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琴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下,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数学教师在进行练习作业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分层的基本原则,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理解规律,以通过分层设计的方式发展学生不同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研究在核心素养的支撑之下,数学教师应如何进行练习作业的分层设计,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后期开展数学学习和数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够成熟,因此对于数学抽象化知识的学习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相对而言,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诸多课程中较为有难度的一门课程,因此,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遵循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下,通过分层设计的方式,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数学练习作业,保证了学生在不同层次之下都能够完成教师所制定的练习任务,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现状
1受传统教育教育理念影响较大
传统应试教学理念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点以提升学生数学成绩为核心,并没有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一刀切教育理念的束缚之中,所有的数学练习作业设计都遵循成绩为基本原则,所实施的数学练习作业内容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最终教学压力不断增加。
2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拔苗助长,开始大面积的进行数学练习内容的设计,以企图尽可能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到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在缺乏沟通和交流之中,导致最终所实施的数学练习内容不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数学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认知,会导致最终所实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降低了小学数学练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中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1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下,需要通过合理化的分层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通过具体的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B类学生稍比A类学生逊色一点,但是也能够实现自我学习,掌握课堂所学习的基本内容;C类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差,在具体作业完成度上无法与A类和B类学生相比较而言。通过这种合理化的分层方式,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设计练习作业内容之时,能够展现分层性的基本原则,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中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以激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
2注重方法引导,做好难度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作业过程中,应该通过掌握难度分成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掌握知识的层次中,实现对练习作业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在掌握不同学习方法过程中,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作业内容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以《统计》一课为例,课前练习就可以划分为诶不同的难度,部分学生可以先掌握统计的概念,什么是统计,统计有什么优势;部分学生可以依据教材中的题目,练习统计图的读数,怎样区分大小;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独立绘制统计图。问题的难易度明了了,学生巩固或提升的不同要求也满足了,学生积累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前练习和作业分层设计的功能也就显现出来了。
3交流与感悟
在小学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来展现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具体交流之时,也能够明确解题思路掌握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了确保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参与到交流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基本感悟,很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需求。
分层设计作业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做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训练,不再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给的任务,而是真正做到课下的巩固练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练习作业的分层设计之中,完全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和理解规律的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学习之中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在练习作业分层设计之中,才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完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白茹.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学低年级数学特色作业设计[J].好家长,2017(33):83.
[2]李芬.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读写算(教师版),2017(35):43.
[3]李桂荣.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赢未来,2017(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