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莉莉,汪本奎,马 媛,徐 童
1.《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社,北京 100044;2.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管理者更关注护理人才的数量而忽视质量,主要统计医护比和护患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护理人才评价采取全国性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经过20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目前,每年参考人数和通过率较为稳定。护理人才评价对护理人才培养和选拔具有导向作用,是护理人才与护理服务的质量保证。本研究通过描述近几年全国注册护士人力资源规模与质量,分析我国目前护理人才分布存在的问题及我国护理人才评价的效果,进一步探讨我国护理人才评价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旨在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保障和引领作用。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资料来源于2016年—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1]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17年—2019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关数据。
1.2 方法 分析我国注册护士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变化、护士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人数与通过率、中级职称考试各亚专业参考人数与通过率。本研究应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1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人力资源规模与地区分布 结果显示,全国注册护士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2016年—2018年各地区的注册护士总数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东部地区护理人力资源的增长优势更为显著。见表1。
表1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地区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2.2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年龄与工作年限分布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中35岁以下注册护士占60%~65%,其中2018年这个年龄段占比有所下降;从工作年限来看,有接近60%的护士工作年限不足10年,这其中约30%的护士工作年限不足5年。这种情况在2018年有较大改善。见图1、图2。
图1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年龄分布[1]
图2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工作年限分布[1]
2.3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学历分布 目前,我国注册护士中,专科学历层次的护士是主力军,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一半;其次是本科层次的护士,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30%,研究生层次的注册护士不足1%。见表2。
表2 2016年—2018年全国注册护士学历分布[1]
2.4 2016年—2018年全国护士职称分布 我国近几年护理人才职称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中高级职称约占20%,初级职称约占80%,其中约有10%的基层初级护士未注册。各层级职称护士总数均逐年增加。见表3。
表3 2016年—2018年全国护士职称分布[1]
2.5 2017年—2019年全国护理专业考试人数与通过率 2017年—2019年全国参加职称考试的人数较为稳定,每年约160多万人参加考试,各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多为50%~60%。见表4。
表4 2017年—2019年全国不同层级护理专业考试人数与通过率[1]
2.6 2017年—2019年全国护理中级考试专业分布 中级护理考试专业目前包括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6个亚专业。其中社区护理学专业为2007年新增专业。分科考试后,一些新增亚专业的全国年考试人数不足1万人,如儿科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各科的考试通过率相似,均为50%左右。见表5。
表5 2017年—2019年全国护理考试专业参加考试人数与通过率(中级)[1]
3.1 时代对护理人员数量与质量提出挑战
3.1.1 护理人才队伍规模庞大,数量相对不足 我国目前护士的注册率约为90%,已注册的护士中,不同地区护士人数均呈增加态势。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45万人。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增加注册护士总量,到2020年全国的注册护士总人数要达到445万人[2]。目前已实现了这一目标。近几年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力资源供需无明显波动。目前护士人数增长速度符合国家规划要求,合格考生数量保持基本稳定。但由于地区分布与城乡分布不均,我国护士队伍数量呈现相对不足,这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3-5]。
3.1.2 护理人才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年参加考试人数约70万人,平均通过率为55%~60%,部分地区低于40%。全国注册护士中约50%为专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护士不足1%。从职称水平上来看,具备中高级称职的护士不足20%。护士队伍年轻化,35岁以下的护士占护理人才队伍的60%以上,有近60%的护士工作年限不足10年。
3.2 我国护理人才评价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每年各级护理人才参评数量巨大,待评价的内容繁多,需要科学、规范、细致、严格的管理和技术来保证评价的公信力和有效性。随着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展,要求不断提高,对护理提出了新要求;疫情时代的到来对护理提出了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也给护理提出了新任务[6]。护理人才培养和评价面临挑战。
3.2.1 从源头抓起,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本科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远高于专科层次的护生,说明评价内容对于护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好的区分度。对于合格线的确定,也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安哥夫法进行科学划定。同时综合分析全国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规模,使每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维持在恰当的范围。
针对基层和偏远地区护理人才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20年9月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部署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其中提到要高度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增强一线护理力量。
针对少数地区、少数院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过低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予以减招。
3.2.2 现有护理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问题显现 我国护理人才评价目前仍以政府和用人单位评价为主,初、中级技术资格以考代评,通过考试取得资格,作为单位聘任相应技术职务的必要依据。评价手段单一,主要是笔试[7-8]。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主要通过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考试、科研成果、计算机与英语水平测试综合评价,缺乏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9]。
3.2.3 加快和完善现有职称制度改革 针对目前护理人才评价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了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方向:①评价更为科学,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②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做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③政策要向基层倾斜,要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有一些特殊政策。
执业资格考试与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加考试人数庞大,重点评价“三基”,保证护理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培养院校源头抓起,并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计算机自适应考试;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各地区、不同级别与类型的医院对入职3年内护理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完善视频题大纲,建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视频题库,增加视频操作题占比,改善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缺乏技术操作考试的不足。对于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专业技术实践类评价方法,推动护理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20多年来我国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评价进行宏观调控,使得护理人才供需保持基本平衡,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人才的质量稳步提高。人才质量评价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卫生服务需求。护理人才评价改革应立足现实,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