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 峰 徐 辉
在处理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和当地社会整合的问题上,融合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各种形式的融合教育中,融合课程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实现移民融合的重要手段;而在融合课程的实践上,德国的融合课程改革成为各国借鉴的典范,对于破解我国现有来华外国人的融合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德国的《移民法》(Zuwanderungsgesetz)改革了现有融合课程,推出联邦统一的“融合课程”(Integrationkurs)。这是德国第一次从联邦层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融合课程,并得到法律保护。①Mediendienst-integration. 10 JAHRE ZUWANDERUNGSGESETZ 'Die Integrationskurse sind eine Erfolgsgeschichte'[EB/OL]. [2019-09-23]. https://mediendienst-integration.de/artikel/bamf-praesident-schmidt-kommentar-10-jahre-integrations kurse-erfolg.html.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德国移民教育政策与理念:有的从文化多元出发,认为德国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以 “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②岳伟, 邢来顺. 文化多元主义与德国的移民教育政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05): 119-125.有的从融合视角出发,研究德国出台的社会整合措施,促进移民整合。③陈于青. 德国的移民教育[J]. 宜宾学院学报, 2013, 13(02): 118-121.有的以《融入法》为例,研究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难民融入的问题。④郑春荣, 倪晓姗. 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难民融入的挑战及应对[J]. 国外社会科学, 2016, (06): 75-83.有的从反对社会歧视出发,认为德国移民教育政策是防范德国青少年暴力活动和防范新纳粹等极端势力的必然要求。⑤刘丽丽. 德国移民教育政策评析[J]. 理论前沿, 2005(21): 38-39.有的强调移民子女的教育政策,关注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成因、现状以及特点,着重研究移民子女的宗教与语言教育。⑥范莹莹. 德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成因、现状、特点及启示[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3, 34(04): 63-69.有的从德国劳动力缺口和移民融入的双重视角出发,从整体视角研究德国移民教育特点,认为德国移民教育具有浓厚的经济导向色彩,并呈现出移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⑦杨琴, 徐辉. 德国移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新趋势[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43(02): 95-99.有的强调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⑧杨丽波, 蒋胜松. 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J]. 成人教育, 2018, 38(05): 90-93.总体而言,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德国移民教育政策与理念,研究视角有融入/融合教育、多元教育、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反歧视)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政策出发,以宏观的视角研究德国移民教育的整体概况。在对移民课程的研究中,岳伟研究了德国各个州的历史课标,从德国地方课程的视角挖掘了德国历史课标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⑨岳伟, 邢来顺. 文化多元主义与德国的移民教育政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05): 119-125.总体而言,国内对德国移民教育中融合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本研究将聚焦德国“融合课程”(IK),通过梳理相关政策与法律文件、评估报告与学术文章,分析课程背景、现状、成效并得出相关启示。在立足国内中文文献基础上,主要采用三类德语文献:一是政府部门的法律和政策文本、政府公文和报告,如德国教育部 (BMBF)、移民局(BAMF)、联邦政府、德国宪法保卫局(BfV)、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德国司法部(BfJ)和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等;二是德国学界的期刊论文,如博士论文、专著和期刊作品;三是德国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报告,如巴伐利亚州经济协会(VBW)等。
德国移民教育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访客工人(Gastarbeiter)”涌入德国,德国移民教育开始萌芽。纵观德国半个多世纪移民教育史,德国移民教育经历了萌芽、发展、争论和回避多元、多元化、多元与融合的过程。①Maria Pavone. Migration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schulische Bildung in Deutschland und Italien[D]. Ravensburg: Pädagogische Hochschule Weingarten. 2014: 29-35.在2000年之后,全球化和移民潮对德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德国步入多元文化社会并承认移民国家身份,移民融合教育成为多元文化社会中德国移民教育的核心问题。
纵观德国移民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经历了四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后大量来自从东欧各国的德国侨民、难民与流亡者;第二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劳工移民,被称为 “访客工人”;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难民与侨民,包括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避难者和难民,以及从前苏联、波兰和罗马利亚返回的德意志侨民;第四次是2000年之后来自东欧的外籍劳工以及中东地区难民。在移民教育史上,20世纪60年代,移民教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教育模式:访客工人模式(Gastarbeiter Konzept)与融合模式 (Integrations Konzept),外国人教育(Ausländerpädagogik)理念开始出现。②Maria Pavone. Migration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schulische Bildung in Deutschland und Italien[D]. Ravensburg: Pädagogische Hochschule Weingarten. 2014: 29-35.20世纪70年代,一方面,学界对外国人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化并引入多元文化教育(Interkulturelle Erziehung)理念;另一方面,两种对立的教育模式同时在学校实施。20世纪80年代,由于德国民众对移民问题的不安与焦虑,德国教育界要求外国移民父母要么“让孩子进入德国学校读书,要么卷起铺盖回家”。③Maria Pavone. Migration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schulische Bildung in Deutschland und Italien[D]. Ravensburg: Pädagogische Hochschule Weingarten. 2014: 29-35.外国人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所取代。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在1996年签署决议,将多元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实践范畴,并成为德国学校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④KMK. Interkulturelle Bildung und Erziehung in der Schule-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25. 10. 1996 i. d. F. vom 05. 12. 2013) [R]. 2013.多元文化教育最终进入学校实践领域。
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移民国家确立、全球化人才战略以及移民呈现的复杂问题催生德国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政策法规扩大了移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积极推动移民融合。2005年生效的新“移民法”使德国联邦政府承认德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并把促进移民融合作为国家使命。德国政府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社会融合,才能使德国移民不仅展现其文化和社会多样性,而且发挥其经济潜力。⑤BMBF.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6-Ein indikatorengestützter Bericht mit einer Analyse zu Bildung und Migration[M].Bielefeld: W. Bertelsmann Verlag, 2016:162.在政策层面,德国联邦先后于2007年、2010年出台《国家融合规划》(Der Nationale Integrationsplan)、《联邦融合项目》(Bundesweites Integrationsprogramm)两个移民政策,对移民教育作出了整体规划。在这两个政策中,融合成为联邦政府在移民上的中心线和主轴,以此展开移民教育其他维度。在对融合的解释中,联邦政府把融合划分为语言融合、教育融合与社会融合三个维度。①Bundesamt für Migration und Flüchtlinge. Bundesweites Integrationsprogramm [R]. Berlin: BMF, 2010: 10.2016年出台的《融入法》,把语言融入和职业培训作为新移民融合的重要举措。②郑春荣, 倪晓姗. 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难民融入的挑战及应对[J]. 国外社会科学, 2016(06): 75-83.德国分别在2006年、2016年《德国教育白皮书》中以专题形式阐述德国移民教育现状,并以移民“融合”作为德国移民教育的核心理念;移民“融合”的具体内涵包括“移民平等参与德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教育领域,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把移民融合定义为移民在各学段(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参与,学校要尽力使移民学生获得最大学业成就;此外,德国政府还强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③Mediendienst-integration. 10 JAHRE ZUWANDERUNGSGESETZ 'Die Integrationskurse sind eine Erfolgsgeschichte'[EB/OL]. [2021-3-23]. https://mediendienst-integration.de/artikel/bamf-praesident-schmidt-kommentar-10-jahre-integrationskurseerfolg.html在此融合理念下,德国希望接受移民教育的人能“生活自立、获得均等机会并找到一份符合自己爱好和能力的职业”。④BMBF.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6-Ein indikatorengestützter Bericht mit einer Analyse zu Bildung und Migration[M].Bielefeld: W. Bertelsmann Verlag, 2016:161.
1. 德国对技术移民需求剧增
德国需要大量外籍技工补充德国劳动力,保持其在传统领域譬如冶金、汽车以及新兴领域譬如生物、IT方面的优势地位。在专业技术领域由于人口老龄化,职业培训的新人不够,德国存在普遍的“用工荒”。据德国经济研究院2018年的德国经济报告显示,德国在MINT(数学、信息、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技工的缺口高达49万。⑤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MINT-Frühjahrsreport 2018[R]. Köln: 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2018: 22-30.因此,具有职业资质,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移民成为德国工业成长的优质劳动力。同时,在高端人才领域,德国也通过各种研究计划(如中德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延揽世界人才,并为德国服务。在吸引技术移民的同时,为技术移民伴侣或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也是移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2. 移民在多元社会中处境不利
虽然德国1/5的人口有移民背景,但是移民在多元社会中处境不利。首先是移民一直遭受极端主义威胁,如新纳粹主义、反伊斯兰Pegida运动等等。⑥BfV. Arbeitsfelder[EB/OL]. [2020-12-11]. https://www.verfassungsschutz.de/de/arbeitsfelder.Pegida意为“反欧洲伊斯兰化的欧洲爱国者”,该运动目的一方面是要保卫犹太教与基督教共同所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限制外来移民(尤其是阿拉伯移民)。这是由于大量中东移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德国民众普遍信奉基督教。①Pegida[EB/OL]. [2020-12-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gida.此外,移民由于语言不通、社会融入度低,在教育和社会中都处于不利境地。从教育体系来看,移民学生在入学率、学业成绩以及肄业率上始终与非移民学生存在差距;在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的职业培训中,移民学生过渡期长,职业培训资格通过率明显低于非移民学生;德国教育体系对移民的融合教育也不够深入。②BMBF.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6-Ein indikatorengestützter Bericht mit einer Analyse zu Bildung und Migration[M].Bielefeld: W. Bertelsmann Verlag, 2016:170-178.在社会生活中,不论第一代移民还是在德国的第二、三代移民大多面临德语能力差、难以适应德国社会生活准则、不尊重女性权益等问题。总体而言,移民在德国处境不利,如何让移民顺利融入德国社会是移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3. 德国缺乏统一的移民教育融合课程
在新《移民法》以及“融合课程”实施之前,德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移民设置了两套不同的语言培训体系。③Zimmer Veronika. Anspruch und Wirklichkeit von Integrationskursen im Lichte erwachsenen-pädagogischer Forschung[D].Westfälischen Wilhelms-Universität, 2019:34-65.外籍劳工和欧盟成员国公民可以参加德国劳工及社会事务部 (BMA)提供的语言培训课程体系。德国劳工及社会事务部则委托外籍劳工德语联合会具体负责并组织。德国侨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Asylberechtigten)则可以参加另一套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语言培训课程体系。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德国侨民和配额难民则参加德国教育部(BMBF)提供的学术语言训练项目。这一项目由奥托−贝内克基金(Otto-Benecke-Stiftung, OBS)负责实施。年轻的德国侨民、难民和庇护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参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保障基金提供的语言培训;二是参加高等教育保障基金提供的语言培训。这两项培训都由德国家庭、老年人、妇女和青年部(BMFSFJ)负责。图1显示了《移民法》以及“融合课程”(IK)实施之前德国对移民提供的语言培训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之前针对移民的语言培训课程政出多门、体系复杂,缺乏统一的课标、内容和评价体系,难以进行评价。此外,这些课程只限于语言培训,没有把语言培训与国情教育整合在一起,即把实践技能训练与国家认同教育合二为一。因此,德国政府在2005年出台 《移民法》,设立“融合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语言培训课程体系,把实践技能与国家认同教育合二为一。
图1 2005年德国不同移民类型的语言培训课程
总体而言,由于德国移民教育的历史发展、德国社会对移民的巨大需求、现有移民在德国社会中的处境不利以及德国缺乏统一的移民融合教育课程促使了融合课程改革这一时代性需求。
德国联邦通过《移民法》对“融合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合并了分散的融合课程,从国家层面统一了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并在联邦范围内实施;“融合课程”成为德国联邦融合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经过不断的改善和修订,融合课程形成了完备的目标、内容和实施体系。
融合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移民融合,实现移民的社会参与和机会均等;移民通过对德国文化、历史、德国宪法的政治观念的理解以及对法律和政治机构的接触和交流,获得积极处理新生活的能力。①BAMF. Konzept für einen bundesweiten Integrationskurs[R]. Berlin: BAMF, 2015: 1-35.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充分的德语知识,并通过基础和中级德语课程使其德语达到B1水平。②该评级来自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Gemeinsamer Europäischer Referenzrahmen--GER),它将语言水平分为3个等级:A−−基础水平、B−−独立运用、C−−熟练运用。每个等级又分为2个级别:A1, A2;B1, B2;C1, C2。德国国情课程的目标是传授德国法律、历史和文化知识,尤其是德国的民主国家价值观念以及法治国家基本原则:权利平等、容忍和宗教自由;学习德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知识;明白自身权利和相关责任以正确行使自己的公民权。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融合课程”不仅是德语语言和德国国情的教育,而且是国家认同的教育。该课程不只涉及德语知识,而且包括德国历史、文化、政治与法律等知识,目的就是既要培养移民融入德国社会的实践能力,又要培养移民的德国认同感和德国价值观,形成国家认同。③BAMF. Konzept für einen bundesweiten Integrationskurs[R]. Berlin: BAMF, 2015: 1-35.
此外,融合课程还强调培养相互尊重和宽容的多元文化能力,即正视与尊重多元文化,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展现移民文化与社会多样性,培养多元文化能力,并在职业教育与就业中发挥移民的多元文化能力。在融合课程中,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减轻学员在新文化环境中的生活负担,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文化并获得文化认同。
融合课程的对象首先是准备在德国长期居住的新移民,其次是部分在德国长期居住但需要进行语言与社会知识培训的移民。融合课程的设置包括两种课型:德语语言课程与德国国情课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德国融合课程包括德语基础语言课程(300课时)、德语中级语言课程(300课时)和德国国情课程(100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语言课程大概需要半年时间完成;在通过德国国情课程结业考试后,可以获得融合课程资格证。该证对于移民就业和继续学习具有认证作用。
语言课程大纲《融合课程课程大纲——德语作为第二语言》由德国语言教育权威机构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编写,该大纲根据移民基本需求编写主题内容,重点强调移民的口头言语行为能力。德语语言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员德语水平达到《欧洲标准语言等级(GRE)》的B1级水平(德语中级),从而使移民能处理日常交际需要以及简单的工作语言需求。
德国国情课有100学时,目的是教授联邦德国历史、文化、法律体系的基础知识。德国国情课的重点内容是联邦德国民主价值观、基本法律原则、平等思想、宗教自由以及相互包容,其基础是“联邦德国国情课程大纲”。①BAMF. Konzept für einen bundesweiten Integrationskurs[R]. Berlin: BAMF, 2015: 1-35.德国国情课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人与社会、历史与责任、民主政治。民主政治讲授的内容有:德国政体的基本构架、公民基本权利与责任、宪法政体下的联邦机构、政党、福利体系、政治参与。历史和责任讲授的内容有:纳粹的罪行及其后果、1945年后德国重要的历史节点、德国和欧洲的生活状态。人与社会讲授的内容有:在家庭和其他生活空间中的共同生活、德国的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共同生活、宗教多元化。
总体而言,融合课程的内容充分贯彻了融合、多元、平等、实用的理念。融合课程的设立体现了联邦德国的国家意志并展示了德国对移民的整体要求:尊重移民背景学生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共荣。此外,德国在教育系统中充分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体现了对移民背景学生的平等待遇。最后,为移民背景学生拓宽职业教育道路,展现德国移民教育实用性,使得移民在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竞争力,从而能自食其力,成为德国大家庭的一员。
在移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中,联邦政府不仅以政策法律予以制度保障,而且通过整体规划有序推进融合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教师培养上也注重招收多元文化背景教师,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1. 主管部门
德国联邦政府指出“融合课程”作为联邦使命,不仅是维护德国基本价值理念和文化自觉,更是维持现有的自由、民主社会秩序的保障。①Deutschland Bundesregierung. Der nationale Integrationsplan: neue Wege - neue Chancen[M]. Bundesregierung, 2007: 12-20.为了保障融合课程顺利实施,联邦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制度上予以保障,表现为:第一,联邦政府给予制度保障。近年来,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扩大移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积极推动移民的融合教育。2005年的新《移民法》承认德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并把促进移民融合作为联邦使命。此外,联邦政府2007年出台《联邦融合规划》、2010年《联邦融合项目》指出融合课程不仅是传授德语知识,更是培养移民德国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2016年联邦政府又出台《融入法》,把语言融入和职业培训作为移民融合的重要举措。②BfJ. Integrationskursverordnung-IntV [M]. 2017: 3-8.第二,德国移民局进行整体规划。2005年,德国移民局(BAMF)制定并颁布“联邦融合课程手册”,这是对“融合课程”的整体规划。2015年,德国移民局基于2007年德国内政部(BMI)的课程评估、2007年实施的国家融合计划(NIP)以及2012年实施的融合课程法规(IntV),修订并颁布“联邦融合课程手册”修订版。③BAMF. Konzept für einen bundesweiten Integrationskurs[R]. Berlin: BAMF, 2015: 1-35.“联邦融合课程手册”为办学者和学员整体规划了课程形式和内容。“联邦融合课程概念”成为了融合课程的实施基础,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方向与基本参考。
2. 实施机构
融合课程主要由成人教育机构实施,德国的公立或私立成人教育机构都可以申请实施融合课程。④同本页③。在实施中,成人教育中心(VHS)成为融合课程的主要承办方。成人教育机构在实施融合课程中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以建构主义成人教育观为原则。针对新到德国的成年移民,融合课程以建构主义成人教育观为原则。成人学习不同于学校的学习,他们只学习生活亟需的知识和能力,即“可连接性”。建构主义成人教育观认为知识和信息不同,信息只有经过学习者积极加工并符合之前的认知结构才能转化为知识。此外,成人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和学习,因此成人的学习是意义学习。成人的意义模式又是根据成人的生活经历发展而来的,信息只有在学习者看来有用的情况下才会转化为知识。因此,成人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成年移民学习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交际需求、对目的语的态度和学习路径以及在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范畴;内部因素包括语言学习经历、语言学习策略和家庭用语状况。教师在教法选择上必须考虑相关因素;教学法要考虑成人学习环境和二语习得基础;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第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融合课程在实施中,围绕学生展开各项教学活动。移民学员在开始语言课程学习前首先需要参加分级考试,以确定学员语言水平,从而为学生分配正确的学习阶段。分级考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经验基础,对于学员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开展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基于学员的经历进行裁剪,学员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感兴趣和与生活相关的话题。这对德语作为二语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贴近需求和兴趣的内容唤起学员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从而加深学员的印象。在教学形式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员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伙伴关系并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一名学员在访谈中说道:“我们的老师很好。他们在课程要求之外,还给我们谈论其他的话题,比如政治问题或者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啦之类的话题。我们还看德语电影。……C老师在我们听不懂时候,会在黑板上画画进行解释,还会用各种姿势演示给我们看。……我真的很喜欢这个课堂。老师很努力地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刚开始我们用简单的词说天气呀、自然啊什么的。接着老师努力让我们进行简单对话,然后把想到的意思用词语表达出来,这真的很有用。”①Zimmer Veronika. Anspruch und Wirklichkeit von Integrationskursen im Lichte erwachsenen-pädagogischer Forschung[D].Westfälischen Wilhelms-Universität, 2019: 34-65.最后,建立良好师生与同伴关系,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一名学员在访谈中说道:“课堂上民主化的学习氛围帮助我从一个主题学习到下一个主题。如果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就会提出来,有人就会回答我。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和睦而友善的学习氛围,而且这种师生平等的理念对我们学习真的很有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专心在对话上,并努力听懂老师的语言。但我听得懂每一个字时,我感到很兴奋。”②同本页①。第三,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了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德国政府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在《融合课程法规》中进行了详细说明。该法规规定,要想在融合课程中教授德语,教师需要有德国作为外语或二语的专业学习证明;如果缺乏相关资格证明,教师必须在参加政府提供的资格认证后才能上岗。③BfJ.Integrationskursverordnung-IntV [EB /OL]. (2004-12-13) [2021-3-23]. 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intv/.该资格认证的目标是教师能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率的课程教学。具体而言,教师能了解移民的需求、目标、移民原因以及学习基础;能在标准的语言课程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灵活的备课、授课和评课;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测试并分级;能将移民的生活情境与课程结合起来;能与同事相互合作;能给予学员学习建议和提供相关资讯。①BAMF. Lehrkräfte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Handlungsempfehlungen zum Netzwerkaufbau[M]. Berlin: BAMF. 2011: 5.教授德国国情课的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证明,以实现课程目标,即“教授德国法律、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常识和知识,特别是德国的民主国家价值观、法制原则、平等、忍耐和宗教自由”。②BfJ.Integrationskursverordnung-IntV [EB /OL]. (2004-12-13) [2021-3-23]. 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intv/.
自2005年开展“融合课程”以来,已有过百万的移民通过该课程学习了德语知识和德国国情相关知识,提高了德语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促进了对德国国情的理解,同时对德国的认同感增加,能自觉遵守德国的社会规则。③BAMF. Das Integrationspanel−Langfristige Integrationsverläufe von ehemaligen Teilnehmenden an Integrationskursen[R].BAMF. 2013: 7-10.融合课程不仅吸引了德国的新移民,而且大量在德国长期居住的移民也自愿参加融合课程。2007年德国内政部在课程评估后指出,融合课程“对德国融合政策的实施有质的提升,填补了移民的语言漏洞和不足”。④Katz, Christine, Sulmowski, Yen, S, Roth. Machbarkeitsstudie: zum Pilotvorhaben zur Nachhaltigkeits-orientierung von Integrationskursen[R]. Diversu. 2016: 19-20.在2009-2011年间,德国移民局也进行了3年的追踪调查,对参加“融合课程”的学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从融合课程毕业的学员在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有显著提高,并超过控制组。⑤同本页④。具体表现如下:
1. 德语知识与能力明显提高
在2011年的受访学员中,有2/3的学员达到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B1语言水平,表明学员的德语知识切实得到了提高。这些学员在课程开始时语言水平只有A1水平。在实地观察中,大部分受访学员(70%)学会了融合课程中的的德语知识并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培训学员在家庭、与朋友交流中和德语文本的阅读理解上使用德语的机会比控制组更多。在参加融合课程后,培训学员德语能力提高。至少一半的学员在自我报告中指出在毕业后常常使用德语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提高了学员德语表达能力以及与德国人交流的机会。随着德语水平提高,移民与德国人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对促进移民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的调查发现在参加工作的毕业学员中,有3/4的学员会在日常工作中会利用掌握的德语与德国人保持经常性接触。培训学员在德国的就业能力提高,更容易找到工作。在2009年,毕业学员的就业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而控制组只有3个百分点。其中,在毕业学员中,男性学员获得全职工作的比例不断提高,从2009年的34%提高到2011年的51%,失业率也从2009年的43%减低到2011年的27%。此外,毕业的培训学员在与子女的交流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会用德语与子女交流;在教授子女阅读时,有47%的受访者几乎全部使用德语,而控制组为42%。在有关子女学校教育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融合课程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特别是在与教师和家长的谈话中,分别有78%和76%的受访者认为融合课程的知识为他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
2. 对德国认同感上升
在国家认同上,2011年有68%的受访学员表示对德国有强烈的认同感,而控制组仅有61%的表示对德国有认同感。追踪调查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培训学员对德国的认同感显著提高。此外,在对是否长久居住在德国的态度上,87%的培训学员希望在德国定居,而控制组则为77%。总体而言,在培训课程结束3年后,从融合课程毕业的学员在文化、社会和情感融合上都高于或等于控制组。融合课程提高了移民的德语知识能力,并体现在日常交流、德语媒体和子女照料上。在情感方面,他们对德国体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经常与德国人交流并感受到更少的歧视。融合课程不仅是语言传授,更是通过对移民“赋权”,提高了移民的适应能力和国家认同感。
德国教育学家多恩豪森(Dollhausen, K.)认为“融合课程成为促进移民融合的基石”。①Dollhausen, K. Integrationsförderung als Herausforderung für Weiterbildungsorganisationen. REPORT Zeitschrift für Weiterbildungsforschung[J]. 2006(2): 9-20.德国融合课程改革对我国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如少数民族融合、港澳台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等问题。
教育要面向时代与社会需要,改革相应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设计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方针,并落实到学校各层面如教师、课程和教材上。德国移民教育的根本动因来自德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在德国进入移民社会之前,德国教育深受德国统一后的德意志民族意识影响。在19世纪,普鲁士逐渐统一德国各城邦,德国民族意识崛起。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形成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在此社会背景下,德国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意识,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德语成为通用语(方言和其他语言被禁止)、德国文学(非世界文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课程聚焦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传统;这一教育理念持续影响德国教育直到二战后,其课堂教授的内容有:德国是如何发现“美洲”的、土耳其人被视为西方国家的威胁、宣言基督教危机和伊斯兰威胁论等等。二战后,由于德国民主化改革以及移民群体大量涌入等因素,德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在2005年德国政府承认德国是移民国家时,移民背景人口占据德国总人口的1/5,多元文化的德国社会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在此新社会背景下,德国的教育也积极改革,面向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从而催生了移民教育以及新的移民教育理念,即融合、多元、平等、务实。
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移民教育问题后,德国教育界就提出了两种移民教育概念框架:访客工人概念模式与融合概念模式,并从中生发出外国人教育的概念。随着不断的讨论与研究,融合概念模式成为主流,外国人教育的概念也被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所取代,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直到1996年德国全面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经过近30年的讨论,终于确定统一的移民教育理念,并在学校推行多元教育模式,最终全面铺开移民教育。在这期间,德国教育界对移民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从中摸索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形成完善的理论建构。正是由于30多年的积累,为德国在千禧年后全面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贯彻移民教育的新理念奠定了基础。移民教育完善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使德国在移民教育上稳步前行。
多元文化不等于多元伦理与多元价值观,多元社会要在基本价值观和社会伦理道德上实现多元一体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移民背景学生与非移民背景学生共同的对话基础,形成统一的、以德国《基本法》为基础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规范。从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来看,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影响。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同伴、老师和家长构塑的社会语境下,儿童会不自觉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社会归属感和自我角色认定。可以说成长阶段对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德国选择在儿童成长时期全面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要让不同种族、文化和语言的德国儿童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规范,在共同的框架下展示多元文化的魅力,达到“多元一体”。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把多元文化能力定义为“在一个多元、全球化的社会做出负责任行为的一种核心能力。多元文化能力不仅是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以下能力:独自反思自己对他者的印象并与他者建立联系,以及认识和反思产生这些图像的社会框架”。①KMK. Interkulturelle Bildung und Erziehung in der Schule-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25. 10. 1996 i. d. F. vom 05. 12. 2013[R]. Berlin:KMK, 2013.也就是说,移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不同肤色、文化和语言的儿童中熔铸共同的基石,以实现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保持德国社会的整体性,形成国家认同。
融合课程旨在使所有儿童和青少年能不受其出身背景影响,全面参与学校教育以及给予充足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最好学业,形成和平、民主的共同生活。融合课程以人为本,有机融合了语言知识与国家认同知识,实现了融合、多元、平等与务实和谐共存。具体来看,融合课程是多元社会的背景下的融合,通过德国国情教育实现的是多元一体,而不是一元一体;只有让新移民通过融合课程获得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移民才能平等参与到德国社会生活中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德国的融合课程改革为我国实施多元一体理念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路径,为实施新时代我国教育新使命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教育情况,如少数民族融合、港澳台的国家认同、公民教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等,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统一的融合课程,则对新的教育使命具有辅助作用。比如,来中国的外国人的融合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大多数来华外国人都是近几年进入中国的,对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和生活习俗不甚了解。我国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或制度去帮助这些来华外国人融入我国的现有体系中。第二,中国的移民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外国人的融合教育也处于探索阶段,因而他国成功的移民融合教育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第三,从国家层面来看,融合教育将是我国从国家层面推行来华外国人融合的有力手段。因此,德国在移民融合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国家融合课程为我国从国家层面展开融合教育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