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文 刘久翔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210029)
骨肿瘤包括恶性骨肿瘤和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主要是骨肉瘤,在年轻人和60岁以后的老年人群中有着两个发病高峰。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均比较复杂,不同的分期对预后影响较大,早期不规范的治疗常导致较高的截肢和病死率。骨恶性肿瘤的教学是骨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不仅涉及骨科还涉及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多个相关科室,单一骨科的教学具有明细的限制性。既往骨恶性肿瘤的内容在本科生大四下学期外科教学中安排了3学时的教学,同时在大四上学期肿瘤学教学中安排了2学时的教学。我们分析了教学大纲,发现两者的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内外科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没有明显区别;而相关的外科肿瘤病理,骨肿瘤影像学读片等内容没有专门课程介绍,因此学生在学习骨肿瘤特别是骨恶性肿瘤时困惑和疑问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临床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上述情况,我校骨科教研室主动和肿瘤科教研室、影像科教研室、病理科教研室联系,探索进行骨恶性肿瘤的相关教学改革,在临床教学中引入MDT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骨恶性肿瘤全面综合的理解,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52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每组26人。A组男14人,女12人,平均年龄22.0±0.3岁;B组男13人,女13人,平均年龄22.1±0.4岁。教学内容为骨恶性肿瘤。A组采用MDT多学科协作教学方法,在2019年12月进行。B组采用传统的肿瘤科和外科分别教学的教学方法,由肿瘤科在2019年11月进行2学时课堂教学,外科在2020年6月进行3学时课堂教学。总学时均为5学时。A、B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临床骨干课程教学进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骨恶性肿瘤临床教学MDT团队由南京医科大学骨科教研室、肿瘤科教研室、影像科教研室和病理科教研室共同组成。临床医学本科生需掌握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读片、外科病理分期、恶性骨肿瘤诊断、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等。MDT教学团队在临床教学前3天集体备课,综合肿瘤学和外科教学大纲、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确各自的教学分工和教学内容,并挑选2例典型的骨恶性肿瘤多学科协作治疗病例作为教学案例。
A组采用MDT多学科协作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提前1天向本组学生发送骨恶性肿瘤的参考阅读材料和国外骨恶性肿瘤的诊疗指南,供学生课前预习。首先由骨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对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恶性骨肿瘤的诊断、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手段,包括新辅助化疗等进行详细讲解,约1个学时。然后由影像科教师对骨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讲解,包括四肢骨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Codman三角、日光放射现象、CT和MRI特征性改变、肺部转移时影像学表现、PET-CT检查的意义、怎么从影像学资料上判别肿瘤是否突破间室等进行讲解,约1学时。接着病理科教师对骨恶性肿瘤的镜下病理形态、大体形态、特异性的癌症基因的检测、病理分期等进行介绍,约0.5学时,随后由肿瘤科教师对骨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和疾病预后进行介绍,并针对四期患者进行肿瘤化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的选择进行讲解,约0.5学时。最后进行典型病例的教案教学,选取的2个典型病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骨恶性肿瘤的诊断,肿瘤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案。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4位教师进行引导并回答学的提问,最终教师结合病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再次强化和梳理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B组采用传统的内外科分别教学的方法,由肿瘤科在2019.11月行2学时课堂教学,外科在2020.06月行3学时课堂教学,共5学时。肿瘤科和外科教学均运用PPT展示结合教师课堂讲解对骨恶性肿瘤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包括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读片、外科病理分期、恶性骨肿瘤诊断、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等。
骨恶性肿瘤临床教学全部结束后,MDT教学团队对两组学生进行客观和主观教学效果评价。
客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标准化理论考核和综合病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理论考核包括对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读片、外科病理分期、诊断、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等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全部采用客观题形式。综合病例分析通过分析1个典型病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诊断,骨恶性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等进行归纳总结。标准化理论考核占60分,综合病例分析占40分,共100分。
主观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微信小程序提供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多学科协作的诊疗理念、完善对骨肿瘤全面科学的认知、教学方法满意度等5个方面,每项总分10分,按1-10分进行赋值。
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分布的两组连续数值变量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学生较B组学生在综合病例分析和对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读片、外科病理分期、诊断、GTM分期、鉴别诊断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A组与B组关于客观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x±s,分)
主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运用微信自带的小程序编辑发送,回收率100%。从5个方面的反馈结果显示,A组学生对MDT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法认可度高,A组教学效果较B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A组与B组关于主观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x±s,分)
肿瘤性疾病的教学一直是临床教学的难点,因为肿瘤教学常涉及多个学科的参与[1,2]。既往传统的骨恶性肿瘤的教学模式,各个学科各自为政,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忽略了学科的局限性,没有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沟通,孤立教学特诊明显,不利于教学的续贯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综合认知疾病的观念。同时单一学科教学阻碍了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整体性临床思维的养成,甚至有“肿瘤科教师觉得这是外科教学内容,而外科教师觉得肿瘤科已经讲过了,不需要再深入讲解了”的情况,出现“每个学科都讲解,每个学科都没讲透”的尴尬局面,临床教学效果差。针对骨恶性肿瘤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我们整合骨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教学资源,引入MDT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MDT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最早就是用于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通过多个学科专家对一个肿瘤病人的联合诊疗,共同确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MDT教学方法就是由MDT多学科协作临床治疗转化而来,指在教学中针对某个特定疾病,由多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联合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要点分别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综合的掌握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促进学生养成全面综合的思维能力和多科协作的诊疗思维。MDT教学方法有效地整合了临床教学资源,不同学科的教师针对不同教学目标进行各有专长的教学,达到了一站式教学的目的[3-6]。本次骨恶性肿瘤的MDT教学改革,各个专科的教师可以一起对骨恶性肿瘤进行备课,避免了单一学科备课时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充分的课前沟通,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诊断,肿瘤分型,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内外科治疗原则等教学目标的教学,避免了重复教学。同时由于多学科教师的共同授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和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1-5]。
综上所述,在骨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中运用MDT多学科协作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临床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形成多科协作的诊疗思维,有助于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