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精神励后人

2021-11-17 19:12宋长善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革命者李大钊

宋长善

摘要:《革命者》是一部展现李大钊同志革命故事的主旋律影片。该片的编导另辟蹊径,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整部电影的时空限定在李大钊牺牲前的38个小时内,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采用蒙太奇电影手法将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回忆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立体化地再现了主人公的生平事迹,真切地塑造了李大钊“背黑暗而向光明”的革命者形象。

关键词:《革命者》  李大钊  非线性叙事  革命精神  信仰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67-03

作为七一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一经上映便收获广泛好评。相关数据显示,猫眼评分9.4,淘票票评分9.5分,甚至连向来严苛的豆瓣网也给予了7.5分的高分。該片以创新性艺术手法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先生在1912年至1927年期间领导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积极奔走、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感人事迹。

一、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串联主人公生平事迹

以往主旋律人物传记的影视剧一般采用时间轴线的线性叙事结构。这种线性叙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主人公为中心,从他的发迹一直讲述到生命的终点。《革命者》的编导另辟蹊径,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整部电影的时空限定在李大钊牺牲前的38个小时内,采用蒙太奇电影手法将不同人群视角下的回忆片段有机串联起来,立体化地再现了主人公的生平事迹,直观形象地刻画出伟大革命者的崇高形象。从常理上讲,李大钊在牺牲前的38个小时里心理活动应该是异常复杂的,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回忆、情感回忆、场景回忆都是符合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基于这一微妙的特点,影片编导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将具有历史逻辑的回忆片断进行有机整合不仅合理,而且顺理成章。

影片从李大钊和19位革命志士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逮捕入狱展开,紧接着在狱中审问者问李大钊教唆蛊惑了多少人参加革命,进而引出了李大钊领导1922 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的经历。随即电影镜头闪回到李大钊在工人同胞们面前演讲的场景,号召工人阶级要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反抗斗争。在张作霖父子“是否除掉李大钊”的讨论声中,镜头闪回到1917年,年轻的张学良在上海亲眼看见了报童阿晨被俄国暴徒枪杀。他异常愤怒,拔枪就要射向暴徒维克托,却换来了维托克的轻蔑。此时的李大钊正在向上海租界各行业的工人代表们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并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室内的工人代表们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惊动,李大钊出去后发现遇难者竟是阿晨。李大钊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他带头联系号召大家发动了一场罢工,逼迫租界当局的俄国官员将暴徒交给中国司法部门处置,最终取得了“庶民的胜利”。电影镜头在室内的思想启蒙与街头的奔走呼喊之间来回切换。这样的场景安排不仅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革命先驱推介的“主义”不单是引人入胜的理论宣讲,更要能够最终真正落脚到触发、指导旧社会的改造上。第三个片段由地下党人李庆天营救李大钊而引发了一段李大钊感化并影响庆子的往事。镜头一转将时间拉回到李大钊和庆子在大年三十于澡堂相识的情景。当时的李大钊以“流浪者”的形象出现在澡堂,好心的庆子在除夕夜给李大钊送来一盘饺子。两人在交谈中,李大钊告诉庆子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在李大钊的启蒙和影响下,庆子成为一名工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大钊临刑前,发现潜入狱中试图营救他的地下党人竟然是庆子。第四个片段由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引出李大钊在1924 年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经历。影片中的蒋介石无疑是个反派,他从见到李大钊的第一眼起就心怀敌对,并警告李大钊如果他是姓“布”就离孙中山远一点。两人在“是否能够说服孙中山”这件事上打赌,但是当蒋介石看到李大钊成功说服了孙中山进行国共合作后,既佩服又憎恨,想要除之而后快。除此之外,影片还采用类似手法再现了李大钊发动学生运动、与陈独秀相约建党、在北大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相识等情景。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处镜头令观众印象极其深刻,当临刑前那一桶水泼向李大钊时,镜头竟蒙太奇闪回到洗冷水澡的毛泽东,进而牵出了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相识的经历。

影片通过交叉使用顺序、倒叙、插叙以及多视角的表现手法将李大钊生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提取、重组、拼接,立体化地再现了主人公的生平事迹,真切地塑造了李大钊“背黑暗而向光明”的革命者形象,这种“形散神聚”的影像美学风格,无疑是革命先驱传记类影片的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在观影中,观众发现、领悟了编导的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结构与叙事策略后便会瞬间品味出这种散文诗化般“形散神聚”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

二、尊重历史依据,发挥合理想象

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具体而言,影片尊重历史依据,包括屏幕上呈现的故事也是经过严谨的史实考证后创作出来的,但同时为了艺术化地呈现李大钊与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发挥了合理想象。以李大钊为报童阿晨伸张正义的片段为例,李大钊和张学良在影片中是有过一面之缘的,但是现有史料只能考证到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后的节点上这两人都在上海,而李大钊和张学良是否真正见过面或者接触过是无法准确考证的。影片的编导让李大钊和张学良在观众的见证下发生了一场没有任何对话的空间邂逅。编导这样艺术化的处理一方面反映出张学良可能间接受到过李大钊的影响,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国当时最大军阀的儿子也无力改变旧中国的悲惨现状,但李大钊却以微光点亮一群人为改变现状而积极奔走。影片中地下党人李庆天营救李大钊的片段也是虚构的。据史料考证,李大钊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身兼北大教授和图书馆馆长,又是共产党北方的主要领导人,当时党内是有一些营救行动的。因此影片在坚持尊重历史依据的原则下,发挥合理想象而虚构出了地下党人李庆天营救李大钊的情景。这样的剧情设置一方面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大钊的精神影响了以庆子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孩子们,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李大钊为了唤醒更多民众、激励革命同仁更加奋勇前进而勇于牺牲自我的崇高革命精神。

在影片的结尾,编导还虚构了一场李大钊与毛泽东在景山上看北京的情节。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的时候,曾多次受到李大钊的指点与教诲。从这个层面上讲,李大钊无疑是毛泽东的启蒙导师。影片将二人相聚的地方定在景山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因为李大钊当时在北大工作的时候就住在景山附近。这一段情景虽是虚构的,但是对话的主题却是真实存在的。毛泽东在1921年从北大离开北京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再次回到北京,而那时已“换了人间”,中国遍地已是赤旗的世界。影片编导虚构了二人在景山上的对话实际上完成了一位实现大业的领袖与一位开启大业的伟人穿越时空的一场经典对话,兼具写意性与历史寓意双重性。影片编导通过发挥合理想象把这两个跨越时空的历史阶段衔接起来,不仅把革命精神的薪火傳承表现了出来,还在观众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注重细节刻画,塑造丰满人物形象

影片还尤其注重细节刻画。以李大钊为报童阿晨伸张正义的片段为例,李大钊初见阿晨时对他说:“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还嘱咐他好好工作将来让妹妹去读书。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作为一个读书人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喜欢引导身边的人去读书,这些细节刻画非常符合主人公的性格。报童阿晨被俄国暴徒维克托枪杀后,李大钊带领发动上海各行业工人罢工,誓要为死去的阿晨讨回公道。随后李大钊带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涌向了窝藏凶手的租界工部局。观众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为报童伸冤的李大钊,而且是与广大劳苦大众站在一起的李大钊。在李大钊与庆子在澡堂相识的那一片段中,李大钊先生在澡堂里给乞丐们唱起了非常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乐亭大鼓。通过这一细节表现,影片试图借此机会向观众传递出李大钊并非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来自于平凡百姓。

在“三一八”惨案中,李大钊带领学生和群众进行了游行,结果在段祺瑞政府门前遭到军队的暴力镇压,致使数十人伤亡。面对眼前这群赤诚爱国的学生和群众有的身负重伤,有的命丧现场,李大钊的眼神里交织着慌乱、恐惧、无助与愧疚。革命者仰望未来,因而他们具有不畏眼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但是他们也有普通人的脆弱、彷徨、牵绊、软肋。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片段中,李大钊在狱门口迎接从狱中出来的陈独秀,请他到街边吃小笼包。李大钊预料到陈独秀身上没钱,早已把陈独秀的饭钱和路费都准备好了。最后李大钊在漫天风雪里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陈独秀去天津,并相约南北同时建党。影片中还有多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刻画,让观众头脑中出现了多个李大钊:有的在街头吃油条、小笼包;有的站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振臂高呼;有的在爱妻儿女面前温情柔软;有的在医院角落里慌乱恐惧、愧疚地喃喃自语;有的对革命战友敦厚细腻、生死相契;还有的站在绞刑架前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影片不仅还原了一代革命先烈作为一个老师、父亲、爱人、同志的平凡人的一面,更让这位革命者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丰满。

四、传承革命精神,彰显信仰力量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播火者”,李大钊凭借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感召了一批批先进青年和仁人志士,启迪了一批批年轻人与他一同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并为之矢志奋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他播下的“革命种子”早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所开创的伟大革命事业、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将永垂不朽。影片中李大钊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他说:“等到你们的生活幸福,待到我们的民族富强,那一刻就是共产主义,我坚信那一天的到来,虽然我李大钊可能看不到,因为我只不过是个中间人,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我的脚踏在黑暗和光明的交锋处上,或许有一天黑暗会把我吞噬,可是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直面黑暗,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阳光会普照整片中国大地,我坚信”!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无疑是李大钊临刑前,影片以闪回的方式,让李大钊面对群众说:“你们一定要相信”!随后闪回劳作的农民、工人、青年学生、各阶层群众遥相呼应:“我相信”!继而跳跃式闪回青年毛泽东喊出“守常先生,我相信”的庄严承诺。在这段再现百年前革命者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革命者们为实现“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而凝聚起亿万民众的信仰力量。因此,《革命者》的意义不仅在于影片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人们在由衷致敬百年前的革命先驱的同时真切地感受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份坚定的理想与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经历一次次挫折后又一次次奋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已出色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继续自觉以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立德修身,锤炼品格,努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国家。

参考文献:

[1]汪帆.电影《革命者》 让历史烛照现实[N].中国电影报,2021-07-07(02).

[2]范语晨.《革命者》:心向光明的无尽青春[N].中国妇女报,2021-07-08(05).

[3]吕鹏.艺术塑造、情感表达与时代建构——《革命者》的创作与传播[J].传媒观察,2021(07):22-25.

[4]徐展雄,尹鸿,孟琪.《革命者》:写实与写意融合的“诗史”叙述—— 徐展雄访谈[J].电影艺术,2021(04):112-117.

[5]温凡.《革命者》:反叛黑暗世界的时代使命[N].江西日报,2021-07-08(08).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革命者李大钊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