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应用分析

2021-11-15 12:19柳岸敏
科技视界 2021年31期
关键词:校企体系高职

韦 婷 柳岸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内与企业的操作与实践环节,掌握企业岗位中要求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1-2]。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岗位等,但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还存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脱节、“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等问题[3-4]。为了提升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以评价反馈体系为重点,将PDCA循环模型应用于校企双方联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联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满足企业与行业人才需求发挥了重要意义。

1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参与不够深入

目前校企双方联合培养普遍采用的方式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顶岗实习等,除学徒制在人才培养初期,企业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外,在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订单班与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追求短期效应,培养时间多为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或几周时间,因此存在校企合作时间短、合作不深入系统的弊端,导致学生所学课程基本删除现有课程体系部分内容、增加企业指定内容,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知识技能单一,局限于企业的某个岗位,在应用过程中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同时由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性不强,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导致学习目的性的缺失,从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长期发展。

1.2 校企联合培养缺少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未来的紧缺型人才,一般理论课程由学校教师讲授,实操培训和实习是在企业内进行。目前校企教师教授内容融合性不强,学校教师教授的大多仍为普通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企业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了解。因此校企双方不能及早发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异,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干涉,将培养方案调整到企业的需求中去。如何在整个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评价监督体系,让学校和企业都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培养方案、授课内容是否满足企业与学生发展需求,掌握教师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并形成持续循环改进,是目前联合培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培养管理中的对策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在很多类型的企业管理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主要是将管理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步骤开展,一个循环结束之后开展新的循环,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5-7]。

根据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需求与特点,引入PDCA循环模型,建立以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为核心的“目标设计—培养执行—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双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科学、有效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升,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好地符合企业与行业需求,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图1 基于PDCA模型的校企联合培养过程

3 P DC A双循环模式下校企人才培养的实施

为了解决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参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与监督体系缺失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以校企全程参与为指导思想,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课程内容体现企业特色、教学成效达到企业要求。

3.1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目标方案

在目标设计(P)阶段,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求,通过分析学生现状,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初步评价与考核方案。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限于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目标,还包括本企业岗位提升所需要的各类目标,通过对目标进行分类,明确学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使得该目标既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又要能满足行业与学生职业长远发展前景。根据此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探讨课程内容,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特色课程的设定与融合,细化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包括授课地点、授课人员、授课方式、教材选择等。在初次制定评价体系时,充分参考教师、企业、学生三方意见共同制定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避免为考核而考核,实现学情预警提示功能,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2 联合培养,“双师、两地、同标准”的实施方式

培养执行(D)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按照制定的培养计划、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执行。企业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实施,校方教师侧重理论讲解、企业教师侧重实际操作。部分专业核心课与企业特色课程采用“一课双师”制教学模式,无论课程类型与授课地点,均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为学生讲授本门课程,以加强课程内容基础知识与企业应用的融合,便于双方教师同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评价考核提供公正客观的标准,并促进学校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应用现状,加强校企双方沟通。

联合培养过程中鼓励双方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参照企业标准强化实训环节,实训室参照企业车间进行管理,实现教学场所即为工作场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鼓励双方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特别是企业实际实训与应用案例的开发,将体现行业发展特色的典型企业案例逐步引入普遍班教学,以联合培养为基础,加强专业课程与行业的贴合度,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培养质量。

3.3 动态反馈监督,实时调整考核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反馈(C)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诊断的手段,也是培养过程中各环节调整、改善的依据。为了考核目标设计(P)中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达成度、双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与计划内容匹配度、学生及企业的满意度等指标,评价反馈环节(C)在培养过程中采取PDCA循环中内循环的方法,在校企共同制定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从双师授课、学生学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并在培养过程中分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对评价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如图2所示。通过对评价体系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使其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正向反馈作用。

图2 评价反馈PDCA内循环过程

3.4 持续全程改进,促进人才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的改进阶段(D),这个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联合培养管理中的成功的经验方法纳入培养过程的标准、规定和制度中。二是查找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以此为基础对计划和做法进行修订,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作为下一个循环计划制定的资料和依据。

如此连续使用PDCA循环能够使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中,使培养方案、培养方式、评价体系更贴合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培养结束后,企业对学生招聘可做到“即招即用”,并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发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重要方式,PDCA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能够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通过校企双方联合执行“目标设计—培养执行—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改善了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系统、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使得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但在校企联合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单一企业要求的技能深度与行业需求技能广度之间的矛盾,造成学生因某些原因退出联合培养后,存在所学技能体系与普通班级难以衔接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更深层次探讨高职院校与多个同类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同开展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体系高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