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乐迪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每个人都同ta聊天,是万年老好人,只是ta无论做什么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生活中好像没什么是不需要ta操心的事,经常凌晨两点回忆起自己白天的糗事。
人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和其他特征一样呈正态分布。也就意味着,有部分共情能力较弱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处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那些共情能力强的人则显得“大爱无疆”,总能快速地觉察出别人的心情变化,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需要额外肩负一份别人的情绪。
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件事是,人的情绪就像体力精力一样是有限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带来伤害。只有正确地共情,才能在避免自身情绪疲劳的同时,给他人带来最大的情感支持。
当我们共情他人时,自己的情绪是必须受到影响的,当你接收到情绪的时候,首先问问自己,ta的情绪来自哪里?和我有什么关系?我需要为ta的情绪负责吗?这样理性的思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被卷入的过程,划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边界,从而更加轻松地跳脱出别人的情绪和思维过程。要知道你并不是造成ta苦恼的主要责任人,也不是可以拯救ta的唯一人选,所以不必为自己没有全心全意帮助别人排解苦恼而产生愧疚感。
接近别人的痛苦时就像吸二手烟一样,是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这个时候,也可以尝试敷衍式共情。比如只是简单重复对方最后一句话,或者做一些诸如“嗯嗯”“你说的有道理”“我理解你的感受”“太让人生气了”“这不是你的问题”之类的回应。因为倾诉者需要的往往只是一份心理支持,只要让对方知道有我们的陪伴,就能够帮助对方缓解很多痛苦。
还需要注意的是,正处于情绪中的人一般自己也还没搞明白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候,与其盲目地给建议,不如通过提问了解更多信息(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他做了什么?你自己觉得呢?怎么能让你好受点?之后你想怎么做?……)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倾听就好了,这些提问恰恰能帮当事人理解自己的问题。
过度在意他人的情绪还容易带来某种自卑,听见身后有人小声聊天,都觉得是在议论自己;看朋友圈有人发小作文,也会忍不住对号入座……那些完全自导自演的担忧和揣测,让我们什么都不做就把自己折騰个半死。
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就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情绪精力”了——划分好人际关系的层次,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而不是想着讨好所有人。
此外,多和积极的人聊天也是一个充电的过程。总是做他人负面情绪的接收者,是对自己生活的严重摧残。
希望大家都成为更加积极快乐的人,别因为自己的敏感善良,被外界的情绪过多左右呀。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