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兰,邬 丹
(宜宾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国古诗词歌曲源于一种文学体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歌曲是古代文学与音乐碰撞的产物,其本身包含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独有的东方美感,是声乐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明珠。它将诗词与歌曲旋律相结合,将诗词的意境赋予歌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乐体裁。本文将以《愿成双令》《越人歌》为例,探索如何对古诗词歌曲进行传承与演绎,将古诗词的意境美与歌曲旋律完美融入现代人的音乐审美中,从而达到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目的。
古诗词歌曲将诗词与歌曲相结合,将诗词的意境赋予歌曲,在古诗词的基础上相和而唱,形成一种独特的声乐体裁。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中国古诗词歌曲如今发展艰难。在古代,人们进行古诗词歌曲吟唱时追求朦胧的意境美。但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音乐的类别逐渐增多,除了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之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也使得人们的音乐审美发生改变,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已经逐渐向简单直白的抒情歌曲、劲爆火辣的DJ舞曲转变。在各种现代音乐类别的冲击下,古诗词歌曲想要占有一席之地非常困难。我们不能否认现代音乐的优点以及美感,但是古诗词歌曲源远流长,应该在发展现代音乐的同时做到不忘历史传统,大力传承和发展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不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底蕴。
演绎古诗词歌曲时,一定要对古诗词的相关背景进行剖析,如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情、历史年代等,正确把握歌曲创作意图。以宋末元初时期陈元靓的作品《愿成双令》为例。《愿成双令》源自我国北宋时期的一首唱赚,记载于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是一首非常珍贵的古诗词歌曲,因为这首歌曲是古诗词歌曲中为数不多的原谱流传至今的。陈元靓的《事林广记》是一部日用百科类的古籍,《愿成双令》就是取自该书第九卷的《愿成双》一谱。该谱共七首曲子,分别是《愿成双令》《愿成双慢》《狮子序》《本宫破子》《赚》《双胜子急》《三句儿》,《愿成双令》是其中具有引子性质的一首小曲。《越人歌》也称为《越人拥楫歌》,是一首由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歌曲词体加上现代音乐作曲家刘青老师谱曲的古今结合的作品。该曲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首民间诗歌,与楚国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最初是用与楚语不通的越语所唱,所以该部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作品。
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意深”,要做到“意深”,就必须认真剖析歌曲内容,细致入微地体察歌曲的情感和意境。歌曲《愿成双令》开头“梅脸退,柳眼肥”,是说梅花一般美丽的脸庞日渐消瘦,柳叶般的眉眼也显得浮肿,主要通过对外表的形容表达了“我”因思念而时常落泪。“雨丝丝,开到荼蘼”,从春雨丝丝到荼蘼花开,也就是度过了整个春季直到夏天到来,“一春常是盼佳期,不觉的香消玉体”,这一整个春天“我”都在盼着你归来的佳期,不知不觉人都消瘦了,这两句与前面对外貌变化的形容相呼应。“忒风流姝媚忒聪慧,怎生般信绝音稀”,这么美丽聪慧的“我”怎么就失去了你的音讯和消息呢?“我”为失去你的音讯而苦恼。“叮咛杜宇那人行啼,冷落了秋千月底”,忍不住叮咛那杜鹃去提醒远行的人,莫要冷落了这月下秋千,这是“我”在无尽的等待与苦恼中借叮咛杜鹃再次抒发内心的思念。整首歌曲不管是对外表的描写还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抑或是对自己的懊恼以及借杜鹃抒发情感,都是在体现“我”——这个女子的满腹相思。
按《史记》记载,《越人歌》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越人船夫为楚国王子所作,在歌曲中道尽了越人船夫初次见到楚国王子时的激动,以及表达了对王子深沉又难以言说的爱意。在这首诗歌的开头,越人用重复追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来表现其内心的心潮澎湃、难以自控。歌词以比兴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比喻自己的情感以及内心的纠结。歌曲寥寥几句,就将一个内心丰富的越人船夫形象刻画得灵动传神,以及将与楚国王子相遇的故事描述得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就道尽人物与情节的作品在古诗词歌曲里数不胜数,但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却非常少见,现代音乐作品多直抒胸臆,并不像古诗词歌曲那般矜持、委婉,正是古诗词歌曲这种少见的矜持与委婉,才给人一种不可直接触碰的婉约美。
《愿成双令》是典型的宋代的上下片结构,上片主要描写人物,凸显人物性格,下片则主要是人物情绪的宣泄。从旋律上来说,这首歌曲的风格类似于昆曲,有非常浓厚的戏曲风格。《越人歌》从歌词来看,是在先秦原词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创作的旋律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结构上也是现代音乐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主要讲述了越人船夫与王子相遇相知,第二乐段则是越人船夫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两首歌曲都属于古诗词歌曲的范畴,但又有些细微的区别:
这两首歌曲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各有千秋。从情感表达方式来说,《愿成双令》不管是歌词还是旋律,虽然都能够让人对这个深闺女子的思念感同身受,但歌词多以比喻的手法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旋律上多用倚音以及颤音等使歌曲听起来比较婉转,传承了古诗词歌曲一贯的朦胧、委婉的美感。而《越人歌》从歌词来看,也具有古诗词的矜持、内敛,但是在刘青老师的创作下,旋律上的表达却是欲扬先抑,主歌部分旋律是较为压抑、平稳的,体现越人船夫对内心情感的控制,而副歌部分的旋律好似一下抛开主歌部分,高低起伏不断,体现了越人船夫内心情感的冲击、爆发。这种对副歌部分的处理很明显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越人船夫情感表达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古诗词歌曲的改编。
演唱中国古诗词歌曲既要保持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要素,又要立足于现代的土壤,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习惯,在传承古诗词歌曲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演绎。在演唱《愿成双令》时,可以多借鉴昆曲的戏曲声腔,让整首歌曲的表达更加细腻。歌曲以一个女子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其对远行在外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相思曲。歌曲上片“梅脸退,柳眼肥”是女子对自身随着思念而变得日渐消瘦、眉眼浮肿的自述。开头这一句中通过倚音表现古诗词歌曲的婉转,演唱者还可以在歌曲开始的时候加上一些抚摸脸庞的动作来凸显人物情绪。“雨丝丝,开到荼蘼,一春常是盼佳期,不觉的香消玉体”,这一句除了有倚音的元素之外,还在“玉”字上加了颤音,有一种缠绵的感觉。而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玉”字的颤音与现代音乐里的颤音稍有区别,这里的颤音要由慢到快地颤动。歌曲下片“忒风流姝媚忒聪慧,怎生般信绝音稀”,这里主要是女子在抱怨我这么美丽聪慧,怎么就失去了你的音讯和消息呢?前半句应该坚定地唱出女子的骄傲,后半句却又是对失去心上人音讯的苦恼,前后情绪转变非常快,主要将后半句的情绪集中体现在“怎生般”这三个字里。“叮咛杜宇那人行啼,冷落了秋千月底”,这一句前半句女子将获得心上人音讯的期望寄托于杜鹃鸟身上,后半句像是对杜鹃说也像是对远行在外的人诉说,莫要冷落了月下的秋千。
在演唱《越人歌》时应多采用头腔共鸣,声音靠前的同时又要保持胸腔共鸣,让歌曲更加优美、柔情。《越人歌》的开头两句是讲述越人船夫初次遇到楚国王子并与其同舟的激动,但是内心又不敢相信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所以对“今夕”“今日”发出了重复、疑问的感叹,在演唱开头两句的时候要有一种感叹着说话的感觉。中间两句表现的是越人船夫受到王子的青睐后内心的欣喜,以及对自己身份低微的惭愧,最终“得知王子”。这两句在演唱的时候要重点突出越人船夫的心理活动,可以在“心几烦”这里加入一些表达惭愧的手部动作,更加生动地体现船夫内心的纠结。然后副歌部分前两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在经历了各种情绪的碰撞之后,越人船夫终于按捺不住自身的爱意,借“山”与“木”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王子的情意,却在表达完内心的情感之后发现自己的心事王子并不知晓。紧接着是对前两句歌词的一个重复,此处歌词的重复是为了将前后进行对比,体现出船夫从刚开始表明内心情感时的激动到发现王子并不知晓时的无奈、遗憾。这里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那么在演唱这两句的时候演唱者需要将自身所有的情绪调动起来,将气息尽量沉到底,但又要将声音抖落出来。紧接着一段间奏之后又再一次重复整个副歌部分,这里的重复是为了加强对船夫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船夫对王子爱意的一次次宣泄。
总之,对于演唱古诗词歌曲来说,不仅要理解古诗词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情感,更要通过演唱歌曲将自己所理解的歌曲情绪表达出来。我们是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接班人,不仅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随着社会发展的音乐演唱技巧,所以在学习、演绎这些古诗词歌曲的时候,要将传承下来的古诗词歌曲矜持、委婉的美感与现代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音乐演唱技巧相结合。希望以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给大家在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思路,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