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刚 王雪丽 秦伟
摘要: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之间协调衔接不足的问题。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第4级教育功能定位,探索发展第4级教育,构建连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深造与就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对于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一、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结构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 [1]。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后,面临进入高等教育或劳动力市场的选择。由于中高等教育均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于需要转换教育类型的学生,缺少一个衔接教育层级为他们提供过渡服务;对于完成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前期学习没有特定职业方向又缺乏实现就业的职业能力。因此,我国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断层,尚未形成前后相连、紧密衔接的链条。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强化和优化不同阶段、不同层级职业教育的前后衔接,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层级的人才 [2]。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将教育分为9个等级[3],如表1所示。
根据ISCED,从第2级到第8级每级教育都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初中后(高中阶段)分流(3级分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第3级教育中的两类学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进入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将越来越大,但由于第4级教育缺乏(中等后非高等教育),造成了中高等教育之间、中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衔接不足。
二、英国、法国第4级教育简介
ISCED第4级教育是过渡、补充性质的教育,目的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提供学习经历,为进入劳务市场和高等教育做准备。
英国第4级教育形式为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由政府建立的延续教育学院提供,包含学术路线(Academic Route)和职业路线(Vocational Route)两种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延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具有良好合作关系,职业路线课程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学生可以掌握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与大学存在合作关系,可以提供等同学士学位二年级的文凭课程,为学生进入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实现衔接。
法国第4级教育是一种补习性质的教育,主要由各类高中、学徒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提供,基于升学与就业的不同目的具有不同的教育形式。
(1)职业高中。分为三年制和两年制,考试合格者对应取得“职业能力证书”和“职业学习证书”。两类证书均属于法国八级技术职称制的第五级,持有者以“技术工人和职员”资格就业;同时,还可通过1~2年的继续学习取得“职业高中会考文凭”(与普通高中证书同等学力),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
(2)技术高中班。综合高中二年级分为普通班和技术班。技术班培养目标是技术员,毕业生可获得“技术类高中会考文凭”和“技术员证书”,既可就业,也可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
(3)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主办,面向义务教育后16~25岁青年,学制1~3年。教学采用工学结合形式,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在学徒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毕业生可获得“职业能力证书”,既可以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也可以继续考取更高等级技术证书。
三、探索发展适合我国的第4级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4级教育承担着多种教育功能,對于解决不同教育类型之间中高等教育衔接问题、提升中等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意义。我国也存在一些与第4级教育类似的教育形式,如高中后的高考补习及职业培训;四年制中专的第四年;高中毕业生接受的一年制中职教育;大学预科班等,但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出现,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因此,可以基于ISCED第4级教育定位,在中高等教育之间探索建立第4级教育性质的高等预科教育阶段,并设立“学术”与“职业”两个类别,通过设置过渡性课程、提供职业生涯辅导等形式,为完成中等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或劳动力市场提供过渡便利,构建连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深造与就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从而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劳动力市场三者之间的协调衔接。
参考文献:
[1]陈鹏. 职业启蒙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根[N]. 中国教育报, 2015-06-25(009).
[2]谢洋. 职业精神培养应贯穿整个学校教育体系[N]. 中国青年报,2013-08-26(01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2011 [M]. 巴黎:统计研究所,2011.
基金项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指导咨询机制研究”(ZDZXW2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