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创新
——以《华阴老腔一声喊》为例

2021-11-18 04:30姚晓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戏曲

●姚晓婷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华阴老腔是流传在陕西华阴、潼关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21世纪以来,老腔艺人不断探索剧种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特别是通过与影视艺术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剧种的影响力。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在编曲上融入了现代电声乐器,使传统的“华阴老腔”以一种新的形式又不失原有特色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使“华阴老腔”一夜之间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引发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共鸣。《华阴老腔一声喊》运用创新意识去传承与发展“华阴老腔”,是传统民乐和现代电声摇滚音乐的一个完美结合。同时,现代摇滚乐又为民间华阴老腔注入新的生命,说明传统艺术只有适应时代而发展,才能彰显出它的艺术价值和传统魅力,也才能真正被传承下去。因此,《华阴老腔一声喊》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与形成

华阴老腔是陕西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老腔之“老”一说与时腔(碗碗腔)相比较为古老。一说是湖北老河口说唱艺人传播至此故名老腔。老腔最初形成于华阴县双泉村,从地里位置上看:“华阴,南依秦岭,北临黄渭,东据晋豫,有函之险;西去陇蜀,是通衢要冲,素有“三秦门户”之称谓,自古兵家重镇之战略要地。”[1]由于华阴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特殊的位置为老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双泉村离华阴市约十公里,“介于潼(关)华(山)两郭之中,兼绕山水佳处”[2](P4),由此可以看出,双泉村介于黄、渭、洛三支河流汇流之处。在《南部新书》中记载:“旅社排比,竹林周遮,茶烟酒帘,夹路相望,四达之墟也。”[2](P4)可以看出,当时双泉村经济发展非常繁盛,经济上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腔奠定了基础。

老腔的形成和发展与华阴一带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跟中国戏曲一样,老腔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据老腔艺人张喜民口述,双泉村一带是西汉京师粮仓的遗址,各地调拨的粮食在这里集中后,经渭河逆水行舟输送到长安,由此带来劳动号子的繁荣。

这些船工号子和搬运号子后来融入到了老腔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拉坡调”。所谓拉坡,实际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大拖腔形式,就是一本戏,在前手唱到慷慨激昂和紧张热烈之处,便大吼一声,随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后的帮腔,音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不仅渲染了剧情,而且把演出情绪推向一个连续性的高潮,拉坡表现的是军人角斗的热烈和船夫拉纤的呼号。[1]由此可以看出,老腔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唱腔音乐是吸收了不同艺术元素的营养而形成的。

清末到民国时期是老腔的繁荣鼎盛期,它成为了三秦大地老百姓最为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诸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老腔艺术逐渐开始衰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华阴市文化部门对老腔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对老腔的历史、音乐等进行了整理记录。但受社会环境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传承人青黄不接,老腔艺术传承还未能完全复苏。

老腔俗称“老腔影子”或“老腔皮影”,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唱腔上唱与念相结合,语言性较强,风格豪放激昂。以一种竞唱的表演艺术形式表现在舞台上,形成了“满台吼”的表演特色,在当地有这样形象的描绘:“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1]。以檀板、木板为伴奏乐器。老腔剧本多取材于战争故事,多以英雄为主要角色。剧本语言较为通俗,词格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代表剧目有《三战吕布》《三气周瑜》《战马超》《借赵云》等等。华阴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由于老腔的历史古老、传承上的封闭性,很好保留了老腔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华阴老腔保护与改革措施

华阴老腔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2006年5月,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应邀赴中国音乐学院演出两场《老腔原生态作品情景音乐会》,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10年,华阴老腔应邀参加了文化部2010年央视春晚演出,著名作家金庸、陈忠实,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张千一等专家学者观看后,纷纷题词,赞叹不已。华阴老腔在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和扩大老腔生存空间的同时,赢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推动老腔艺术的传承发展,成立了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

20世纪末以来,华阴老腔像其它民间文艺一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03年,当地有关领导开始注重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领导老腔艺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老腔振兴的道路。对老腔艺术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在演出方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即把皮影与演唱、演奏剥离开来,以唱为主。

2.老腔从皮影戏转变为戏曲艺术,老腔艺人从后台走向前台的演出方式,在演唱过程中,为老腔艺人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表演提供了机会、条件和必要性。

3.他们在演出中还增加了手持纺锤等演出道具,强化了老腔艺术的生活性。这些改革措施的提出与老腔艺人们的共识,扩大了老腔的演出空间,还拉近了老腔艺人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从此,老腔走进了街区广场、田间地头甚至农舍庭院等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新性发展

在传统戏曲中融入现代元素一直是老腔艺术改革与探索的重要路径,老腔与摇滚结合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华阴老腔一声喊》是一首由刘洲作曲、编曲,为艺人谭维维定位制作的一首歌曲,是摇滚与民间传统艺术融合的典范,由谭维维和老腔艺人表演。2015年,华阴老腔以新的表演艺术形式首次展现在大众视野当中,由谭维维表演的《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一声喊》,让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名声大噪。传统老腔与现代摇滚的融合赋予传非遗鲜活的生命力。2016年春节晚会,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吼》,诠释出华阴老腔的气势豪迈、大气磅礴。使华阴老腔被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华人所知晓,极大地提升了华阴、华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也成功地体现出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

四、老腔的创新性发展

华阴老腔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了中国黄土地上最古老的“摇滚”。正如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所言:演出真是像疯狂的摇滚,老腔总是老腔,是咱们国家唯一的老腔,西方有摇滚,老腔是最古老的中国摇滚。华阴老腔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继承传统的创作原则

老腔作为板腔体戏曲剧种,唱腔形成与发展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这种因方言四声形成的音调是老腔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特色,《华阴老腔一声喊》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创作原则(见谱例)。

从编曲上可以看出,第一乐句就突出八度向上跳进,旋律继而下行一个小波浪,持续在这个高音上,体现出陕西地域性的高亢与豪放的质朴民风;第二句从持续的la开始,向下级进后又向上跳进六度,继而六度、三度、三度,持续向下跳进,旋律回落,与第一句的“扬”形成对比;第三句继续从刚才持续的低音la开始,继续以八度、四度向上跳进,保持在高音上;第四句以持续音开头,下一句的第一个音是上句的结尾持续音,感觉也有“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通过向下八度跳进,使旋律回落。由此看出,《华阴老腔一声喊》运用了经典老腔音乐,调式为五声音阶调式,旋律进行上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色彩。

(二)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表演形式方面,继承了华阴老腔一般五人班底,一边操持着皮影,一边吼着并演奏着。这五人分别扮演着签手、副签手、前手、后台和板胡五种角色,五人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华阴老腔一声吼》承袭了老腔的表演模式,同时采用了皮影戏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如塌城、踢打等动作。在2016年央视春晚,随着主唱张喜民的吆喝声,一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喇叭声、铃铛声,还有木头敲击板凳的声音一齐发出,营造出悠扬豪迈、古朴久远的风格。另外,还融合了现代的表演形式,配器上包括电吉他、贝丝、电子琴、架子鼓。在传统和现代音乐的配合之下,让老腔艺术重放光彩。

(三)创作上的继承与融合

戏曲艺术的发展变化一定是“遵守”式的变奏,传统与创新之间要保持平衡。《华阴老腔一声喊》创作上继承了老腔的音乐形态特征,老腔声腔分欢音与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华阴老腔一声喊》的创作充分地顾及了这一特点,不失老腔特色。伴奏乐器文场以乐琴领奏,武场以梆子击节,加上鼓板、小锣、绕钹、大号等。另外,又融入了西洋的摇滚乐。摇滚乐作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代表,是黑人音乐文化和白人音乐文化的交融,摇滚乐集合了布鲁斯、乡村音乐、叮砰巷音乐众多因素下产生的。[3](P51)

五、华阴老腔与现代音乐结合创新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非遗的承传,既要原汁原味,也要有滋有味。诚然,非遗承传要坚守文化底线,不忘初心,原生态艺术不能让步于市场而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底蕴,但不意味着非遗的承传和保护就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观念转变是前提,作为传承主体的非遗传承人,要抛弃以往被动的姿态,仅仅依靠原有的方式稳步向前,“唯稳”未必会稳,反而会被时代淘汰,要用创新的理念对待非遗文化的承传和发展,而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紧紧抓住市场尤其是年轻人为主的市场,进行了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通过非遗与电商、非遗与时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就,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让非遗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腔艺术以其慷慨激昂、纯真朴实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传统音乐文化这种特殊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应广泛地在社会各个层面传播和深入人心,其传承和创新,也要大胆借助于现代化的音乐演唱与表现形式来宣传和传播,从而扩大它的欣赏群体,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尤其是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艺术欣赏范围的扩大,老腔这一地域性很强的古老剧种,依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它必须在发展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进取,争取更为广泛的观众。

传统戏曲音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非常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和音乐形式来表现,通过这种表现手法给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取向的变化。同时,传统戏曲音乐借鉴和吸收现代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也是戏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趋势和方向。这种形式能使传统的戏曲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使他们更加深入了解我们的戏曲音乐文化。《华阴老腔一声喊》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以无比亲切和优美的旋律、欢快明朗的节奏、健康向上的歌词,不断给老腔表演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

老腔与现代音乐这两种音乐形式的结合,反映了非遗承传保护的思路,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让非遗成为生活中的艺术,非遗自身传承发展要“接地气”,不断生活化、社会化。

结 语

首先,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已成为艺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戏曲作为传统音乐表现形式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被音乐学者重视,成为他们热衷的研究课题。但如何从现有的乐谱收集、演唱分析层面提升到以历史学、文化遗产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视野下的综合性研究,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意识。从学科视野的角度来看,戏曲音乐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载体,应该从更为广度与深度的方向去关注。其次,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年轻一代崇尚个性和自由,再加上老腔等传统音乐存在着内容老化、脱离群众基础等问题,使得很少有年轻人走进剧院去聆听这些传统的戏曲音乐。因此,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现代音乐元素来表现老腔等传统戏曲,用这种途径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承传。再次,戏曲艺术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作为重要精神食粮的戏曲音乐文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它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它的承传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戏曲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戏曲从哪里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广西戏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老腔的颜色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基于网络语言文本分析的全域旅游发展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