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黄海燕,王绚丽,徐福英
(1.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山东 烟台 264003;2.山东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全域旅游、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文旅消费和供给转型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等共同驱动国内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同样赋予旅游类高职专业新的使命与任务:培养足够数量的适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背景下,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教职成〔2020〕7 号),两个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行动举措、评价体系和组织实施等,更是提出要“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和行动纲领。文旅行业发展对新人才的需求驱动以及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推动,需要旅游类专科高职采取创新性举措应对新形势下旅游类高职人才培养与供应问题,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
长期以来,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在很多情形下被视作中等职业教育(含各类技师教育)和本科学位教育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其自身的独立性、特殊性以及专业建设的内在规律未能为很多教育工作者所正确认知。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旅游类专科高职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按照“中职+”的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即认为专科高职是中职教育的加强版;一是按照“本科-”的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即认为专科高职是本科教育的缩减版。这两种模式使得旅游类高职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手段、整体特征等方面出现较大差异,具体如表1 所示。
由表1 所示,“中职+”模式下的旅游类高职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技能本位”,在培养手段的选择上以中职教育为参照进行调整、完善或强化,使得毕业生与中职学生相比,技术技能更加全面、深化和精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各链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整个人才培养系统体现出“强技能,重教学,弱科研”的特征,一方面导致专业未能较好地承担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使命,从而使得旅游类高职专业的竞争力在与中职相比时缺乏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结构的优化和训练,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从而使得旅游类专科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在旅游企业的管理类、策划类、营销类岗位上缺乏足够的胜任力和竞争力。
表1 旅游类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的“中职+”模式和“本科-”模式
“本科-”模式下的旅游类高职专业以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知识本位”,在培养手段的选择上以本科教育为参照进行调整、缩减或优化,使得毕业生与“中职+”模式相比,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得以强化,人才培养的普适性得以提高。但由于整个人才培养系统体现出“重科研,轻教学,弱实践”的特征,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态发生变化,不愿意从事基层操作岗位,导致学生的行业内就业率和停留率都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本科-”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缺乏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导致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要求。
由表1 可知,无论是技能本位的“中职+”模式,还是知识本位的“本科-”模式,均无法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也都无法形成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巩固自身的主体地位。为突破这种困境,旅游类专科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寻求人才培养类型的精准定位并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系统。在综合评判“中职+”和“本科-”模式优劣势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旅游类专科高职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能力本位”,其内在逻辑如下:
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截至2019 年)中,旅游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6 个专业。与其它专业类,尤其是与工科类专业相比,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多为一线服务接待类、二线操作协调类岗位,这些岗位基本都属于经验操作型,知识含量低,很难像计算机、烹饪等专业,形成对其它专业学生的技术门槛。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类专科高职采取技能本位的“中职+”模式难以形成相对于其它专业的竞争力。
虽然旅游类专科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多为服务类岗位,情感投入度高、注重与顾客的沟通以及同事和工序之间的合作,故对从业人员的自我认知、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沟通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对于走管理路线的毕业生而言,组织协调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论是技能本位的“中职+”模式,还是知识本位的“本科-”模式均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商塑造以及全方位的能力训练。
2001 年4 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方案与途径、评价标准等问题。2014 年3月,教育部工作会议明确要推动600 多所本科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此后,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2001 年4 月开始,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从概念提出到制度设计再到政策推动已经整20 年,但从整体上看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等未能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相应改变,导致多数本科院校仍然要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参与考核并获取相应资源和生源,转型动力不足;二是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部分院校虽然提出要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坚持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知识本位”惯性,导致目标与手段之间不匹配。[3]在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不畅的背景下,坚持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使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在行业资源获取以及毕业生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经验数据表明,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中70%的人员第一学历是本科以下),而且也为专科高职试办本科甚或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坚持能力本位,要求教育主体在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并训练学生的各种与知识转化和应用相关的能力。中职院校无论在治理结构、实习实训场所、办学资金来源、合作企业层次、生源水平与招生渠道等硬性条件上,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开展等软性条件上,都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坚持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使旅游类专科高职形成与中职教育的差异化优势。
旅游类专科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存在四种发展诉求:一是在业内高质量就业,成为旅游企业的技术精英、服务专家或者职业经理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与相关服务组织以及各类组织中的服务类和行政管理类岗位实现跨界发展;三是在经济型酒店、民宿、餐饮、旅游中介、旅游文创等领域创业发展;四是通过专升本、自考、成人高考等到本科院校深造。但技能本位的“中职+”模式无法给予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知识本位的“本科-”模式使得学生在行业内发展的意愿不高且就业初期的社会适应力和价值创造力不高,而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则能较好地统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新形势下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使命,提升相对于中职教育、本科教育以及专科高职其它专业类教育的比较优势,必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构建相应的培养系统。从系统构成的角度看,构建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需要解决如下三个关键命题: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坚持“知识+素养+能力”三位一体,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旅游类专科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是“能力本位”的,原因在于:第一,旅游类专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相对薄弱的学科基础和社会科学的求优性,决定了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仅与学生掌握的知识量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学生转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优秀的素养更多地取决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抑或是长期实践的磨砺和积淀,高等教育只起到辅助和提升作用;第三,能力培养则主要是学生在成年之后通过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或经验积累而实现,这正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和比较优势所在[3]。
因此,构建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首要命题便是:精准分析行业所需各类人才的职业标准,科学界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形成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具体表现及达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围绕能力达成所需的知识体系合理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职业经理人一般都会成为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针对此目标,院系应首先精准地界定新时期酒店业所需的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共性能力及岗位表现,再从能力达成角度分析每项能力的形成机理与人才培养手段,最后则是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设计以及“三教”改革等保证上述人才培养手段的系统化和高质量开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能够在业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旅游类专科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后要具备持续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能力。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要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不外乎三种手段:一是通过高频率的实践训练,促进个体行为技能的提升和多样化,缺点是成效缓慢;二是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改变认知,强化技能,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三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传授(各类学校教育),提升知识深度和思维高度,缺点是缺乏针对性并难以直接转化为行动技能。因此,从提升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仅靠院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产教融合将行业企业的资源引入到人才培养系统之中来。
对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而言,要推进产教融合,首先要精准识别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利益结合点,从而形成充分的融合动力,如专业学生到旅游企业开展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便是很好的结合点,一来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相应的福利待遇,缓解学校教学条件的不足;二来院校组织学生实习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的用工成本,缓解用工紧张并增加管理人才储备[4]。其次,要综合考虑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和融合阶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融合手段,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在与酒店企业的合作中,可以由最初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推荐学生实习与就业,到聘请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队伍,再到校企共建各种性质的订单班、校企联合招生,最后到校企共建经营性实体,成立产业学院甚或整体上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等,从而逐步将更多企业的资源引入到人才培养系统中[4]。再者,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旅游类专科高职院系除了引入企业的优质资源,向企业输送各类人才外,还要积极开展针对合作企业的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并联合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和技术研发,从而通过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开放共生和同频共振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只有构建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健全、作用充分”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高效运行。首先,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邀请或聘请行业企业的中高级管理者、技术精英、培训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操作性较强或紧跟业界前沿的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联合开发教材和建设课程、合作申报教科研项目等,一方面可以充实和壮大旅游类专科高职专业师资队伍,促进专兼职教师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业界兼职教师的专长,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5]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教师队伍有充足的数量,还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发展路径和业务专长要互补、要多样化和全面化。理想情况下,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包含教学积累型、科研突破型、专业建设型、社会服务型、技能竞赛型和传带帮扶型六大类。旅游类专科高职院系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结合个人实际和比较优势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并为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而使毕业生具有胜任目标岗位的能力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地达成能力。与一般的高校教师相比,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应当突出:(1)能够熟练掌握启发式教学方法,能结合课程内容提出探究性问题,能启发和带领学生思考并能给出问题的解释性回答,从而能够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之中,在精准地掌握所学理论的同时,训练其思维能力;(2)能够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所承担课程具有完整的案例库,且至少有1/3 的案例为原创型案例,从而在带领学生了解业界动态的同时,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具备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能够积极引入外部优质教学资源并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4)能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对主讲课程能够形成观点体系、经验总结和模式提炼。在研究能力上则应当突出:(1)能针对合作企业开展案例研究;(2)能结合从事专业,对所在区域的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此,院系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与进修,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制度,并为教师赴企业调研、开展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提供充分支持。
最后,还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的作用发挥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作用。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中承担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课程教学的承担者、实践教学的指导者以及学生价值观念塑造者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者等多种角色。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师增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具体可通过: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的专长权基础,并推动具有强专长权的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完善教师对学生对学业评价的配套制度,赋予教师在学生评优、入党、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评价权;深入挖掘人格魅力型教师,提高其权力发挥的精准度[6]。另外,借鉴和引入学位教育中的导师制度,是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中专业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的最有效载体。为此,需要在学位教育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专科高职教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从制度设计和实施条件两个层面对旅游类专科高职导师制进行科学设计:在制度设计方面,要精准建构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并合理确定导师的角色与职责定位;在实施条件方面,则要确立合理的专科高职导师评价体系和工作报酬体系。[7]
综上所述,无论是技能本位的“中职+”模式,还是知识本位的“本科-”模式,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旅游类专科高职专业建设的需要。综合考虑旅游类专业的低技术门槛、就业岗位的高能力要求、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型困境、中职教育的条件障碍以及毕业生的多元化和持续化发展等因素,本文认为旅游类专科高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在培养系统的构建上解决好能力本位的贯彻落实,产教融合的系统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作用发挥三个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