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利
【摘要】高中英语既是一门在高考中占有较大分值比例的学科,也是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能够灵活设计教学策略,要真正使得学生清楚英语知识学习的价值意义,从而充分加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对此,本文从“巧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精彩程度”“注重课堂互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强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个基本点出发,对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多元化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口语能力;阅读教学
伴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逐步实施,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指导,对此教师们既要深入研读先进教学理念的精髓,也有能够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展开创新教学,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使之更加乐于参与到授课互动的过程中,从而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再有便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的场景中尽可能地练习使用英语口语,要真正实现对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活学灵用,最终有效加强学生们的英语素养。
一、巧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精彩程度
很多学生都抱怨过英语课堂是枯燥无味的,甚至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睡大觉”,也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就要着力于去改善这种现象,进而通过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的精彩程度,以便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则要将知识内容变得更加趣味、直观,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Music”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话题会感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在课堂开始前向学生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从而有效的渲染英语课堂的氛围,给学生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然后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并让学生分别用英文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曲类型,有效的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学唱英文歌曲,有效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课堂互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口语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版块,对此,教师也就要注重日常的课堂互动环节,从而在此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确实有待培养,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是缺乏张口说英语的勇气,所以教师就要重视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加强课堂上的英语口语互动交流的教学设计,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具备敢于说英语口语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Friendship”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等,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成语接龙的方式分别来谈一谈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并介绍一下“好朋友”,如“My best friend is Qianxi,He feels ghy in the presence of strangers.”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英文询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从而真正的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开口说英语,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强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科的四大基本版块,而阅读教学更是与其它三项教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其它三项教学的基础,对此教师加强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阅读是学生增长词汇量和眼光见识的“利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极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技巧,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最终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英语成绩。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Computers”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和记忆本单元的相关词汇,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词汇,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本单元的主题“计算机”为主题进行写作,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创新设计教学模式,要使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而有效調动学生们的潜在学习动力,真正帮助学生们养成乐学、爱学的积极态度。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也促使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最终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霞.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3):382.
[2]周明发.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J]. 校园英语, 2019(31):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