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分子肿瘤学思政建设初探

2021-11-17 12:10张芳周志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分子思政考核

张芳 周志祥

[摘           要]  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途径。拓宽创新性教育的视野,结合工科院校分子肿瘤学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深层次挖掘思政元素,通过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分子肿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20-02

高校思政教育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目标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分子肿瘤学是专门为生物技术专业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广,知识点多,涵盖生物学和医学两个学科,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病毒免疫学等理论知识。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运用到研究生培养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是一个新的探索。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施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对分子肿瘤学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分子肿瘤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生物技术学专业属于工科范围,专业课理论逻辑严谨,实践性强,与思政教育联系较为松散,蕴含的思政元素也相对偏少。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目标,我们尝试在课堂传授知识过程中,将价值观培育、品格塑造、人文、爱国等德育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不仅能促进我院在生物学领域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

二、分子肿瘤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探讨

(一)涵养高尚师德,促进学科建设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育有直接的影响。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风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质量的提高。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均为党龄在十年以上的老党员,党性觉悟较高,在课堂内外常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定期党史党章、时事形势等政治学习,使大家深刻领会到高校教育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人文素养相关的报告讲座和培训学习,同时借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平台、智慧党建平台、学习强国等多种信息化平台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人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建设。

(二)制定课程育人大纲,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以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也要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分子肿瘤学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现有的教学大纲涵盖了仅限于專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等。教学团队首先根据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中,制定出一套适应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实现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普及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结合。在研究生的知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水平,有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育人课堂

1.开展调研交流,深挖思政元素

在分子肿瘤学课堂授课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各个环节中,是一项新的探索。分子肿瘤学为交叉学科,课程内容多、概念抽象且运用灵活。单纯的照本宣科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也不易于学生理解。首先,拟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座谈、课堂讨论等不同方式掌握学生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在授课时尝试多导入领域内的具体案例和科研故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研究进展中,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辩证思想或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更好地分析和理解知识点。

2.拓展案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从课程第一部分概论内容开始,找准结合点,从辩证思维、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安全及健康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等角度努力挖掘与创建思政教育的多种素材,将其融入教学案例中。在课堂课程教育中合理引入思政案例,既能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又能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价值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除课堂讲授之外,还可以积极拓展多种教学方法,可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课外文献查询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在讲授“干细胞治疗”这章内容时,启发学生围绕“科学与伦理”的主题课后查阅文献,课堂进行辩论讨论,学生通过积极认真地调研近10年的数据库与文献,归纳总结了干细胞研究的特点,并进行了课堂讨论,教学效果良好,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文献查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借助信息平台,开展思政教育

微信、学习通等电子信息平台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信息发布平台,具有可实时双向传递文字、图像、语音及视频等资源的特点。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相比,师生参与度高、使用交流便捷,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开展课程思政的载体。在课堂利用微信公众号来开展分子肿瘤学课程思政,紧跟时事热点,发布教师博文和学生心得体会,建立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科研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以及最近的科研进展等,从中了解科学家寻求真理的科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PPT,学习通App等多种信息平台,对课堂思政教育进行拓展和扩充。此外,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并结合学院一些学术前沿讲座,通过学术报告和思政主题交流,更广泛地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

分子肿瘤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综合考核评价范畴中没有纳入思政教育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点的考核,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在前期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考评方案,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性和阶段性,并制定相应的学分制,细化考核目标,确保思政考核指标能反映出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思政考核具有过程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互动,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素养。结合课堂专业知识,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评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多样化,根据课程讲授内容撰写小论文、心得体会,制作小视频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考核的评价依据。

三、结论

分子肿瘤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从分子水平深入探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科学家追踪的研究热点。我校专门为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专业两个硕士点的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课程,旨在为培养侧重于生物学、医学交叉研究的专业复合研究型人才。“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我们尝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探索,深入挖掘思政案例,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分子肿瘤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对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很多学生开始着手考虑自己后期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多学生都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修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稿[N].新华社,2016-12-08.

[2]张芳,周志祥,沈思嗣,等.生物技术专业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81-83.

[3]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4]雷莉,胡劲松.“课程思政”融入“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1(2):24-25

[5]王丹,代琦,陈贵钱,等.生物类专业生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

[6]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分子思政考核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出引力与斥力的误区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