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2019-03-17 22:02韩兆文崔华峰张树剑孙颖高子媛陶彦彦孙英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针灸

韩兆文, 崔华峰, 张树剑, 孙颖, 高子媛, 陶彦彦, 孙英霞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1;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355)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间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近现代以来,针灸的继承与发展均呈现出蓬勃之势,各种针具、针法创新层出不穷,诸如头针、耳针、腕踝针、穴位注射、埋线、浮针、针刀、刃针等[2]。另外,黄龙祥等[3]通过对近50多年来有关软组织损伤疼痛的针灸临床文献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发现疼痛的针刺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特点有以下3个:沿皮下透刺或顺肌纤维斜刺为多;针对患部进行活动;针刺有效处为一定区域的动态敏感点而非固定穴位。在诸多创新针法中,浮针疗法基本符合了以上3个特点[4],并以其易于掌握、操作简便、取效快捷、经济安全等优点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学习和应用。现对近年来临床中浮针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浮针疗法应用方式方法沿革

1.1 浮针针具及其使用方法的演变

浮针疗法发明之初,受腕踝针影响,使用毫针借用腕踝针的皮下进针法,在病痛近处平刺进针,取得满意的疗效[5]。但后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因为针体细小导致刺激不够而对一些大而深的病变部位效果较差,囿于金属针具使留针不易被患者接受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尤其是后者促使了发明人符仲华变革针具的决心[4]12。于是,历经近半年时间的努力,符仲华研制了第一代浮针专用针具(以下简称浮针)并于同年申请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97114308.8)。其后,在使用和摸索中不断改进,直至2016年3月浮针FSN5.0问世并使用至今。

由于毫针的特性,刺入体内后只能做一些类似传统手法中提插捻转的动作。浮针发明以后,符仲华在使用过程中无意中用到了扇形扫散的手法,患者反馈良好[4]10,浮针扫散的手法由此开始。并且,浮针装置中的软套管也成功解决了既往毫针留针中的相关问题,是为此后的浮针疗法治疗时扫散与留针的结合使用奠定了基础。

1.2 辅助方法的演变

《难经·七十八难》中提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强调了在针刺过程中辅助手法的重要性。在浮针疗法的演变过程中,最初是在毫针进入局部病灶附近之后,以放松局部病灶或使用推拿手法处理局部来辅助浮针疗法的实施,增强其疗效[6];或不使用任何辅助疗法,只在毫针刺入后留针[7]。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扫散与留针,仍然是使用类似晃动的手法来缓解患者治疗时的紧张情绪以及放松进针点与病痛部位之间的皮下层来提高浮针治疗的效果[4]162。直至2010年,符仲华首次提出再灌注活动(即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舒张以改变患肌缺血缺氧状态而促进病情恢复)[8],经过后期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浮针治疗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法[9]。

1.3 进针点的选择

进针点是针具的作用部位,对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浮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来看,以患肌理论确定进针点进行治疗是主流[10-12],但是以其他理论为指导来选择进针点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如在最初治疗时浮针疗法的进针点均是选在病灶局部周围,针尖对向病灶且距离较近[5-7],后来有了以传统针灸理论选取穴位作为进针点[13]或以特定的经验穴作为进针点[14]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的报道。因此可以认为,患肌理论仍是浮针治疗取得预期临床效果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有时其他理论也能为临床提供一些不错的思路和选择。

2 浮针疗法即时疗效的影响因素

2.1 诊断

无论施予何种治疗手段,诊断都是首位的。医者应当综合各方面资料,全面了解病情后得出明确诊断,而后根据浮针疗法的机制和适应症确定是否属于浮针治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疗效及预后,做到对患者负责。另外,因浮针疗法创伤小,反馈及时,如果运用得当,浮针疗法亦可作为一种反向诊断手段,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肌肉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所引起的病痛[15]。

2.2 患肌

患肌是浮针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浮针医学纲要》中明确提出“在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该肌肉就叫患肌”。由此可以认为,患肌的重要特征是“紧张”,当然这些可以通过视、触等检查方式得到。而这些“紧张”是如何造成的呢?符仲华亦在书中提到“MTrP是患肌形成的原因,因此,也可以简单地定义患肌:MTrP所在的肌肉,或者说是处于病理性紧张状态的肌肉”。“紧张”作为患肌的阳性体征也是分不同等级的,医者应当在同一病症的嫌疑肌中查找到主要责任患肌来进行处理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6]。在查找患肌之后,应明确其阳性部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进针点进行治疗[17]。

2.3 体位选择

体位选择以患者为主,医者需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而变换体位,以便于患者放松和配合,便于医者进针和行针。临床常用体位如仰卧位(适宜于头、颈、胸、腹部和上下肢部分部位),侧卧位(适宜于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上下肢部分部位),端坐位(适宜于颈肩、上背、上肢部位),俯伏坐位(适宜于后枕、上颈部位),坐位(适宜于膝关节、下肢部分部位),以及根据患者不同位置的疼痛情况而灵活采取相应静止或活动体位[4]141-142。

2.4 进针、行针(扫散)与留针

进针应朝向患肌平刺进入,以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准则,否则进行适当调整。而后进行规范的扫散动作时,需要医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仔细体会针下感觉与患者反应,使得扫散过程中平稳、均匀而柔和[4]147-152。关于扫散时间,陈晓禹等[18]将6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浮针治疗的短时间扫散组和长时间扫散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得出结论为不同扫散时间治疗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短时间扫散可以节省医者的体力和治疗时间;而钟敏莹等[19]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浮针扫散时间为2 min,对照组为1 min,最终得出结论为浮针不同扫散时间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均有良好疗效,扫散时间2 min比1 min镇痛效果更优。因此,具体扫散时间应当依据患者病情与临床环境灵活选择。

2.5 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活动自从提出之后便紧紧伴随着浮针疗法的发展,成为浮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20],大大增强了浮针的疗效,提高了治疗效率。再灌注活动[21]与传统针灸的运动针法、董氏奇穴的动气针法、活动关节法等其他疗法的辅助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浮针疗法中的再灌注活动,是让患者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处肌肉或关节,使其收缩时缺血,舒张时充血,如此反复操作使得局部得到血液再灌注而改善其缺血状态。再灌注活动的明确适应症是缺血性的软组织损伤,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收效甚微或没有效果。不过,再灌注活动也要适度,以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与疼痛,应遵循幅度大、速度慢、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变化多等要求[22]。

3 浮针疗法适应症的发展

3.1 四肢部软组织伤痛

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是浮针疗法发明至今应用最广泛且疗效确切的一类病症。符仲华最早在文献[5]中报道运用浮针疗法治疗疼痛验案中有位中年男性患者来诊时左足跟腱部疼痛,行走困难,在病灶上方为其行浮针治疗后达到术毕痛去的效果,并在留针5 h期间嘱患者直立行走,1周后随访,未见疼痛复发。郑素明等[23]为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股内收肌损伤的临床疗效,对61例患者在其痛点上、下、左、右取四点进针,针尖指向痛点平刺进入皮下并用胶布固定裸露在外的针身并要求患者活动患处,留针时间2~7 h不等,结果治愈42例(68.2%),显效10例(16.4%),好转6例(9.8%),无效3例(4.9%),总有效率95.1%,认为浮针治疗股内收肌损伤疗效满意。陈柏淳等[24]观察浮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取浮针疗法和常规电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2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浮针疗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优于常规电针治疗,且操作安全、简便、无痛苦。

3.2 颈肩腰背痛

继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取得疗效以后,浮针疗法亦在颈肩腰背痛领域取得理想效果。符仲华等[25]为观察浮针疗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以浮针治疗,对照组36例以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浮针显效率优于传统针灸疗法,且浮针显效所需针刺次数少,说明浮针在疗效上优于传统针灸,且兼有取效速度快的优点,认为浮针疗法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Hua[26]对比浮针疗法和温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温针灸组,每组各33例,结果显示,浮针组基本痊愈率为27.3%、总有效率为97.0%,温针灸组分别为6.1%和75.8%,认为浮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较为显著且操作简便、依从性较好。段云庆等[27]观察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将56例用常规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综合治疗5次无效的患者改用浮针治疗,结果治愈35例,好转17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2.86%,认为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疗效。

3.3 内脏痛及其他疼痛

内脏痛及其他疼痛的应用是浮针疗法适应症的一大飞跃。刘宝华等[28]最早报道有使用浮针疗法成功治疗胃脘痛的案例。此后,苗广宇等[29]使用浮针疗法治疗2例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绞痛,在阿是穴上下左右附近各刺入一支浮针并进行扫散直至不痛或明显减轻,疗效显著,故认为浮针疗法对输尿管患者排石过程中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减除疼痛的效果。陶琪彬[30]为观察浮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60例,分别采取浮针疗法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优于对照组的80%,并且观察到使用浮针的患者脑血流图有明显改善,因此认为浮针疗法对于本病相对于常规针刺具有更好的效果。Guo等[31]为观察浮针配合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分别采用浮针配合激光治疗和电针治疗,结果得出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6.9%和94.1%,对照组分别为35.3%和68.6%,治疗组复发率为6.9%,对照组为44.4%,认为浮针配合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优于电针且复发率低。

3.4 非疼痛性疾病

随着浮针的临床应用及不断发展,浮针疗法被发现也适用于非疼痛性疾病。李之霞[32]应用浮针治疗34例面瘫患者,均为单侧初次发病,男29例,女6例,根据口眼歪斜的程度,确定相应浮针治疗方案,结果痊愈32例占94.1%,显效1例占2.94%,好转1例占2.94%,表明浮针疗法治疗面瘫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优势。吕中广[33]运用浮针疗法治疗20例门诊的慢性咳嗽患者,在相关嫌疑肌处找到MTrP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显效19例占95%,好转1例占5%,有效率100%。李康等[34]运用浮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25例,其中年龄最小43岁,最大82岁,轻度3例,中度15例,重度7例;结果显示治愈4例,显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王翀敏等[35]为观察浮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对应使用浮针疗法和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表明浮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且起效快,安全无不良反应。

4 结语

浮针疗法历经20余年的发展,其专用针具、操作方法已基本成熟,其适应症亦在不断拓展。作为一种“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因其针对适应症效如桴鼓,且易于掌握、操作简便、安全实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浮针的临床实践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其作用机理仍在持续探索中,如皮部理论、引徕效应、机械力耦合和液晶态理论等。浮针疗法欲要更上一层楼,在立足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应综合多方医学知识进行理论的探讨与研究,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服务,或许也能为传统针灸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针灸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