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霞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这一次的研究对象是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笔者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2组,一组是参照组(常规护理,40例),另一组是实验组(优质护理,40例),比较这两组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获得了更高的护理总疗效,患者的疾病症状(发热、咳嗽等)消失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这种护理模式,可以让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获得更加高的护理效果,让此类患者的发热、咳嗽症状尽快消失,缓解此类患者的疾病痛苦,值得推荐。
【关键词】优质护理;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应用效果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是春季与冬季。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患者的鼻腔、咽部、喉咙、支气管等发生炎症,使患者工作与生活面临巨大的不利改变。有关研究显示,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优质护理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兼顾患者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健康,高度符合现今人们对临床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需求。本研究主要分析优质护理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入选的患者是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21岁到68岁,平均年龄(39.63±3.22)岁。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并签订同意书。本研究排除血液疾病者、严重脏器疾病者。笔者利用护理模式的不同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而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研究。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护士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关注,在医生医嘱下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治疗,同时要做好患者的环境与饮食等护理工作。
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为:①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上呼吸道感染会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护士应当在患者进入医院之时,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协助患者完成相关临床检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采取容易理解的话语向患者介绍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知识,包括疾病产生的机制、发病原因、应注意事项等。同时护士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方式与应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建立乐观的心态,消除其心理问题,让患者能够勇于面对自身疾病,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②咽部护理:对于咽部存在异常的患者,根据医生嘱咐给予其雾化吸入治疗,给予患者润喉片缓解咽部不适感;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发热症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降温,或者物理降温,防止因为温度过高使患者产生各种严重并发症。③并发症护理: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告知患者与家属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类型,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预防引起医疗纠纷。若患者产生皮疹,指导患者保持皮肤的干燥与清洁,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不可挠抓皮肤;若患者出现支气管炎与肺炎等并发症,需要在医生的医嘱下为患者采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疗效判定:痊愈:患者在医院连续治疗七天之后,其外周血象的检查显示正常,患者疾病症状已经全部消失;②患者在住院治疗七天后,其外周血象检查结果表示为正常,疾病症状获得一定的改善,但还没有全部消除;③无效:在住院治疗七天后,患者的外周血检查结果仍旧有异常,疾病症状被没有任何改善。护理总疗效=痊愈率+有效率。
1.3.2疾病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热、咳嗽等疾病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总疗效比较
实验组获得的护理总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P<0.05,见表1。
2.2两组发热、咳嗽症状的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的疾病症状(发热、咳嗽等)消失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与参照组比P<0.05。见表2。
3討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人体感染了流感病毒导致的,这种疾病具传染性,必须及时治疗。临床实践可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难度较大,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有很大概率引起多种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导致久治不愈现象发生[2]。优质护理的护理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这种护理模式极为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注重通过改善患者心理来提高治疗效果;还注重患者的并发症护理与用药护理,让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避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缓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了,实验组的护理总疗效与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可见优质护理是能够很好的改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患者疾病痛苦的,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杨蓉.优质护理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34):176-177.
[2]张学梅.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