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飞 刘凡儒 袁 风 杜晨歌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116024)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为代表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地域之间,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乃至生态等各个领域之间交集越来越多,任何角落的任何风险都有可能迅速传播蔓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危机。相较于传统灾害研究所关注的单一风险,当前我们面临的这种高度复杂的灾害风险正日益呈现出鲜明的复合型特征,不仅在成因与演化机制上更复杂,其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和不利影响也远比单一灾害风险更严重、更深远[1]。而一个国家、区域、组织或团体能否有足够的能力积极应对复合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危机来临不仅仅考验其应对能力,也考验对危机的预判、准备、决策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等,是对制度、文化、人员、设施、技术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面对复合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图书馆的应急管理能力如何,是否能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保证自身免受冲击或受到冲击后能迅速恢复到较为满意的状态,保证各项服务顺利开展,进而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研究、宣传等方面发挥图书馆文献支撑服务作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2]。目前关于图书馆应急管理的研究多数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暴发后图书馆的应对、实践、经验等方面开始,属于“事后”研究,并不能完全评估和体现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应急管理应贯穿整个突发事件发展过程[3]。但总体而言,将“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全过程纳入到图书馆应急管理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尝试将“韧性”这一概念引入到图书馆应急管理研究中,提出图书馆韧性的概念,并尝试构建一套囊括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恢复全过程的图书馆韧性评估体系,全面评估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也为未来图书馆韧性评估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为“弹回”。韧性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物理学中,用来表示一个物体或一种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生物学家霍林(Holling)把韧性的概念引入到生物学中,用来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作用(或破坏)后仍能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韧性的研究逐渐从自然生态学向其他学科延展[5]。韧性研究引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人类相关的因素,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学者们研究较多的是区域韧性或城市韧性。米莱蒂(Mileti.D)认为与灾害相关的地方韧性是指一个地方在没有得到外部社区大量援助的情况下,能够经受住极端的自然事件而并不会遭到毁灭性的损失、伤害、生产力下降或是生活质量下降[6]。戴维·戈德沙尔克(David R.Godschalk)认为,一座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物质系统是城市中的自然和人造环境要素(建筑、基础设施、土壤、地质等),人类社区是城市的社会和制度构成元素(学校、机关、企业等人类组织),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必须在极端和环境下保存下来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形成韧性城市[7]。弗兰西斯(Francis)与贝克拉(Bekera)等对现有韧性定义的总结认为“抵御能力、吸收能力与恢复能力”是韧性系统的3个主要特征[8]。国际韧性联盟也从系统能力的角度归纳了韧性的本质特征:一是系统能够承受一系列改变并保持功能和结构的控制能力;二是系统具备自组织的能力;三是系统有建立和促进学习、自适应的能力[9]。从应急管理视角出发,学者们对不同主体的韧性评估进行研究。杨威从应急管理的视角对社区的韧性评估进行了研究,构建我国社区柔韧性评估体系,结合实践研究,为加强社区韧性提出对策和建议[10]。陈长坤、陈以琴、施波等建立了雨洪灾害情境下城市韧性评估模型,对城市韧性水平、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城市应对雨洪灾害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强韧建议[11]。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韧性的研究包含几个要素:一是研究对象,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组织、运行能力的主体,可以是区域、组织、系统、个人/家庭等;二是研究背景,是在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或其他突变来袭,且对评估主体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和破坏的背景下开展研究;三是研究内容,是对研究主体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全过程应对能力的全面评估,涉及资源、设施、制度、人员等各个要素;四是研究目的,通过韧性评估,检验研究对象在应急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问题,为加强韧性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空间(馆舍)和相对独立的决策、组织、运行能力的系统(机构),且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如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图书馆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冲击和影响,各项资源服务不能以常规状态运转,图书馆也面临着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对其预防、应对、恢复能力的全方面考验。因此,笔者尝试将“韧性”的研究引入到图书馆应急管理中,提出“图书馆韧性”这一概念,并构建图书馆韧性评估体系,为全面评估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奠定基础。
现阶段,关于图书馆韧性,学界没有明确的概念,但现有对城市、社区等系统韧性的研究给图书馆韧性概念的确定提供了一定参考。综合现有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图书馆韧性可以理解为图书馆在面临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或其他灾害时,能够保证自身免受冲击或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到较为理想的状态,保障各项服务持续开展的能力。图书馆韧性是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状态下提出的,而每一次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危机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整个危机生命周期的反应和应对都对图书馆整体的韧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借鉴危机管理周期的相关理论模型确定图书馆韧性的具体内涵和评估维度。
对于危机管理的阶段定义有许多种说法。危机管理专家米特罗夫(Ian Mitroff)将危机管理分为5个阶段(以下简称M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芬克(Fink)提出了危机管理四阶段模型(以下简称“F”模型),他将危机生命周期分为征兆期(Prodromal)、发作期(Breakout or Acute)、延续期(Chronic)、痊愈期(Resolution)4个阶段;伯奇(Birch)和古斯(Guth)等很多危机管理专家认可的是三阶段模型,该模型把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Precrisis)、危机(Crises)和危机后(Postcrisis)这3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再可分为不同的子阶段[12]。尽管3个模型将危机的生命周期分为不同阶段阐述,但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M模型、F模型能够很好地与三阶段相对应。危机前期可以包括M模型中的信号侦测、探测、预防和F模型中的征兆期,危机阶段可以包括M模型中的控制损坏和F模型中的发作期、延续期,危机后阶段则涵盖了M模型中的损害恢复、学习阶段和F模型中的痊愈期,因此,危机从发生过程视角可以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3个阶段。
危机管理的阶段定义为应急管理状态下图书馆韧性评估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图书馆韧性的评估应该包含3个维度:一是危机前的预防能力,包括对已知或未知危险的准备力和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敏锐感知力和判断力;二是危机中的应对能力,针对危机特点进行迅速反应,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危机后的恢复能力,恢复到原来状态或适应危机后新环境的能力。
应急管理状态下的图书馆韧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有些是直接因素或叫显性因素,有些是间接因素或叫隐形因素(详见图1)。显性因素指外在表象方面对图书馆韧性造成影响的因素,通常这些因素能够被看见、了解、考量,或者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够获取,比如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准备、服务调整、资源调配等。通常,显性层面的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出现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组织成员的不断努力进行改变和弥补。隐性因素指内在的或是隐藏的对图书馆韧性造成影响的因素,通常这些因素十分重要、影响甚大,但容易被忽视,且难以获取和测量,比如决策者对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能力,执行人员应急能力与制度执行力,组织内部错纠错能力以及组织内部文化等,受个人特质和主观意识影响较大,且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才能够发生改变。
图1 图书馆韧性内涵框架
(1)危机前:预防力
所谓预防力,重在预防,是指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前即危险来临前,在有预警或无预警的状态下,能够提早采取措施,做出计划和应对准备,以防止或减少危险来临时对组织造成伤害和损失的能力。综合危险发生的历史经验和发生频次以及组织内人员尤其是决策者对危机信息的敏感程度,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包含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两个层面。已知风险指根据某一地域或行业曾经发生过,并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危险,如地震多发区发生地震,沿河流域发生洪涝以及火灾等,组织内决策者可以根据历史经验针对风险特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而多数的准备工作也都是针对已知风险的,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演练,常备部分应急物资,根据组织机构设置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注重多类型、多载体的资源体系建设等。简言之,图书馆面对已知风险的预防力,主要受显性层面因素影响较大,衡量的是准备是否充分。但有一些危险是从未发生过的,既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参考,可称之为未知风险。人的预判能力和信息敏感度是有限的,可以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有限的,再完备的准备工作也不能够应对所有风险,因此,具备打无准备之仗的能力更为关键和重要。面对未知风险,图书馆预防能力受组织文化、组织运行机制、人员能力素质等深层次即隐性因素影响较大。如日常对风险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决策者对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能力,是否建立了多元主体间合作共享相关机制以及组织内危机意识的培养等。
(2)危机中:承受和抵御力
承受和抵御力是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阶段,能够获得准确的相关信息并迅速做出正确的研判和决策,对风险进行隔绝,减少危机蔓延,尽可能减少组织受到损害和影响,保证组织正常运作或适应危机环境调整运作机制保持各项工作和服务持续开展的能力。图书馆面对风险的承受和抵御力受多个层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应对措施、手段和方法,属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即风险来临时做什么、怎样做。其中包括科学的决策流程与决策机制,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关键资源的协调与调配,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另一方面是决策、执行的主体、能力和意愿等,属于思想、能力和意识上的,即各项决策由谁制定,制定好的决策内容由谁来执行,用怎样的态度、方法、能力去执行。其中包括决策者处理风险的经验及能力,执行人员应急能力与制度执行力,组织内部协同合作的能力与默契,容错和及时纠错的能力等。上述两方面相互补充和依托,共同构成图书馆应对危机的承受和抵御力。简言之,图书馆在危机中的承受和抵御力主要考验的是图书馆系统的应变能力,即使是已知风险来临,准备工作也不可能是万全的,因为任何风险都根据时间、环境等各方面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图书馆跳出计划思维,打破常理和常规,在特殊环境中开展适应危机发展的决策和行动。
(3)危机后:恢复和适应力
恢复和适应力是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适应危机发生后环境的变化调整工作状态,保证组织恢复常态化运转,且收集、回顾、审视危机中的各类信息和各项措施,为今后自身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提供运作基础,也为社会和政府进行事后分析和研究提供信息支撑的能力。恢复和适应力是图书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和适应力应包含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者服务的恢复和适应,应包括应对环境变化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对环境变化持续研判以及针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面向读者开展阅读治疗,通过推广具有疗愈作用的阅读素材,帮助有情绪困扰的读者开展“疗愈阅读”[13]。二是组织自身的恢复和经验总结,危机发生后通常会暴露图书馆运行中存在的短板和缺陷,而危机后的经验总结分析能够查找并补全组织运行中的短板和缺陷,包括对组织系统缺陷的反思和总结、鼓励学习与变革的组织文化,为全面提升图书馆韧性以及未来应对危机积攒经验奠定基础。三是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职能,通过对危机信息保存分析等,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信息资源,为相关研究收存事件数据。
危机前的预防力、危机中的承受和抵御力、危机后的恢复和适应力是图书馆韧性的3个维度,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认为预防工作越到位、预防能力越强,则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越迅速到位,应对能力越强,组织受到的冲击和破坏越小,危机过后也越容易恢复,则韧性越强,反之,则韧性越差。尤其在复合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危机的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标志性分割,可能同时存在,还可能循环往复。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典型的复合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对疫情的反复化,针对疫情特点开展图书馆相关服务已逐渐成为常态化工作,这是对图书馆应急管理能力的全方面考验。因此,只有全面加强危机前的预防力、危机中的承受和抵御力、危机后的恢复和适应力,使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切实提升图书馆韧性。
立足于危机前的预防力、危机中的承受和抵御力、危机后的恢复和适应力3个维度,构建图书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将图书馆韧性作为一级指标,将预防力、承受和抵御力、恢复和适应力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针对危机管理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和要素赋予相应的三级指标。其中预防力下设的三级指标应囊括组织架构、服务平台、应急预案和应急培训演练、风险经验等用来衡量组织固有和特有的、日常积累的资源和已经形成的能力等要素;承受和抵御力下设的三级指标应囊括决策机制、服务调整、决策能力、制度执行力等能够体现风险来临时组织具体做出的应对措施及应对能力的要素;恢复和适应力下设的三级指标应囊括服务动态调整、信息保存分析、阅读治疗、反思总结等能够反应风险结束或归于平缓状态后组织在调整服务、收集信息、总结经验及提供其他社会服务方面能力的要素。在具体指标设定时,要遵循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的公司提出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即分析问题时,通过逐步分解的方法,把问题的要素全部定义清楚,同时保证这些要素之间没有交叉,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14]。根据此原则确保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不遗漏、不重叠。为全面评估应急管理状态下图书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囊括显性层和隐性层两个方面,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具体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路径如表1所示。
为保证实证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已有研究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基于图书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表1),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框架,可将一级指标作为目标层,二级指标作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作为指标层进行研究。由于韧性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所占权重也不相同,因此,笔者采用德尔菲法,邀请6名专家组成指标权重评定小组,专家对每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并将6位专家的打分加权平均,以便获得科学合理的判断数值。
表1 图书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路径
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分别计算出特征向量ω、最大特征值λmax,并根据CI与RI的值,算出CR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定义为:CI=(λmax-n)/(n-1)。CI的值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CR为矩阵的检验系数,是CI与RI(见表2)的比率,当CR<0.1时,认为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对于矩阵的各项取值要重新判断,直到矩阵的检验系数CR<0.1,其他判断矩阵都以此类推,最后得出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所对应的权重[15]。根据此方法分别计算各层次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表2 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标准值
首先,确定准则层权重,构建准则层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计算特征向量等值,并进行一致性检 验。其 中,ω1=0.3196,ω2=0.5584,ω3=0.1220。λmax=3.0183,CI=0.0092,查表得,n=3时,RI=0.58,CR=0.0158〈0.1,因此,图书馆韧性评价模式指标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3 图书馆韧性评价模式指标矩阵
其次,依此方法,根据每个准则层指标所包含指标层评价标准分别构建预防力、承受和抵御力、恢复和适应力3个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依据上述准则层权重确定方式确定指标层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预防能力比较判断矩阵,λmax=8.6824,CI=0.09748,CR=0.08704〈0.1;承受和抵御力 比 较 判 断 矩 阵,λmax=7.7680,CI=0.1280,CR=0.0970〈0.1;恢复和适应力比较判断矩阵,λmax=7.200,CI=0.0333,CR=0.0252〈0.1。由此可判断3个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均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判断矩阵得出各指标权重。将准则层权重与指标层权重进行合成,形成图书馆韧性评价各项指标合成权重,详见表4。
表4 图书馆韧性评价各项指标合成权重
依据已构建的图书馆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实证研究。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典型的复合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虽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个别地区的小规模暴发现象仍然存在,这也给此类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大连作为港口城市,既是众多品类的水产品产地,又是冷冻食品进口的重要口岸,受国际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大连的高校图书馆应对能力如何,是否具有一定的韧性来应对这场典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因此,笔者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对新冠肺炎疫情多次暴发的情况下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韧性进行评估。
针对不同的评估指标特征,通过评估对象内部测评和评估主体外部测评两种方式获取研究数据:一是内部测评,对评价对象开展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本次对研究对象内部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对5人开展访谈。二是外部测评,通过官方网站、官网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调研,获取相关数据;针对读者发放问卷,共收到问卷97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考虑各个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各评价指标多采用语义判断来表示,具体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如表5所示。为了便于量化评估结果,将5个等级转化为区间模糊数表示,用Xij=(aij,bij,cij)(i=1,2,……,n,j=1,2,……,)表示第i个评价单元中的第j项指标的评价数据。
表5 评价指标语义变量及区间模糊数
将模糊评价结果转化为清晰值模糊数清晰型归一化评价值为Xij=(aij+2bij+cij/4)[16]。由于各项评价指标权重不同,在得到各指标评价结果后,需根据图书馆韧性评价各项指标合成权重,计算加权规范决策矩阵。评价指标及加权规范决策矩阵如表6所示。
表6 图书馆韧性评价结果加权规范决策矩阵
根据韧性评估结果可见,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加权后总体韧性得分为0.698,每项按最高得分加权后满分应为0.875,按百分制计算得分约为79.8,总体可见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具有较高的韧性来抵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在预防力方面,百分制得分77.9,分数较高,说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在预防力方面做得较好。其中资源载体调研对象评分达0.875,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资源体系已经建成,电子为主、纸电互补,在疫情期间通过电子资源为教学、科研、阅读等提供保障。在物资准备、服务平台、组织架构3个方面调研对象评分也较高,均达7分,与常态下科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加强微信平台、官方主页等服务平台建设,日常物资储备较为充足等扎实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但在应急预案、应急培训演练方面准备不够,在信息获取、研判等方面仍需加强。
在承受和抵御力方面,按百分制计算得分约为82.2,三项二级评价指标中分数最高。其中服务调整一项调研对象评分高达0.875。结合实际调研可知,全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正值寒假,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及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发布延期开馆通知;加强线上资源与服务推广,读者通过VPN远程访问资源与服务;外借图书延期归还等。疫情暴发以来实行预约入馆,隔位就座,及时调整入馆人数;各项业务线下办理与线上办理相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决策能力、制度执行力、外部共享、容错纠错等方面表现良好,调研对象评分均达7分,各项因素相互支撑,使得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应急管理状态下的整体承受和抵御力较强。但在决策机制和内部协同合作两方面调研对象评分均为5分,相对较低,仍需优化工作机制与工作流程。
在恢复和适应力方面,百分制得分约为75.2,在三项二级评价指标中分数最低,虽与其他两项二级评价指标差距不大,但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其中服务动态调整一项调研对象评分最高,为0.875,持续研判一项评分为7,相对较高。这是承受和抵御力层面“服务调整”一项指标的延续,表明该馆在不断获取外部信息,对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和研判,适应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但在该层面的其他评价指标得分较低,其中信息保存分析和学习变革两项调研对象评分均为0.3,分数较低,说明该馆在发挥文献信息中心作用,为外部决策、研究、宣传等发挥支撑服务作用方便仍需加强,学习变革的组织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图书馆韧性是一个全面的评价标准,预防力、承受和抵御力、恢复和适应力3个层面所囊括的各项指标涉及整个图书馆资源载体、管理模式、服务方式、人员构成、组织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对图书馆韧性造成影响。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完善,全面优化和提升图书馆各个方面的配置和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才能具有较强韧性。
一个组织的科学、高效、顺畅运转是其完成一切工作,面对和抵御一切风险并取得长足发展的基本前提。增强图书馆韧性,首先要加强组织保障。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常态化工作和行为。同时加强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应急预案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与经验总结学习,及时修正和调整现行应急预案,并加强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制度衔接,降低应急处置阶段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优化组织结构,做到层级、归属分明,权责明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能,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为常态下工作和发展打好基础,以确保危机来临时组织内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决策部署并根据各自职责采取行动,组织整体能够按预案或临时决策有序运转。
受新技术驱动,以各种平台为依托的远程服务、移动服务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图书馆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来临时保证资源服务不间断的关键性因素。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在图书馆闭馆状态下,多数资源的供给和服务的开展都是以电子资源为依托,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得以实现。因此,加强图书馆韧性,确保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来临时资源和服务免受或受到较小的影响,服务平台建设和多类型、多载体的资源体系建设必不可少。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新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如各种资源共享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并通过VPN访问等多种形式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联系渠道,确保服务方式多元化。同时加强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资源体系建设,形成多种资源、多种服务方式之间的互补和支撑,为加强图书馆韧性提供服务保障。
在开放共享、协同治理等理念不断发展的当下,多元主体间合作是增强治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状态下图书馆韧性的重要方式。对图书馆而言,在面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加强多元合作、开放共享可以是多个层面的。一是加强区域层面的合作与共享,包括与属地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间的合作,区域内的合作具有距离短、环境和状况相似等特点和优势,可以在危机来临时实现短时间内的物资、设备等的调配、互补等。二是加强行业内的合作与共享,通过加强行业内的文献、数据、软件、知识等全方位共享,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状态下的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跨区域跨行业间的合作共享,包括与图书馆联系密切的出版商、资源服务商之间开展的资源信息传递,或跳出行业关联性思维,根据环境变化和现实需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设施、物资等的全方面合作共享,形成广空间、泛资源、全流程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17],为加强图书馆韧性提供合作保障。
图书馆韧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但最根本的影响在人,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的能力、意识、经验、理念等对图书馆韧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丰富的危机应对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较强的执行力以及较强的风险意识等都会大大增强图书馆韧性。因此,提升图书馆韧性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组织文化建设。一方面注重应对危机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和磨砺增强领导层的决策力和馆员的执行力以及临危不乱、果敢行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临危之时在保证自身和读者安全的前提下,主动探索满足读者对资源服务需求的新路径;注重培养图书馆员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合作意识;构建学习变革、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不断增强图书馆应急管理的内生动力,为应急管理状态下图书馆韧性构筑强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