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

2021-11-14 13:39周超楼柯辰毛诗焙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新工科

周超 楼柯辰 毛诗焙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高校应积极抢抓新工科发展机遇,主动探索新工科发展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深入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准确把握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交融性、课程难度挑战性、课程模块综合化、课程任务项目化和课程导向实践化的特点,完善具有新工科特色的学科、活动、环境和实践创业课程类型体系,进而通过优化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关键环节,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一、引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顺势而为、主动求变、科学应变,将新工科发展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与传统工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实现新突破。[1]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遵循课程论原理的前提下,主要由明确的育人目标、广泛的创业文化成果和多样的创业学习方式组成,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认知、增强创业能力。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把握且兼顾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是要兼顾创业教育课程的多重属性关系,即工程教育、创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属性等;二是要站好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立足点,即立足于新工科专业的标准要求和学校特色专业与强势科目的协同创新;三是要将新工科创新理念与当下产业发展相结合,即将课堂所学应用满足于产业未来发展所需;四是要共同关注工程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两个领域,结合高校自己的优势专业特点,了解国际、国内工程教育发展实时动态,追踪工程教育发展前沿。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的交融性

伴随新工科的快速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当今时代急需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成为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使命所在。创业教育课程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努力将理论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应用型的创业知识,将学以致用、孵化落地作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的主旋律。交融性是新工科背景下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明显特征,表现在课程内容由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而形成的。[2]关注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整合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前言知识、用关鍵信息解决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的能力。

2、课程难度的挑战性

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全校性的工作,关系全局,涉及众多院系、学科门类和专业团队以及学校不同层次的多个部门,因此,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不同院系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树立全局意识等是十分有必要的。指向新工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针对各个新工科专业,大致包括:明确学科门类及专业负责人,内化学科类别和专业组织体系,明确专业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层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计划等。[3]

课程模块的综合化

在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因素下,课程模块综合化仍然是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所在。指向新工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应站在宏观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在课程的结构建构上,创业教育的目标构成要素体现时代的综合性,如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品质等,各要素之间是综合、交错的立体关系,而非隔绝对立的关系。显而易见,各类目标均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良好创业品质的要求和使命。第二,在课程科目优化设置上,创业课程覆盖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实现多学科课程知识的交叉整合与深度融合,而不是根据学科体系简单设置。

课程任务的项目化

课程任务项目化是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项目化是指合理安排各个模块的课程项目,通过项目训练的多样形式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操作有机结合,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程任务项目化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将创业实践项目引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来,通过专业项目实践的方式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养;其次,课程项目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课程子任务是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再次,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密切,在某一特定领域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内在突破与创新,具体表现为课程任务的项目化形式。

5、课程导向的实践化

实践化是面向新工科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向所在,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此过程中的实践训练是使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通过专业化的实践训练,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整个流程与企业的运作过程,积累一定的实操经验、提高创新水平, 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业态度和实操技能系统化地发展起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因此,开设面向新工科的创业教育课程要将创业实践训练有效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实现创业教育前言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另外课程导向的实践化还体现在建立新兴学科专业与外部产业部门的联系,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一体化。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类型

1、融入新工科理论的学科课程设置

融入新工科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学科课程设置要实现三个转变:要从过去注重传统狹小的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使大学生可操作的实用性专业知识习得,注重课程导向的实践性;要从过去单纯狭隘地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内化,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整合与综合创新应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综合能力提升,通过新型创业项目的实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关键素养。通过对融入新工科理论的学科课程优化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化掌握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核心技术,为开展创业实践与创新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新工科实训的活动课程设置

借助工程实训项目,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传统界限实现重整,以大学生的兴趣需要、专业所学和经验技能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工程实训活动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實践能力。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开发内容可来自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与验证,来自大学生平时的爱好与兴趣领域,来自平时所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等,其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是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实践等多种活动进行实践能力提升。结合新工科实训的活动课程源于现实生活,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正实现“做中学”,提升大学生创新自信心。

注重新工科成果的实践课程设置

面向新工科的创业实践课程,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可使大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复杂变化的创业环境,培育其坚强的毅力与品格,积累了创业实战经验。[4]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基础层面学生自主参加与新工科相关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创新实践等各类活动,进行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提升层面将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等关键能力融入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搭建各类跨行业、交叉式的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和创新实习基地等多样化平台,组织各类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注重培育新工科方向的创新成果,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优化转型。

4、关注新工科生态的环境课程设置

在新工科的时代热潮之下,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隐形课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包含自然环境课程和校园文化环境课程两部分,而后者是高校关注开发的重点。创业环境课程强调的不是“言教”而是“境教”,比较生动、直观地传送与新工科创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等信息,起到一种沉浸式或渲染式的教育目的。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课程具有鲜明的创业教育导向性,其创业内容经过有组织的设计、编排、选择和加工,融入了大量与新工科建设相关的关键要素,为推进面向新工科的创业教育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

1、课程目标

当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新工科背景的时代创业者,这就需要对当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进行更新优化。尤其在创业教育理念和目标旨向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工科素养,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满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5]面向新工科,对于有强烈创业意愿或者具有创业特质的学生,通过交叉多元的创业课程学习铺垫,再进行创业实践、实习等内在提升,对其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精英教育。另外,根据工科专业的层次,对创业目标进行分级,可实现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有利于学校的有限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课程内容

面向新工科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专业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尤其侧重在一些新兴工科专业的前言领域。专业学科课程包括自己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必修、选修课程,并将课程所学积极应用于实践创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表现在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与传统创业教育相比,面向新工科的创业教育内容更注重产学研合作,更注重合作对象的代表性、学习内容的前瞻性,积极加强与相关研究院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但要充分发挥所属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而且要有效的结合合作企业的产业优势,努力打造面向新工科的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创业课程。

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当下各高校没有面向新工科统一化的创业教材和教学模式,处于初步探索期。[6]各高校不但要发挥自身的工科优势而且要加强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现有工科之间的多重交叉复合、融合,由此产生新的创新创业工程学科。完善新工科创业课程的孵化落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兼具产学研用协同的实习或培训基地;统筹优化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高效运作,努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素养,努力完善工科学生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案与路径。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通过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本身进而达成课程目标,而面向新工科的高效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主要是检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面向未来和引导产业发展为导向,构建具有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二是要立足当下,以当下产业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为引导,完善外部驱动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体系。牢牢把握以上两点,有助于确保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确保评价主体的完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课程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王维军. 工科优势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21.

[2]邵德福,李春江,马晓君.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9):62-64.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5]赵国靖. 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16.

[6]向东春. 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03.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19N43)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19GXSZ06YB)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超,1989年2月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楼柯辰,1992年8月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毛诗焙,1984年7月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