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红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指患者的心脏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发病隐匿,患者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易复发,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D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对DCM患者也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2-3]。但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具有不良生活习惯、或仅进行消极治疗等,因此预后普遍较差。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护理模式,它能将科研结果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患者的护理需求,能为患者提供科学、标准的护理服务[4]。为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在DC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86例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DCM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DCM诊断标准;意识正常;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签署干预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心律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龄38~74岁,平均(50.35±6.5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病程8个月至4年,平均(2.41±0.73)年。研究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35~76岁,平均(49.78±5.8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1例、Ⅱ级24例、Ⅲ级8例;病程7个月至5年,平均(2.50±0.49)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β受体拮抗剂(部分患者)等治疗。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护、疾病宣教、心理疏导、服药指导、饮食护理、步行训练等。
1.2.2 观察组 给予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和若干名心内科专科护士组成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接受循证护理培训。由护士长任小组长,负责督导工作;由责任护士担任责任组长,负责指导循证护理工作;由专科护士负责循证护理的具体实施。(2)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针对患者情况,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有关护理问题,如DCM患者由于通常存在心理障碍、心肌耗氧量增加、临床症状比较特殊,需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等。(3)循证支持。确定DCM患者的主要问题后,小组成员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将所获的证据与临床经验与每例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制订出针对性护理方案,邀请院内专家就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确定最终的循证护理方案。(4)循证护理。①认知干预: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采用恰当的方式向他们讲解DCM知识、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②行为干预:了解患者病情、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制订饮食方案,要求患者以低脂、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浓茶等;鼓励患者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③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患者正确发泄情绪;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强调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鼓励病友积极沟通,交流经验。④运动干预:依照DCM护理原则,要求患者充分休息,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如进行肩肘关节活动、深呼吸等。让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在走廊进行步行训练,逐渐延长训练时间,适当安排他们进行上下楼梯、慢跑等训练;对心功能Ⅲ级患者,首先适当抬高其床头,让其取半卧位休息,之后让患者在室内步行,1个月后患者可进行慢跑等运动,根据心率调整活动强度。⑤出院指导:出院时,为患者制订预防并发症及疾病复发方案;强调科学饮食、作息的重要性;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要求家属定期陪同患者复诊;定期通过微信或家访对患者进行随访,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两组患者均随访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 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量表共有20个条目,采用4分制评分,总分=粗评得分×1.25。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3.2 心功能 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通过心脏彩超检查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患者步行距离越长表示其运动耐力越强、心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n,x±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LVEF、6MWT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n,x±s)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起病隐匿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以心肌组织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的5年病死率约为20%[7]。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M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作用并不理想。研究发现,DCM患者的预后与其心理状态、饮食习惯、活动耐力等多种因素有关,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8]。
循证护理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护理活动有据可依,通过利用具有研究证据的可行性护理技术,结合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科学性的护理干预[9]。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6MWT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提示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DCM患者心理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将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应用于DCM患者中,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灵活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配合病友的经验交流及家庭的大力支持,能显著减少患者滋生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控制病情[10]。对患者所进行的循证护理认知干预,基于患者疾病认知度,从疾病、治疗、护理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自我及护理的认识,端正态度,有利于治疗及护理的开展;行为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有效控制疾病风险因素,增强疾病控制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1-12]。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不仅可促进患者生理机能的恢复,还可避免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DCM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