疗效确切的优势,二者联用在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浮针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0例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纳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3.25±4.38)岁;病程12~38周,平均病程(20.94±1.62)周。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3.56±4.45)岁;病程14~37周,平均病程(21.26±1.59)周。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伦理批号 2020-1033。入选患者无脱落病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考颈肩部肌筋膜疼痛临床诊断标准[6]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主要标准:①患者主诉颈肩部疼痛;②患者颈肩部运动能力受限;③疼痛牵涉痛预期分布区域感觉异常;④受累肌肉触及紧张带;⑤紧张带内含剧烈点状触痛部位;次要标准:⑥针刺或抓触带状区触发点引起抽搐反应;⑦伸展肌肉可缓解触发点疼痛。证候分型属风寒湿邪所致经络气血阻滞证,患者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患者具备①~⑤项与⑥⑦项中任意一项,才可确诊为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20~75岁;③近期未接受针刺治疗;④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入组3个月内接受针刀、药物封闭治疗者;②合并严重颈肩部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治疗部分皮肤破损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针灸疗法联合MET治疗,具体如下:①针灸疗法:选穴:手三里、外关、颈夹脊、肩井、风池、肩外俞和阿是。选用安迪牌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施以平补平泻之法,患者出现酸麻胀感为宜,得气后留针30 min。②MET治疗:针刺留针后患者行MET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病因(如长期维持某个姿势导致颈肩部肌筋膜疼痛),明确患者疼痛部位并结合患者疼痛情况进行MET治疗。患者取坐位,双目平视前方,医师引导患者颈椎按照左旋、右旋、左屈、右屈、前屈和后伸顺序进行颈部运动,训练期间医师需要用手掌抵住患者头部并施加适当阻力,确保患者运动动作合理规范,每个动作持续8~10 s,进行下一个动作训练前休息30 s。颈椎训练期间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颈椎训练期间患者以特定力量、位置及方向进行肌肉抗阻收缩训练。

1.4.2 研究组 在此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患者取坐位,选用中号一次性浮针,医师寻找患者颈肩部压痛点,并以此为中心找寻患肌,于患肌行浮针治疗。行针前对患者针刺部位与针体进行常规消毒,以15 °~25 °(皮肤与针尖)斜刺进针,并调整针体使针尖朝肌筋膜触发点并不断推进直至软套管没入皮下,调整针座使针尖上翘呈扇形扫散,直至患者痛感消失,取出针芯将软套管保留在患者皮肤内5~8 h后出针。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1.5.1 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 采用VAS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患者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8]。

1.5.2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 采用NDI评估患者颈部功能障碍水平,包括睡眠、娱乐、驾驶、工作、注意力和头痛等10个维度,各维度满分5分,总分50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颈部功能障碍越严重[9]。

1.5.3 肌力检测 采用MicroFet肌力、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检测患者肌力,指导患者进行耸肩动作测量最大肌力,连续测量2次并记录最大值。

1.5.4 关节活动度检测 采用MicroFet肌力、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检测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和右旋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各个方向均测量3次,记录2次最接近的结果平均值。

1.5.5 超声弹性成像指标检测 采用GE Logiq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超声弹性成像指标,频率9 mHz,线阵探头。患者取侧卧位,放松颈肩部肌肉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患侧肌肉形态、范围回声结构。之后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病变中心作为测量区域,采集图像3次并采用配套系统计算弹性评分及杨氏模量值。见图1。

图1 上斜方肌超声成像图

1.5.6 血清5-HT、β-EP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各项操作流程。

1.6 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将本研究疗效分为:①患者颈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症状均完全消失记为痊愈;②患者颈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症状基本消失,但劳累后会感到轻微疼痛记为显效;③患者颈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改善,肌筋结节或条索缩小记为有效;④患者颈肩部疼痛与活动受限症状无明显变化记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N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颈肩部肌筋膜疼痛明显减轻,颈部功能有效改善;研究组VAS、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肌力均显著增加,且研究组双侧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研究组关节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和左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弹性成像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弹性评分及杨氏模量值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弹性成像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β-EP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清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β-EP水平比较

3 讨论

人体颈椎稳定系统分为外源性稳定与内源性稳定两部分,前者指维持动力性平衡的颈部肌肉,后者指维持静力性平衡的椎体及其附件、椎间盘及与之连接的韧带组织[11]。随着人们学习与工作方式的变化、手机与电脑的广泛应用导致人们长时间保持低头伏案体位,长期维持该动作易导致颈椎动力性平衡破坏,造成肌肉痉挛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阻碍代谢物质输送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运动终板功能障碍,发展为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12]。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中医针灸学基础上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使针灸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快速发展成熟[13]。针刺阿是穴是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中医特色疗法,配伍患肌周围穴位即可起到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效果。

中医学将肌筋膜疼痛归于“痹病”“痹证”的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在于体质虚弱,且感风寒湿气所侵,以致静脉痹阻、气血凝滞。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故治疗肌筋膜疼痛的关键在于调其气血、通其经脉。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皮下针刺法,通过对疼痛部位进行扫散与再灌注,能够有效减少软组织、肌肉粘连,并起到一定的抗炎功效。再灌注后血液可以快速注入缺血部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痉挛症状,快速减轻疼痛[14],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疾病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成效。MET则是患者根据医师指令有目的性地舒张、收缩目标肌肉,训练过程中医师给予适当阻力,有助于快速降低触发点,降低关节周围组织疼痛敏感性并增加其延展性,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颈肩部功能障碍,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15-16]。本研究将MET与浮针疗法相结合,在不影响肌肉运动的前提下牵张受累肌肉,消除肌筋膜触发点,从而起到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颈部功能障碍的效果。

针刺治疗是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但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主诉评估针刺治疗疗效,尚缺乏一种客观评价方法[17]。随着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可以利用其对患者病变部位弹性进行实时定量评估,有效反映其功能及结构变化情况,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8]。黄丽珍等[19]研究指出:治疗前肌筋膜触发点肌肉形成条索,肌纤维硬度增大,表现为较高的弹性评分与杨氏模量值。本研究表明,研究组弹性评分与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针刺治疗后,针刺的良性刺激可以机械性灭活肌筋膜触发点,并使紧绷的肌索、结节松弛。同时针刺治疗还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组织愈合,促使异常肌纤维正常化,故治疗后患者弹性评分与杨氏模量值均下降。吴焕转等[20]在研究中指出,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与中枢神经过度敏感有关,原因可能与炎性致痛物(5-HT、P物质)水平上调有关。当机体受到损伤时,5-HT会从肠嗜铬细胞颗粒内进入到血液中导致血清5-HT水平异常上调,并参与机体疼痛反应。β-EP则是广泛存在于垂体中的具有镇痛效应的内源性吗啡物质,其水平下调,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杨学方[21]指出,针刺的良性刺激可以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过程,从而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本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血清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浮针联合MET可以有效调节机体5-HT、β-EP分泌水平,降低患者颈肩部疼痛感。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右侧肌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浮针联合MET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程度,改善颈部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双侧肌力。但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弹性评分无明显变化,考虑到肌肉弹性检测可能会受到神经体液及外部缓解等因素的影响,故本研究疗效评价标准依旧采用传统评估方法,超声弹性成像指标作为疗效评估指标仍需更多的纵向跟踪来验证其可靠性。

综上所述,浮针治疗可以改善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肩部关节活动能力,增加肌肉肌力,缓解肌肉疼痛感,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浮针肩部筋膜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