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经典剧作导读”

2021-11-14 21:18温宇欣
戏剧之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剧作悲剧时期

温宇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8)

中外戏剧有很大的差异性,其重点还是根植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课堂上,重点讲了西方著名戏剧,例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奥赛罗》《哈姆雷特》《玩偶之家》等等。本文主要从这几个西方经典戏剧切入,从“西方戏剧审美风格”与“西方戏剧之艺术特征”两处着手,重点分析之,以求表现出笔者对于西方经典剧作的个人理解。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经典西方戏剧

中外戏剧的“悲喜选择”与戏剧风格有很大的关联,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一直是被大众、艺术家、剧作家认为是西方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因为从古希腊开始,他们就存在一种“悲剧崇高美”的艺术崇拜。他们认为“彻头彻尾的悲剧”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审美风格”,他们更加“现实主义”,他们不接受那种无味的“戏剧”。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提倡的悲剧崇高论,为西方戏剧树立了一种“属于外国戏剧独有的艺术风格——悲剧论”,并且这种悲剧是“彻头彻尾”的“大悲”。

这些从课堂上所学的经典西方戏剧中可以窥探一二。外国戏剧主要重视“情节”,并且戏剧的情节重点讲究“戏剧矛盾”“戏剧冲突”,从而营造一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冲突,最后结局则九成是悲剧,并且是无法调和的悲剧。这种悲剧,在西方人的审美观念里,被认为可以涤荡、洗净人们的灵魂,从而达到一种艺术教育作用。例如课堂上,我们重点学习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其中也有很强的“命运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结局仿佛是天生注定的,个人无法去撼动,俄狄浦斯通过一系列的挣扎,最后还是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并且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种悲剧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接受的,它属于彻头彻尾的命运悲剧,在中国戏剧中是不流行的,但是在西方戏剧中,却经常性被运用。《哈姆雷特》也是一样。与此同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美狄亚》,也充满了此类“悲剧色彩”,其重点讲述了科尔喀斯公主美狄亚因为自己放弃一切追求的男人伊阿松,为了权力背叛自己,而毒死其新欢并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害、断其血脉的故事。本作主旨类似于《俄狄浦斯王》,对伦理层面进行了探讨。欧里庇德斯通过塑造美狄亚成为一个敢爱敢恨、性格坚强的角色,来歌颂该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呼吁女性应该独立,去追求自由与知识。

埃斯库罗斯之所以被誉为“悲剧之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创作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之首《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角色设定上就把众神之一的普罗米修斯定为主角,作品篇幅更为宏大和辽阔,讲述了普罗米修斯热爱人类,因为帮助人类窃取火种、启蒙智慧而背叛宙斯,被束缚在高加索山脉风吹日晒,被乌鸦啄心的故事。本作虽结构简单,但却很擅长制造冲突,推进剧情,且构思巧妙的世界观给当时的希腊人民幻想的空间,也歌颂了小国寡民之间民主制度中的人本思想。

古希腊戏剧可以说以“悲剧为主”,但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也是值得一提的。阿里斯托芬的《鸟》,是古希腊难得的一部喜剧作品。本作讲述了雅典的两个公民帕斯忒泰洛斯与欧厄尔庇得斯厌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玩弄阴谋诡计及诉讼的风气,决定离开城市去寻找安静的乐土。他们与鸟类在天地之间建立了“云中鹁鸪国”,但不久这个安乐国就被人和神弄得不安宁的故事。剧本结构中对于架空社会的描写,可谓是乌托邦作品的早期体现。虽然是一部喜剧作品,可本作讽刺意义极强,表达的是对当时雅典推出法令的不满。

二、文艺复兴时期至现当代时期的西方经典戏剧

文艺复兴时期(14 世纪-16 世纪),以意大利为首的西欧等国家因为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壮大,而出现了许多以反抗神权高于皇权的统治为题材的剧作,莎士比亚便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例如《李尔王》,讲述了古不列颠国国王李尔被分配国土的两个长女所害,被次女与赶出家门的儿子所救的故事,对伦理道德提出了质疑,对权力欲望大胆批判。又比如《奥赛罗》中讲述威尼斯公国勇将奥赛罗与元老女儿苔丝狄梦娜相恋时被流言蜚语所惑,最终将其误杀的故事,表达了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的批判与反思。至于《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一转悲剧的笔风,写出了该时期盛行的一种风格——浪漫主义,讲述了古希腊雅典时期赫米拉与珊德两个年轻人情比金坚的感人爱情故事,展现出其清晰明了的剧作结构与强大的台词写作能力。在同时期的剧作——《暴风雨》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篡夺了爵位,逃到一个荒岛,依靠魔法成了岛的主人,最终用魔法促成了王子与米兰达的婚姻,返回家园的故事,歌颂了接纳与和解的高尚精神,反讽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想。

18-19 世纪,也是西方经典戏剧的一个高产时期,这是一个属于“易卜生”和“席勒”的时代。《群鬼》是易卜生戏剧创作处于鼎盛时期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该作品以一个家庭悲剧作为社会缩影,透视出19 世纪80 年代挪威人民为摆脱丹麦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真实的生活画卷。“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人民公敌》中最具分量,也最悉真理的一句台词,也是戏剧原作者易卜生深刻性的精髓体现。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18 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18 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此时期的剧作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剧作整体结构中要素的完善与发展。对演员的舞台表现张力要求更高,布景和舞台服装更为丰富,甚至出现了配乐。总的来看,此时期的剧作多为盛行的浪漫主义,对中世纪封建神权对于人性与伦理的压抑提出批判,追求财富与知识。另外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人民的世界观得到拓展,世界格局开始逐渐改变。剧作更为贴近现实,但又蒙上了一层五彩斑斓的滤镜,对角色的塑造、人性的探讨更加深入,结构更加清晰,丰富了观众的精神世界。

总体而言,不同时期的西方戏剧虽然有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社会背景”所造成的微妙的差异,但是从“综合层面”而言,其有一定的“共性”。在下一段里会与中国戏剧进行全面的对比、总结。

三、中外戏剧之基本对比

中国古代戏曲此处就不作多说,中国近现代戏剧和“西方戏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虽然这其中有微弱的“融合关系”。

俄国讽刺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钦差大臣》,讲述了一个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因路过某城市被误认为是中央政府派来的钦差大臣,而闹出一堆乌龙与笑话的故事。果戈理运用深厚的功底和灵活的文笔,刻画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将俄罗斯所有的丑恶都暴露了出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回溯到2003 年的“非典”疫情,一部纯正京味儿的以此为题材的话剧《北街南苑》就此诞生。朱旭、吕中、濮存昕等著名演员,真实的细节,交汇而成一个讲述SARS 时期人与人之间碰撞与沟通的感人故事。

在中外戏剧的艺术特征上,可以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这和中外人民的“思维方式”“文化根脉”有关。例如,通过中外经典剧作导读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外国戏剧,更加注重“写实”,就例如外国的油画重视“工笔画”,重视戏剧的情节构筑,强调一种“真实的还原”,它基本上是强调一种“写实性”的。就例如上述列举的一些经典西方剧目,剧本几乎全部采用实景演出,中间的情节构筑也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有很强的“写实感”,这与中国戏剧完全不同,也是中外戏剧最大的差异。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讲究“意境美”,这就注定了,我们中国的戏剧,主题是“写意性”,这和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大大的相关。

四、总结

以上即是对近现代时期现实主义中外戏剧作品的一些粗略的理解,“写实性”必然是西方戏剧的最大特色,不仅是现实主义风格戏剧创作的结构特点与鉴赏标准,更是真实性的体现。

艺术源于生活,真实的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中对于人性、社会体系、伦理道德的批判是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去不断探讨的,不仅仅是暴露与批判,更重要的是每字每句中蕴含的深奥的辩证法与哲学思想。通过系统地进行纵向的时间轴叙述,完整地看到了世界的戏剧作品从单薄到完善,从单一到多元,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风格的过渡。

中外戏剧在未来的戏剧发展中,一定会产生一种“交融”“融合”发展。通过中外经典剧作导读的学习,从根脉上去探析其创作特色,并且通过具体的篇目对比分析来展现出来,可以从中分析出中外戏剧差异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剧作悲剧时期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清代时期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论动画电影的无绝对反派角色剧作模式